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以德报怨”后边还有一句话 这句话才是真正的精髓!

“以德报怨”这句话经常被人们挂在嘴边。

“以德报怨”这四个字,老子讲过,孔子也讲过。

在老子的思想体系中,“以德报怨”就是“你对不起我,我不恨你,不报复你,反而对你好,乃至把你感化了。”

“以德报怨”四个字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也出现过,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有个学生问孔子,“路上有一个二百五没来由的抽了我一个耳光,我不还手,反而要请他吃饭,请他唱歌,请他泡吧……用高尚的情操去感化他,用道德修养无声地羞辱他,用这种高境界的方法来使他醒悟,这样好不好?”

孔子就说:“你读书读傻了吗?别人都打你嘴巴子了,你还要请他吃饭?如果这样的话,那你怎么对待那些对你好的人呢?别说那没用的,别人打你一个耳光,你直接回敬他两个(以直报怨);如果别人对你好的话,那你就要加倍地对别人好,这样才对(以德报德)。”

虽然“以德报怨”这两个字出现在道家和儒家两个思想体系中,但大多数人只知道孔子说过这句话,并且在当下的教育体系和语境中,总会有人告诉我们要“以德报怨”。

历史上还真有过“以德报怨”的故事。唐朝有个人叫娄师德,是世家公子,历代都做很大的官,家族声望很高。

娄师德本人在京城的官职大的吓人,他弟弟去外地当太守,临上任之前,做兄长的肯定要对弟弟有所交代啊。

娄师德嘱咐他弟弟:“我们娄家受国家、朝廷的恩惠太大,我两兄弟现在都在做官,一般人会批评我们世家公子比较骄傲,你出去作官,千万要认清这一点,多多忍耐,不要为我们娄家丢人。”

他弟弟说:“哥你就放心吧,这点我知道,就算有人向我脸上吐口水,我就自己擦擦,绝不和他人计较。”

别人的唾沫都喷到自己脸上了,娄师德弟弟不恼不怒,反而自己擦干了事,这境界可真是让一般人望尘莫及。

但娄师德对弟弟的回答却不太满意,急忙说道:“擦什么擦?别人把口水吐到你脸上,如果你当着他的面擦掉的话,别人会有多伤心?会有多难堪?别擦,让它在脸上自己干。”

根据娄师德这段话,还引申出一个至今仍在使用的成语,叫唾面自干。

这境界还真不是一般的高,别人吐口水它自己能干,如果别人朝你脸上吐了一口痰的话,那究竟能不能擦?如果擦的话,会不会让吐痰的人难堪啊?娄师德还是没有讲明白。

大多数人不敢结缘怨,就是因为怕受到惩处,你朝我脸上吐一口唾沫,我就要在你头上撒一泡尿。如果真是“以德报怨”的话,那可就太好了,不但不用付出代价,反而会得到颇多好处。

如果照“以德报怨”这个逻辑来理解的话,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去谴责那些碰瓷、出轨、逃税等等丑恶现象?不但不能不谴责,反而要用博大的胸怀去包容他们、感化他们。

很多人、甚至是很多教育工作者,一直都在向受教育者灌输“以德报怨”的理念,甚至读书稍微多一点的人还要拿出娄师德的典故做佐证。

别扯了,咱看看娄师德说这话时的语境,娄家世世代代做大官,之所以嘱咐弟弟要唾面自干,就是怕加深别人对他们家族的羡慕嫉妒恨,根本目的还是要维护娄家的利益,与人生境界和营造和谐社会没有半毛钱关系。

别人打了你一嘴巴子该怎么办?还是孔子说的好,“以直报怨!”这样才能使结“怨”者付出代价,才能更好地维护社会公平和秩序。

可惜啊,“以德报怨”经常有人提,“以直报怨”却鲜有人提及,甚至有些老师都不敢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