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裕刚死,辅政班子就开始收拾他儿子;刘裕地下有知不知该作何感想

闲话南北朝之天下归一——祸起萧墙(2)

不过话说回来,废黜皇帝可是天大的事儿,操作起来难度不是一点点;一招漏算,说不定就要天下大乱了。

肿么办呢?

这倒难不住徐羡之。

这伙计决定采取以迂为直之计,暂时不去碰刘义符,而把第一刀砍在了刘义符的二弟——庐陵王刘义真的脑袋上。

刘义真,刘裕家的二小子,这个熊孩子大胸弟们应该不陌生,弄丢关中的就是他(不过客观的说,如果把关中丢失的责任全部扣在他脑袋上,也有点儿言过其实,毕竟那年刘义真只有12岁。想想你12岁的时候都在干嘛,呵呵!)。

刘裕刚死,辅政班子就开始收拾他儿子;刘裕地下有知不知该作何感想

刘裕很喜欢他这个孩子,史书记载,刘义真“美仪貌,神情秀澈”;绝对的小鲜肉。开始的时候刘裕对他是非常钟爱的,北伐带着他,当刘裕准备回南方时特意把他留下镇守关中,并且,很早刘裕就派人说媒,把自己的哥们儿谢裕的女儿迎娶过来给刘义真当王妃。

当然,这些都不是重点,重点是刘裕曾想过,废掉刘义符,立刘义真为接班人。

那位说了,这算多大点儿事儿,换个接班人,无非就是换个主子而已,徐羡之一个打工的,伺候谁不是伺候啊。

还真不一样,刘义符和刘义真二人的区别也正在此;刘义真,是有自己的班底儿的。

刘义真的班底儿,主要有四个人——

第一位唤作谢灵运,此人原名公义,字灵运;出身陈郡谢家,他的祖父,便是打赢淝水之战得东晋名将谢玄。

刘裕刚死,辅政班子就开始收拾他儿子;刘裕地下有知不知该作何感想

谢灵运最早其实是刘义符身边的人(宋王世子左卫率),后来因被人弹劾擅自杀人而被免职(据说是因为谢灵运的门生跟他的妾不干净,老谢同志一怒之下没走法律程序就把门生给杀了。)赋闲在家。刘裕登基后,又把他找回来了,继续当他的太子卫率。

但这位老谢同志,别看年纪不小,为人挺不着调,仗着自己有些才气,诗文写的好(成语才高八斗,就是出自谢灵运之口。),而且还是太子身边的人,就经常干点儿违法乱纪的事儿。

不过尽管谢灵运大错误不犯,小错误不断,但刘裕和徐羡之、傅亮他们也还是比较宽容,没太拿制度来约束谢灵运,在刘裕他们看来,谢灵运就是个文人,写点儿诗文,吟点儿酸曲儿,而已;当然他们也不可能把权柄交给谢灵运这路没谱儿的人。

但是也正因为如此,谢灵运非常不平衡;人老谢认为自己个儿可是有王佐之才的,注定该出将入相;再加上他还有个名震天下的爷爷;怎么着中央政府里该有我的一席之地吧。

想象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老谢热切盼望自己能混进刘裕的圈子,可刘裕、徐羡之、傅亮、谢晦等人根本不甩他,就拿他当个文艺工作者;这让谢灵运倍感失落,他当然不敢对刘裕说三道四了,满腔的怒火就全冲着徐、傅等人使上劲了。后来谢灵运发现,太子刘义符有失宠的苗头,而文艺青年庐陵王刘义真的行市见长,便毫不犹豫的转投了刘义真。

刘义真身边的第二位,名叫颜延之。颜延之,字延年,琅邪临沂人。史书称他“好读书,无所不览,文章之美,冠绝当时”,“时尚书令傅亮自以文义之美,一时莫及,延之负其才辞,不为之下,亮甚疾焉”,“庐陵王义真颇好辞义,待接甚厚;徐羡之等疑延之为同异,意甚不悦。”;颜延之虽然不如谢灵运那样张扬,但也与执政大臣徐羡之、傅亮等人也有矛盾。

刘裕刚死,辅政班子就开始收拾他儿子;刘裕地下有知不知该作何感想

第三位,不是一般人,是个和尚;称释慧琳。按说你一出家之人,跟着掺和这些干嘛,呵呵,要不怎么说这位不是一般人呢;释慧琳投靠刘义真的原因,说来很搞笑,他跟傅亮有仇。

这话说起来,也是他自找的。慧琳有位师傅,唤作道渊;有一次师徒二人去拜访傅亮;到了傅府,慧琳见到道渊,大马金刀的,既没叫师傅,也没行礼,道渊就有点儿生气;结果旁边儿的主人傅亮一看,小逼崽子翅膀硬了你,师傅都不放在眼里了;于是他叫过家丁,把慧琳摁在地上,扒了裤子,抽了二十板子;打完就把慧琳给撵出府去。

然后,然后这位慧琳同学揉着屁股就投奔了刘义真,从此经也不念了,一心一意跟傅亮为敌。

第四位,前面提到过,就是给刘义符上折子的范泰,这老爷子不怎么出名,不过他有个很出名儿的儿子,名叫范晔,后面会讲到这位范晔老兄。

刘裕刚死,辅政班子就开始收拾他儿子;刘裕地下有知不知该作何感想

本来刘义真身边聚集了这么一群不安定因素,像徐羡之、傅亮这些人就很警惕,睡觉都要睁着一只眼睛盯着这位二公子。按说刘义真本人就该收敛点儿,皇位没到手之前,先别急着刺激这帮老狐狸;可刘义真偏偏又是个文青+粪青的性格,年纪轻轻,嘴上没个把门儿的,最终酿成大祸。

这天不知道什么事儿,刘二公子请客,喝着喝着,就喝高兴了,这一高兴,当着满屋子宾客,嘴里就秃噜了一句,“得志之日,以灵运、延之为宰相,慧琳为西豫州都督。”

宾客里可不都是他的人,所以他这边儿说痛快了,很快徐羡之等人就知道了;几个人一对视,不用说话,都知道对方想说啥:这破孩子不能留。

于是就有了后来刘裕病中和谢晦谈话,说起哪个娃可以当接班人时,谢晦否定了刘义符之后,又把刘义真给埋汰了一顿的事儿。

谢晦这番话很管用,刘裕驾崩前,下诏将挂着司徒头衔的刘义真降为车骑将军,并且将其赶出京师,让他出镇南豫州(治所历阳,安徽省和县);也正是从此刻开始,刘义真彻底失去了夺嫡的资格。

从准太子到车骑将军,这落差实在太大;刘义真很不爽,这一不爽,小刘同学开始借酒浇愁,而酒一喝大,他老毛病又犯了,专挑犯忌的话说。

这可就是嫌自己命长了。

不过这会儿刘裕刚死,而且北方北魏南下,双方打的跟热窑一样,朝中大佬们也顾不上他。

可是等北魏军一撤,局势缓解,有那好事儿的,就把刘义真这段时间‘口出悖逆’的事儿捅给了朝廷。

说来也巧了,这段时间刘义真不知道怎么想的,突然想增加实力,于是不断上书,向朝廷索要各种物资;可这会儿朝廷刚打了场大败仗,大片的地盘儿丢失,部队损失惨重;徐羡之看刘义真没完没了的要东西,很来气,指示手下人要么拖着不给,要么干脆就不搭理这位刘二公子。

这下可给刘义真气坏了,他这次干脆给他哥刘义符写了封信,信中要求,我要回中央!

按说这是人哥俩儿的私房话儿,外人不应该知道;怪了,徐羡之们很快就探知了刘义真在信里边儿写了点儿啥。

让你回来,我们还咋混?

在一切准备就绪后;景平二年,是为公元424年2月,徐羡之等人联名上书宋少帝,要求废黜刘义真;在这份儿上书中,徐羡之罗列了一大堆关于刘义真的罪状,什么丧师辱国,什么丧心病狂,总之什么词儿狠,他们就用什么词。

最终激的刘义符大怒,下诏将刘义真废为庶民,流放到新安郡(现在浙江省淳安县)。

废了刘义真,算是废帝行动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接下来,徐羡之等人开始筹划废黜宋少帝刘义符。

咱前面说过,废立皇帝,那可是大事儿;弄不好打不着狐狸还惹得一身骚。

徐羡之等人加快了部署;这里边最关键的一招儿棋,就是要争取到同为辅政大臣,但此时正在山东收拾烂摊子的檀道济的支持。

开始的时候,徐羡之等人想的挺复杂,檀道济手握重兵,而且在军中素有威望,万一不同意咋办?

没想到,徐羡之、傅亮、谢晦等人将密谋废黜宋少帝的计划向檀道济一通报;檀道济没打喯儿的就同意了。

敢情檀道济对刘义符也是一肚子火儿;他这次北上,虽说保住了山东的一些个地盘儿,但河南他没救成,虎牢关成了人家的,洛阳也丢了,许昌干脆没了,这些地方说起来都是他老檀一刀一枪打下来的,再看皇帝的表现,跟这事儿没发生一样,真是特娘的崽卖爷田不心疼!

没二话,废了他!

公元424年5月,檀道济到达建康,一切准备就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