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百病生于气,那么“气”有哪些病理变化

《素问.举痛论》:帝曰:善。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九气不同,何病之生?

在“举痛论”里,清晰地列举了:怒、喜、悲、恐、寒、炅、惊、劳、思九种形式,这九种气机失调被后人统称为“九气为病”。它的宗旨,就是说明人体大多疾病,都是由于脏腑、经络的气机失调导致的。明代张景岳在它的《类经》里,给这段原文做了清楚的解说,张景岳说:气之在人,和则为正气,不和则为邪气。凡表里虚实,逆顺缓急,无不因气而生,故百病皆生于气。

中医认为,“气”既是构成身体的物质,也是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对于人体而言,“气”是无形的,可感知而无法看到,正常状态下,是布散全身,无所不在的。也无时无刻不在周身运动,推动人体一切的生理机能,具有温煦机体,防御外邪,固摄精微等多种作用。

正是由于“气”是广泛分布在全身无所不在,所以无论外感六淫之邪,还是内伤情志之郁,或者是不内外邪,都能引起“气”的机能失调,导致脏腑经络功能的紊乱,从而发病。所以“气机失调”是大多数疾病的辩证所在。

对于人体而言,“气”失去正常的运动状态,可以分成两大部分:一是气虚,虚则不足;二是气机失调,这里的失调不同于前面所说的“气机失调”,此处的失调是指不包括气虚的其他所有不正常现象。下面就这两方面加以阐述:

气虚,气虚就是气不足,不足的原因无非两种:

生化来源不足、消耗太过。生化来源不足最常见的就是脾胃虚弱,水谷精气吸收不够,也有因为肺的“主气”功能不足,得不到自然之清气;少部分情况是先天禀赋不足一类的肾精不足;

其次是消耗引起的不足。消耗大于生化时,“气”就会形成一种事实上的相对不足。比如过劳损伤,久病重病,调养失当都可能导致气虚,“劳则气耗”就是最形象的解释。

气机失调,气机失调就是指气的升降布散异常

常见的气机失调有:气郁、气结、气逆、气陷四种,我们分这四方面简单说说:

气郁:大多事由于情志不遂继而脏气不舒所致,特征有全身气机不畅,局部气机郁阻等。根据郁滞部位的不同,其临床表现也各有不同,但“胀闷疼痛”是气郁的主要症状。气结:气结的轻者指“思则气结”引起的郁郁寡欢,气机蔽塞不通于一处,“梅核气”可能算是最常见的代表;气结的重者大多是指暴发、重度的气郁,中医的“厥证”大多属于这个范畴;临床表现有昏厥,意识不清,窒息,四肢厥冷等等。其成因大多是因为重要脏腑的气机郁结闭塞;气逆:气逆是指应升反降,应出反入这类气机失调。逆很好理解,叛逆嘛。当然,中医的理论,把妄行也归纳入气逆,这是需要注意的。如:怒则气上,惊则气乱等等都属于气逆的范畴;气陷:气陷应该是最好理解的气机失调,陷,就是陷落,这里指气机升化不足,气的运动特点出现相对静止的异常,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虽然本来是下降的气机,却下降不止,这也叫气陷。比如一个人坐电梯从五楼去一楼,从五楼到一楼这个过程是正常的,虽然是下降,但不属于“陷”,如果到了一楼还不停,继续下降到负一楼,那就叫陷了;常见的如二便失禁,遗精滑泄,喘气不息等等;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这里说的是七情对脏腑的影响与伤害。结合前面所说的“九气为病”而言,我们发现,七情内伤是“气机失调”最主要的病因,九占其六了。这是因为情志对人体来说,就是脏腑机能的外在表现。所以正常的情志思维,就是正常的脏腑机能之表征。而异常、频繁的情志思维,反过来又能影响脏腑的机能,所以,中医倡导“恬淡虚无,以致自然”,淡薄情志,就是让脏腑机能得到自然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