这四位摄政大臣,不争权不内讧,为了不辜负先帝的托孤,杀了皇帝

这四位摄政大臣,不争权不内讧,为了不辜负先帝的托孤,杀了皇帝。

有点历史常识的小伙伴们,应该都知道摄政大臣。摄政大臣,也就是顾命大臣,是上一任皇帝在临死前,委托其帮着年幼的皇帝处理国家大事,代行皇帝的权利,历史上这样的人物还挺多的,最有名的就是康熙早年朝中的四大摄政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鳌拜为了独揽大权将前三个通通杀害了,但他最终却败给了康熙。

这四位摄政大臣,不争权不内讧,为了不辜负先帝的托孤,杀了皇帝

在选择顾命大臣这件事上,每一位皇帝都很慎重,如果不是继任人年幼,很少帝皇愿意任命顾命大臣,可以说这和赌博差不多,稍有不慎,江山就会易主。所以皇帝必须要选择那些信得过的,绝对忠诚的人来担当这一职务。既然是赌博,肯定就会有压中宝的时候,向诸葛亮、张居正、周公等等,都是为了辅助少主,呕心沥血。当然了,也有看走眼的时候,王莽、杨坚等人,就直接篡权夺位,建立了新的王朝。

这四位摄政大臣,不争权不内讧,为了不辜负先帝的托孤,杀了皇帝

不过历史上却有这么四个摄政大臣,可以说是其中的另类,他们不争权不内讧,为了不辜负先帝的信任,报答先帝的托孤知恩,为使国家日益昌盛,他们4人竟然联手把皇帝杀了,但得知他们的目的后,不禁让人觉得,这才是最忠诚的顾命大臣的所做作为。

这四个人就是徐羨之、傅亮、谢晦、檀道济,他们都是南北朝时期宋的开国元老。徐羨之,今山东郯城人。其祖父曾当过尚书吏部侍郎,其父亲虽次于其祖父很多但也还当了个县令,所以日子过得也还算不错。不幸的是,徐羨之出生后不久他的父亲便去世了。所以他早年的生活还挺清苦的,后来,徐羨之在成长的道路上结识了刘裕,并与刘裕成了儿女亲家一生追随刘裕。

这四位摄政大臣,不争权不内讧,为了不辜负先帝的托孤,杀了皇帝

傅亮,今宁夏吴忠人,祖父傅咸是东晋时期的司隶校尉,他本人则是个能文善武的全才,刘裕登基后他一路官至领护军将军。谢晖是东晋政治名士谢安之孙,虽然他本人并没有他祖父那样有名,但他却与徐羡之等人一样为刘裕的江山出了力。檀道济,其父母在其未成年时便去世了,因此年少的他一直与其兄弟姐妹相依为命。长大成人后,他便参了军后来投奔到了刘裕的旗下。

这四位摄政大臣,不争权不内讧,为了不辜负先帝的托孤,杀了皇帝

如果刘裕泉下有知的话,他一定会被这几位的忠诚所感动。历史上确实也有很多未成年的皇帝继承了皇位,但能做到像康熙那样的却少之又少。刘裕去世后,他刚满16岁的儿子刘义符继承了他的皇位。但此时的刘义符正处青春期,试想对于一个16岁的小伙子而言,人生玩乐自然是要比江山社稷来的有吸引力,因此刘义符登基后一直处于一种颓废的状态,整天沉溺于酒色之中。父亲的葬礼全然不管,群臣的谏言,全当耳旁风,简便是在北魏兵临城下时,他也全然不顾,完全沉浸在自己玩乐的世界中。

这四位摄政大臣,不争权不内讧,为了不辜负先帝的托孤,杀了皇帝

可能是不愿看着曾经自己有份打下的江山就这么被刘义符这个昏君给霍霍完了,徐羨之等4位顾命大臣,联合起来发起了一场政变,将刘义符送下了皇位。为了没有后顾之忧,他们在废了新帝的皇位后,又立马将其杀害了。

这四位摄政大臣,不争权不内讧,为了不辜负先帝的托孤,杀了皇帝

这倒不是说他们是为了让自己日后能当上皇位,除去劲敌。因为他们在夺得皇位后的不久,便拥立了先帝的另一个儿子当了皇帝。其实,如果刘义符当上皇帝后,能够勤政为民的话,这四人也不至于会联手将其杀害,另立新帝的。如果他们仍然全心辅佐这样昏庸的皇帝,那就是愚忠了。

这四位摄政大臣,不争权不内讧,为了不辜负先帝的托孤,杀了皇帝

由此看来,也并不是所有的摄政大臣都像多尔衮等,有霸占皇位的野心。历史上还是有像徐羡之之类凭借手中的权利,真心为国家办事的能臣义士的。其实,身为官员掌握政权本该如此,而不是想方设法的去分割执政者的权利满足自己的私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