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舍利山開化寺



建於北宋年間的大雄寶殿

開化寺位於高平市東北17公里的舍利山麓的山凹中,來到這裡,只見蒼松翠柏,林木茂密,古寺時隱時現,給人以深山藏古寺的意境。寺院始建於五代後唐同光年間(923-926),初名清涼寺,宋代改為開化禪林院,後來改為今名。宋熙寧六年(1073年)重修大雄寶殿,宋紹聖年間(1086-1098年)再次興工,繪製大雄寶殿內壁畫,金皇統元年(1141年)建觀音閣,歷經元明清各代,屢有修葺,成現今規模。



掩映於綠樹叢中

來到寺宇前,仰面向上一道呈45度的石階,好似高聳入雲的天梯一般直通山門。山門前是開闊的小平臺可讓遊人稍作喘息。寺廟坐北朝南,二進院落,佔地面積2970平方米,是一座集宋、金、元、明、清各代的古建築群。現存建築有:大悲閣(即山門)、大雄寶殿、演法堂、觀音閣、東西配殿及廊房等。寺院東南300米山坡上還有後唐大愚禪師墓塔等。



45度石階好似天梯一般





山門正面

山門,上面為大悲閣,明代建築。底座方形高牆下僻門洞,巍峨壯麗。上為重簷歇山頂,筒板布瓦,琉璃脊飾。大悲閣兩旁有十字歇山頂鐘鼓二樓相襯托,更顯得雄偉壯觀。


國家級文保碑


山門裡哼哈二將分站左右



山門上為大悲閣(明)

大雄寶殿,北宋遺構,居寺院中央,把寺院分為前後兩個院落,建築在高1米多的砂岩臺基上。面闊三間,進深六椽,單簷歇山頂,筒板布瓦蓋頂,上施琉璃脊飾和吻獸,舉折平緩,出簷深遠。前簷的簷柱上刻有施主姓名和年月題記,為該殿提供了確切年代。殿前簷明間開隔扇門,後面開板門一道,兩次間設破子欞窗,殿內可前後穿行。柱頭斗栱,單杪單下昂五鋪作,批竹昂。補間斗栱後尾於華栱之上施碩大的沓頭,墊在昂尾之下,這種作法開後世華楔之先例。樑架結構四椽栿對後乳栿通簷用三柱。宋代建築的結構特點相當明顯,用材合理規整,整個建築充分顯示了精巧秀麗的建築風格,疏朗簡潔,風采無限。


中殿也是大雄寶殿(北宋)



原省級文保碑



柱頭五鋪作單抄單昂昂形耍頭批竹昂



轉角鋪作



側面簷下



背後簷下



大殿內景1(借用互聯網)



大殿內景2(借用互聯網)

大殿內的壁畫為絕世珍品。東、西、北三面皆繪滿壁畫,面積達88.68平方米,是我國保存面積最大的宋代寺觀壁畫。壁畫以佛教經變為主題,藉以宣揚佛法威力和因果報應,其間還表現了儒家的孝道和社會上各種人物的活動。因為大殿內禁止拍照,殿門被鐵欄杆封閉,禁止入內。大殿內及壁畫照片來自網絡。



大殿內壁畫1(借用互聯網)



壁畫2(借用互聯網)



整個建築用材合理規整,精巧秀麗,疏朗簡潔,風采無限

後殿也叫演法堂,明代建築,面闊三間,進深六椽,單簷懸山頂,灰筒板瓦布頂,琉璃脊飾,座於石徹臺基之上,柱頭五鋪作單抄單下昂。室內樑架結構四椽栿對後乳栿通簷用三柱。


後殿也加演法堂(明)


後殿簷下斗拱和彩繪



殿內樑架結構為四椽栿對後乳栿通簷用三柱

觀音閣,位於主軸線的東北角,金代建築,分為上下兩層。閣下有泉水涓涓流出,清澈甘甜。面闊三間,進深六椽,前出廊,廊前石欄板較為古樸。懸山頂,筒板布瓦,琉璃脊飾,蔚為壯觀。



觀音閣(金)



觀音閣下的石洞


閣前石欄板為金代原物



觀音閣分上下層



條石上的雕花

塔林,位於開化寺建築群的東南方向300米處的山坡上。從西向東一字排開共有4座墓塔,一是:清公和尚塔,元至順辛未二年(1331)立。二是,大愚禪師塔,是塔林的主塔,塔頂為砂石巖,高4米,寬170釐米。五代同光三年(925)建。三是,聚公和尚塔,元至正癸已十三年(1353)立。四是,移公和尚塔,明天順歲次丙午夏旬日立石。另外,在停車場旁的南山坡上還有個現代的準提塔和叢林中的無頭石翁仲,沒有找到介紹。



南山坡上還有塔林



古塔分佈圖



清公和尚塔(元)



清公和尚塔位於最西端



正中主位是大愚禪師塔



大愚禪師塔(後唐同光年間)



塔身西壁(局部)



平面方形塔身北壁刻有銘文,門頂上雕二飛天,四坡式頂,上刻筒板瓦壠,垂脊垂獸。簷下雕出飛簷,簷角略翹



塔身東壁(局部)



扁平的須彌座上置基座,基座上下層為仰伏蓮瓣,中間雕獅子和馴獅者



右側



正面門側雕守力士各一,分持劍戟


左側



換個角度再看大愚禪師塔



再向東是聚公和尚塔(元)



聚公和尚塔正面



最東側為移公和尚塔(明)



正面塔身上有塔銘



塔身細部



移公和尚塔(明)



通往準提塔的樓門



這是個現代人修的



準提塔


無頭石翁仲



手持長劍





開化寺建築平面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