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二战数据日军平均1v3国军,杜鲁门:1v100也没用!

印象特别深的一次,我带人施工,和一群站大岗(打零工按天算钱)的人坐在一起,因为我不知道和他们聊什么,所以也插不上话,时间久了他们也就忽略了我的存在。我发现这些人聊天的内容永远离不开站大岗的琐事。比如哪天遇到个老板管的饭菜硬啦,比如哪个老板好伺候啦。总之在我看来他们的所有精力都被锁死在了站大岗的琐事上。其中有一个特别能干的,长的又高又帅还勤快,我觉得这个小伙子不错,就和他说:我们公司再在这里接到项目,你能当施工队长自己拉队伍来干活吗?结果这个高帅说:不行,没干过包工头。他们不是输在了战术上,他们勤快能干甚至也遇到过机会,但是他们死死的被锁在了站大岗这件事的琐事上,琐事消耗了他们所有的精力。他们中很多人是站大岗这件事的战术精英,但是他们很难从工作琐事本身之外战略的角度考虑工作,所以如果他们永远不跳出来想问题,那他们必然在勤快的琐事中走完失败的职业生涯。

二战中的日本就是典型的战术高手战略废柴。平均1个日本军人换3个中国正规军一点压力也没有,日本的参谋本部也是按照1个日本兵能换3个国军来制定作战计划的,事实上在华日军的实际战斗力也超过了1换3的能力。日本在对华作战时占据的是武器和训练优势,而当对美作战不具备武器和训练优势的时候他们敢于亮剑敢于自杀式攻击的拼命精神更是远超盟军。可是日本还是被盟军打的一败涂地。

回顾历史,在二战中轴心国日本扮演的就是一个小丑的角色。

按正常人的逻辑,如果我要打死两个人,而且那两个人还不会联手打我的前提下。我肯定是先打死一个,再去打另一个。可是日本偏不,日本想几十年前自己就是先打败中国立刻又打败俄国的,现在应该也可以多线作战。所以日本打中国打到一半,趁中场休息的工夫跑去撩骚了苏联,结果在诺门坎被苏联打的很惨,日本也不想想日暮西山的大清朝加上垂死挣扎的沙俄能和坚持抗战到底的国民政府加上军事强国苏联比吗?按正常人的逻辑,打不过大不了跑嘛,等准备好了再来打或者讲和都可以。可是日本偏不。日本被谁打服了就真的服了,最可怕的是心服嘴不服。心里怕了苏联还不谈和,就这么跑了。如果日本跑了就没下文了也就算了,可是不久之后德国开始进攻苏联,都打到莫斯科城下了,这个时候日本如果在远东捅苏联背后一刀,苏联腹背受敌兴许就挂了。可是日本偏不,日本又用屁股想了想,就直奔珍珠港去了。当得知二货日本偷袭了珍珠港,丘吉尔大笑道:战争终于要结束了;东条英机也大笑道:六个月足够击败美国;希特勒默默的哭晕在厕所。

如果说二战意大利拖了德国的后腿,那日本简直就是砍断了德国的后腿。日本战斗力极强战术极厉害但是战略简直就是用屁股想出来的。其实也不怪日本总出昏招,因为日本有下克上的传统,几个有眼界的首相都被军人在光天化日之下给暗杀了。一群狂热的军人战术肯定厉害但战略能厉害就怪了。

想起刚毕业的时候一个老板的话,他说:在一流的公司战略加三流的执行力和三流的公司战略加一流的执行力之间我一定选一流的执行力加三流的公司战略,所有的老板都会选一流的执行力。当时我听的一愣一愣的,现在看起来那个老板根本就是自己没能力制定一流的战略,然后偏偏逼我们下面人干出一流的执行力。这就好像一个笨鸡自己不会飞,下了一窝蛋,然后天天逼着刚孵出来的小鸡飞。

方向只要走对了,哪怕慢点,我们终将到达目的地。一辈子竞争下来比的不是谁的能力强谁更聪明谁的背景更好,比的是谁更有眼界谁更有格局。千万别被眼前的琐事消耗掉你所有的精力,学着从整个公司的角度,整个职业生涯的角度,整个世界整个进化史的角度去思维。即便眼前有小失,最后的赢家一定是着眼于诗和远方的人。

不知道各位看官是怎么看待这件事的?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