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种头痛病症 九种治疗代表方剂、配方、解析及功效

本文仅供参考、讨论、学习。不作为用药参考,否则后果自负。如若侵权,立删。再次感谢作者为我们学习中医提供这样的好资料。

头痛是人们最常见的病症之一,由于其病因病机的不同,又有不同的名称。如《素问风论》篇有“脑风”、“首风”之名。《素问•奇病论》中有“巅疾”之称。《难经》里又提出了“真头痛”的概念。《东垣十书》则将头痛分为内伤头痛和外感头痛两大类。

头痛的女人

主证

头痛在临床上既可以单独出现,也可出现于多种急慢性疾病中,不论外感或内伤所致的整个头部疼痛,以及头的前、后、偏侧部的疼痛,皆算头痛。

头痛可见于现代医学内、外、神经、精神、五官、颅内疾病、神经官能症、偏头痛等疾病中。

2.病因病机

(1)风寒外袭

老人由于体质虚弱,卫外低下,故易感风寒湿诸外邪,而以风邪为主。所谓“伤于风者,上先受之”,“巅高之上,惟风可到。”风寒外袭,卫阳被遏,寒凝血滞,闭阻清阳,而为风寒头痛。风热上扰清窍,侵扰清空,清阳不升,热扰神明,形成风热头痛。风湿外侵,湿蒙清窍,清阳不展,而为风湿头痛。

(2)饮食不节

恣食肥甘,又喜食辛辣酒热之品,脾失运化,生痰积热,痰热壅盛,上蒙清窍,阻遏清阳而致头痛,或头内聚生肿块,阻遏血脉运行,淤血阻络,形成痰浊淤血性头痛。

(3)阴血不足

性情乖戾,易于情志所伤而郁怒,肝失疏泄,郁而化火,火动风盛,气血逆乱,上扰清空,而为头痛。

(4)年老肾亏

肾精久虚,不能生髓,髓海不足,而致肾虚性头痛

3.辨证

除详问病史外,头痛的辨证,还应根据各种症状表现的不同、致病的原因、头痛时间的长短、性质、特点、部位的不同,来进行辨证。临床上又具体分为风寒头痛、风热头痛、风湿头痛、肝阳头痛、肾虚头痛、气血亏虚头痛、痰浊头痛、血淤头痛、中风头痛等。

古色古香的中药方剂

(1)风寒头痛

主证:多在感受风寒后发病,头痛时作,痛连项背,恶风畏寒,遇风尤甚,微有发热,口不渴,苔薄白,脉浮。

治法:疏风散寒。

代表方剂:川芎茶调散(《局方》)

甘草

川芎、荆芥、白芷、甘草、羌活、细辛、防风、薄荷。方中川芎、荆芥、防风、细辛、白芷等辛温药有疏风散寒止痛的作用。其中川芎可行血中之气,祛血中之风,上行头目,为临床治外感头痛之要药。甘草和中益气,调和诸药,使升散不致耗气。以清茶调下,取茶叶苦寒清上而降下之性,可监制风药过于温燥、升散,使升中有降。诸药合用,共成疏风止痛的作用。

(2)风热头痛

主证:高热烦渴引饮,头痛而胀,甚则头痛如裂,不恶寒反恶热,面红目赤,便秘溲黄,舌质红,苔黄,脉浮数。治法:清热散风。

代表方剂:芎芷石膏汤(《医宗金鉴》)

四川川芎根

组成:川芎、白芷、石膏、菊花、蒿本、羌活。

本方以川芎、白芷、菊花、石膏为主药,能疏风清热,但方中羌活、蒿本偏于辛温,对热盛不宜,可加黄芩、薄荷、山栀以辛凉清解。若见热盛伤津,症见舌红少津,可加天花粉、芦根、石斛等生津止渴。若大便秘结,可加大黄、芒硝以通腑泄热。

(3)风湿头痛

主证:头痛如裹,肢体困重,纳呆胸闷,食欲不振,小便不利,大便或溏,舌苔白腻,脉濡缓。

治法:祛湿除风。

代表方剂:羌活胜湿汤(《内外伤辨惑论》)

羌活

羌活、独活、川芎、防风、蔓荆子、蒿本、甘草。

方中羌活、独活散风湿,用为主药,防风、蒿本为辅药,佐以川芎调血祛风,合蔓荆子升散在上的风湿而止头痛,甘草调和诸药以为使。若伴恶心呕吐者,可加半夏、生姜以降逆止呕;若症见胸闷、便溏,可加苍术、厚朴、陈皮等药以燥湿宽中。

(4)肝阳头痛

主证:多在情志刺激后发病,头痛而眩,心烦易怒,烦躁不安,夜眠不宁,面红目赤,口苦舌红,苔薄黄,脉弦有力。

治法:平肝潜阳。

代表方剂:天麻钩藤饮(《杂病诊治新义》)

中药

天麻、钩藤、生石决明、川牛膝、桑寄生、杜仲、山栀、黄芩、益母草、朱茯神、夜交藤。

方中天麻、钩藤、石决明以平肝潜阳。黄芩、山栀以清肝火,牛膝、杜仲、桑寄生以补肝肾。夜交藤、茯神以养心安神,益母草以活血通络。若肝火偏旺者,可加龙胆草、夏枯草。肝肾阴虚者,可加首乌、女贞子、旱莲草、枸杞子等。

(5)中风头痛

主证:活动时突然头痛,半身不遂,语言不清,面目红赤,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

治法:平肝潜阳,止血开窍。

代表方剂:羚羊钩藤汤(《通俗伤寒论》)

羚羊角

羚羊角、桑叶、川贝、鲜生地黄、钩藤、菊花、白芍、甘草、竹茹、茯神。

方中以羚羊角、钩藤清热凉肝熄风为主药,桑叶、菊花协助主药以清热熄风止头痛为辅药,又用白芍、生地黄、甘草养阴增液以柔肝。若肝火偏亢,可加山栀、黄芩、龙胆草、丹皮等。若痰多,可加陈皮、半夏、胆南星。若久病入络,可酌加化淤通络之品,如赤芍、桃仁、红花等。

(6)肾虚头痛

主证:头痛且空,每在劳累后疼痛加重,且每兼眩晕、腰痛酸软,神疲乏力,遗精带下,耳鸣失眠,舌红少苔,脉细无力。

治法:滋肾补精。

代表方剂:大补元煎(《景岳全书》)

杜仲

人参、炒山药、熟地黄、杜仲、枸杞子、当归、山茱萸、炙甘草。

方中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枸杞子滋补肝肾之阴。人参、当归气血双补。杜仲益肾强腰。

(7)气血亏虚头痛

主证:头痛头晕,遇劳则甚,神疲乏力,心悸怔忡,食欲不振,面色白,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无力。

治法:补血益气。

代表方剂:偏重于气虚头痛者:顺气和中汤(《证治淮绳》)

黄芪

黄芪、人参、白术、白芍、当归、陈皮、甘草、柴胡、升麻、蔓荆子、川芎、细辛。

方中人参、黄芪、白术、甘草益气健脾。当归、白芍养血,陈皮理气和中。升麻、柴胡引清气上行。蔓荆子、川芎、细辛祛风止痛,补中有散,标本兼顾,为治中气不足清阳不升所致头痛之效方。

若偏重于血虚头痛,可用:加味四物汤(《金匮翼》)生地黄、当归、白芍、蔓荆子、川芎、黄芩、菊花、炙甘草、方中当归、地黄、白芍养阴补血,川芎、蔓荆子、菊花清头目以止疼,甘草和中。

若是气血双虚头痛,则用八珍汤(《正体类要》)黄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当归、白芍、川芎、熟地方中人参、白术、茯苓、甘草补气,当归、白芍、川芎、熟地黄补血

(8)痰浊头痛

主证:

头痛昏蒙,胀痛较剧,恶心欲吐,胸脘满闷,呕恶痰涎,情志淡漠,苔白腻,脉滑或弦滑。

治法:化痰降逆。

代表方剂:半夏天麻白术汤(《医学心悟》)

半夏块茎

制半夏、天麻、茯苓、橘红、白术、甘草。

方中半夏、天麻化痰熄风,为治眩晕头痛之要药。白术、茯苓健脾祛湿,以治生痰之本,为辅药。橘红理气化痰,为佐药,甘草、生姜、大枣调和脾胃,为使药,共成健脾化痰,熄风止痛之剂。

若头痛较甚,可加白蒺藜、蔓荆子,以祛风止痛。若症见口苦、苔黄腻,宜上方去白术加黄连、竹茹、枳壳等以清化痰热。

(9)血淤头痛

主证:头痛经久不愈,痛处固定不移,痛如锥刺,昏沉眩晕,一般都有外伤病史,舌青暗,脉细涩。

治法:活血化淤。

代表方剂:通窍活血汤(《医林改错》)

中药单品特写赤芍

赤芍、川芎、桃仁、红花、麝香、老葱、鲜姜、大枣、酒

方中以桃仁、红花、川芎、赤芍活血化淤,麝香、生姜、葱白温通经络。若头痛甚者,可加虫类搜逐之品,如全蝎、蜈蚣、地鳖虫等。若久病气血不足者,可加当归、黄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