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城海會寺



海會寺亦名龍泉寺,位於山西省晉城市陽城縣城東北15公里處,為陽城縣境內主要寺院之一。寺院創建於隋代,唐代已頗具規模。初名郭峪院,唐昭宗李曄先賜“龍泉禪院”,後宋太宗趙光義又“赦賜海會寺為額”。後歷代重修,增修,規模宏大,明清是寺院的鼎盛時期遐邇聞名。



海會寺雙塔






這座舍利塔傾斜的厲害


明代的琉璃塔

寺內現存古建有建於後梁龍德二年(公元922年)的舍利塔;建於嘉靖、隆慶年間(1565-1568)的如來塔。有重建於明成化十五年(公元1479年)的大雄寶殿。另外還有鐘鼓樓、四大天王殿、藥師殿、毗盧閣、十閻王殿、臥佛殿、觀音殿、文武聖神殿。寺內現存古建體現了唐宋直到明清各個朝代的不同建築風格,特別是被古建專家讚譽為“國之瑰寶”的琉璃懸閣寶塔,是中國樓閣式塔中的佳例。塔高五十多米高,八角十三層,在第十層向外在支出一圈琉璃懸閣,遊人可登塔在此憑欄眺望,一覽太行美景。寺內著名的景觀有“海會龍湫”、“流觴曲水”、“龍涎飛瀑”等。



登塔入口






寺內還有一處海會別院,為明代吏部尚書王國光、張慎言讀書講學之所。明清這裡曾出現過一位大學士、三位尚書、幾十名進士、幾百名舉人,是當時陽城一所輝煌的書院。寺內現存五代至清代的碑額近百塊,其中不少名人的詩文和手跡石刻。寺內文物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價值。



海會寺佈局圖



四大天王殿(解放後重建)


藥師殿(解放後重建)


藥師佛


毗盧閣(解放後重建)


地藏殿(後建)


觀音殿(後建)


大雄寶殿(建於明成化年間)

這是唯一一座老的大殿


簷下斗拱


平身科


簷下斗拱為雙翹五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