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游戏宜“疏”不宜“堵”

还没关注?

快来点这里

鼓屏162,《福建教育》杂志官方微信

孩子玩电子游戏,你会怎么处理呢?有些人会采用粗暴的方式坚决制止,有些人会顺从孩子,让其尽情地玩。问卷调查表明,多数人的观点是可以玩,但时间不能长,以免影响视力。对此,张春城老师在深入剖析游戏的本质特点,并对家长、游戏开发者和孩子三者做了大量调查之后提出:电子游戏宜“疏”不宜“堵”。下面,且看张老师是如何对学生玩游戏进行疏导的。

去年,女儿读小班,在幼儿园里知道了手机可以玩游戏,就天天向我要手机。我一时心软,就下载给她玩,没想到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后来,为了不让她视力受到影响,我们多次想办法要让她完全不接触手机,结果常常闹得很不愉快。直到一个小插曲改变了我们的看法:有一次乘坐客车,我们坐在最后一排,路上颠簸,我们两个大人被弹起来,头撞到车顶,好疼,而身边的女儿竟安然无恙,她左手紧握前座后面的扶手,右手握住右边车身的扶手,形成三角形,颠簸下她泰然处之,这让我又惊又喜又疑惑。她说:“是游戏中的交通警察说要这么做的。”看来,这些电子游戏也不是一无是处。身处信息化的时代,电子产品随处可见,要让儿童不接触电子游戏,几乎是不可能的。反观我们的童年,也是有一堆事物让我们着迷,比如街边的游戏厅、同学手上的武侠小说等。回到当下,对于电子游戏,儿童为什么如此沉迷,而且电子游戏玩家越来越低龄化了?

先来谈谈游戏。柏拉图认为:“游戏是一切幼子(动物的和人的)生活和能力跳跃需要而产生的有意识的模拟活动。”我们通过生物学的研究,不难发现,所有哺乳动物在育婴时期都会游戏,游戏就是它们长大之前的生活预演。也就是说,游戏的行为,起初是与生存技能习得紧密相关的,是深深根植于生物体基因之中的。驱动儿童玩游戏的,是一种内部机制。儿童被游戏吸引,是作为生命体成长过程中必经的自然阶段,亦是一种原始的学习途径。只是时代不断发展,现阶段游戏呈现出来的,有一大部分是与生活学习剥离开来的。

在游戏过程中,人体会产生以多巴胺为代表的幸福激素,让游戏者获得幸福的体验,成为生物体娱乐自己的一种方式,而相对于学习,特别是学校的课程学习,偏重应试的教学取向消磨了教学中的趣味性,使得学习生活变得不那么令人向往。结合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来分析,电子游戏虽然满足不了人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但是,它能在虚拟世界中让人满足更高层次的需求,即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可以说,现在的游戏设计,特别是电子游戏的设计,为了营销考量,多是根据人性需求来设计的,令人着迷也在情理中。而且,如今的家庭大多为独生子女家庭,快节奏的生活和父母所创造的“相对安全”的环境,使现在的孩子平时生活缺失同伴、缺失游戏活动,其天性无法释放,更容易造成孩子对电子游戏的沉迷。

那么,在电子游戏大众化现象无法轻易改变的背景下,大众对待电子游戏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

中国社科院文化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张晓明认为,人类历史就是一个不断走向游戏化的过程,这是人从必然性的约束中解放出来的过程,这是一个趋势。游戏化是必然趋势,既然避无可避,且直接堵截的效果并不理想,我们就更应该思考如何去疏导,而不是一味地堵。

…………

那么,应如何引导孩子正确对待电子游戏呢?

幼儿园的小朋友之所以爱玩电子游戏,更多源于游戏本身好玩的特点,而中小学生爱玩电子游戏,有可能是孩子在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或是精神长期压抑后的心理宣泄。在游戏中,他们可以在虚拟的世界里得到认可,产生成就感,或是宣泄内心对现实的不满,久而久之就容易形成依赖。但凡事总有两面性,游戏也不完全只有危害,前面提到,游戏的设计是顺应人性的,它有几个特质能够满足儿童的心理需求,如目标的设置,使游戏具有挑战性;规则的设计,能使玩家有创造的空间,培养他们的策略性思维;自愿参与原则,使孩子在挑战中更具愉悦感;积分反馈,能使游戏者获得成就感和继续游戏的动力。基于此,我们可从游戏的本质去思考,寻求游戏当中的积极因素,顺应孩子的天性,选择性地为孩子提供游戏的机会,使之获得成长。而面对沉迷电子游戏的现象,我们也应该反思,孩子们为何非得在虚拟世界中寻求幸福感?对于这类孩子,我们一天中陪伴他们多长时间,真正了解孩子内心的需求吗?既然游戏是天性,那么,我们是否应该创设更多的“游戏”来满足他们?比如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尝试将孩子“拉”出虚拟世界,多和孩子玩一玩有趣的游戏,既增进感情,又能发展思维。

事实上,游戏和学习原本就有共通之处,我们可以在孩子的学习环境中,特别是大多孩子认为枯燥无味的文化知识学习中,更多地以游戏思维来探求“趣”味,让孩子在玩中学,使求知欲得到满足,又能获得成就感,引导孩子自然而然地爱上学习。

课堂之余,我们也不要避电子游戏唯恐不及。我曾经教过一个学生。有一次闲暇之余,我在QQ空间应用中开通了“胡莱三国”游戏应用。这个学生在浏览我的空间时发现了,也偷偷注册了一个账号,每天晚上都会派兵攻打我,但每次都大败而归。终于有一天,他忍不住问我:“老师,为什么我每次都打不过你的守城武将?”我说:“你怎么不看看我守城武将是谁呢?”他说:“关羽呀?那又怎样?”我说:“你派的无名小卒怎么打得过我的大将呢?”他好奇地问:“那谁更厉害?”我说:“这个你得自己去《三国演义》里寻找答案了。”过后,这个孩子两三个月没再派兵攻打我,直到有一天,他兴冲冲地跑来跟我说:“老师,我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认真研究了《三国演义》这本书,太有趣了。现在,我保证能打倒你了。”游戏到最后,虽然是这个孩子赢了,但我却非常高兴,因为这次游戏经历激发了他的阅读学习兴趣。抓住他这个爱较劲、爱研究的心理,后来我又安排了一个学习能力差不多的孩子作为他的竞争对手,让他们在学习上相互促进。这次“意外”拉近了师生关系,也让学生的学习有了提升。可见,因势利导,能够有效规避电子游戏的弊端。

当然,儿童可塑性强,也不够自觉,所以,也需要有效的正面引导,需要家长督促管理、社会合理规范。儿童心智不成熟,在电子游戏面前容易失控沉迷。学校需要正面地引导他们甄别信息,树立正确的心态,帮助学生完善时间管理和自我监控,做到动静分明。家长也应尽力配合学校教育,及时将孩子在家游戏的状态与教师反馈,学会甄别游戏类别,并积极引导,不要让孩子无度游戏。家长和教师可以制定规则,要求孩子适度游戏,并多从游戏中发现可利用的学习资源,加以有效利用。在学校及家庭学习中,家长和教师也可设计孩子认同的目标或愿景,让孩子在学习中能感受到成就感、幸福感,避免孩子因学习压抑而寻求电子游戏的宣泄。此次调查中显示,在电子游戏有效控制方面做得较好的家长反馈,平常还需要多陪伴孩子,多带孩子接触大自然,提倡户外运动,并多制造机会让孩子与同龄伙伴相处,以满足孩子的社交需求。此外,家长们对于法律法规层面完善游戏的分级规范管理机制的呼声也很高。目前,出现许多不适合孩子玩的游戏,易让孩子沉迷其中,比如“王者荣耀”这款游戏,就呈现不适宜的玩家低龄化问题,应当有相应的制度加以规范。

现实生活中,电子游戏的影响难以隔绝,这是当代儿童成长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一个特殊媒介。不合理游戏将影响孩子身心发展,适宜的游戏则可能利于提升孩子的学习意识,因而面对电子游戏我们不必视为洪水猛兽,须知疏胜于堵。

有删减,原文刊载于《福建教育》总第1186期

文 / 漳州南太武实验小学 张春城

排版:潘 玲

在这里,打开教育生活

鼓屏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