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越催促,孩子越磨叽,面对“磨洋工”的孩子,父母千万别焦虑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每个人都变得急躁起来,充满了焦虑,尤其是家长。

高效率、快成长,成了每位家长追求的目标。于是,爸爸妈妈每天像监督犯人一样监督着自己的孩子,有时候甚至把负面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

孩子们的一天几乎都是在父母的催促下度过。

天刚亮,妈妈就在床边催促:“乖孩子,快起床了,别耽误了上学的时间。”

孩子端着一杯牛奶,慢条斯理地吃着,妈妈在一旁焦急地说:“你要什么时候才能喝完呀?别的孩子都走了!”

孩子刚回到家,妈妈就迫不及待地说:“赶紧写作业去!做完了还有别的事情。”

可是,我们不停地催促,却发现孩子不仅没有变高效,反而更喜欢拖拖拉拉,这是为什么呢?

‌频繁催促会让孩子产生抵触情绪

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有“磨洋工”的习惯,半天起不了床,半天穿不好衣服,半天出不了门;本来十分钟就能完成的事,他偏要花二十分钟;写着写着作业,他又玩起了橡皮。

面对孩子的这些行为,父母只能无奈地催促。

可是,父母的催促不但没有起到积极作用,还会在无形中增加孩子的压力,时间长了,孩子还会厌烦,甚至产生抵触情绪:你让我快点,我偏要慢点。

另外,无休止地催促,还容易把孩子的责任转嫁到家长的身上,这便是所谓的“皇帝不急太监急”。

像吃饭、穿衣、上学这类事本来就是孩子应该做的事,用不着家长提醒,如果家长盯得太紧,孩子反而觉得这是家长的事:迟到了,怪你没喊他;作业出了错,怪你没检査。

为了保证亲子关系的良好发展,父母应该合理控制自己的焦虑,让孩子自己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比如教会孩子用闹钟,保证按时起床不迟到;比如培养孩子完成作业后自己检查的良好习惯。

这样就可以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而看着孩子更独立,父母的焦虑也可以得到缓解。

‌接纳孩子爱玩的天性

许多家长不能接受孩子做事磨蹭,不专心,一看孩子“磨洋工”,就大发雷霆,然后就是父母打骂、孩子哭闹的一出好戏。

而事实上,玩是孩子的天性,不贪玩就不叫孩子了。

研究表明,孩子不能长时间做同一件事:

1~5岁的孩子,最多只能坚持5~15分钟;

10~12岁的孩子,最多只能坚持20-25分钟。

并且他们的注意力很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干扰。

一颗不起眼的小石子,一只掠过窗棂的小鸟,甚至一阵风吹树叶的声音,都可能分散他们的注意力。

通常情况下,孩子喜欢把一项任务分成若干小段,做一会儿,玩一会儿,玩一会儿,再做一会儿。

当我们发现孩子“磨洋工”时,千万不要随便指责或呵斥,这时候焦虑、催促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父母应该做的是引导孩子练习如何集中注意力。

‌引导孩子提升注意力

前几天听了郑润芝老师的课程,里面提到注意力一共有四个关键点:

1. 集中性

注意力集中性差的孩子特别容易分心,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吸引他半天

2. 持久性

注意力持久性不够的孩子往往做事情三分钟热度,容易虎头蛇尾。

3. 转移性

转移性良好意味着孩子能够迅速把注意力从一件事转移到另一件上,做完一科作业能够快速开始另一科,而不是迟迟进入不了状态。

4. 广度

注意力的广度就是指我们注意到的信息量的大小,有的孩子经常找不到东西,甚至东西就在眼前却看不见,这就有可能是因为孩子注意力的广度不够。

无论是以上哪个要素有欠缺,孩子的表现都是注意力不集中。

这时候孩子最需要的就是父母的引导,来帮助他们进行提升专注的能力,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戈夫曼出版了一本著作《专注力》,里面的一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引导孩子提升注意力。

首先,自我原谅。

当你走神或不专注的时候要原谅自己而不是批评自己。自我同情能力的提升会形成更好的情绪体验,从而排除情绪干扰,为注意力的提升创造条件。

每个人都有注意力不集中的时候,不要对孩子太过严苛,要心平气和地接纳他们偶尔不专心的行为,这是正确引导的前提条件。

其次,正念觉察。

我们可以通过“正念觉察”训练形成旁观者视角,随时“监控”我们的大脑。正念觉察是指有意识地对事物不加评判的觉察,保证清醒、如实地观察一切。

这就要求我们要对孩子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够及时发现孩子注意力的状态,进而加以引导,帮助孩子有意识地管理自己的注意力,逐步提升。

最后,单点聚焦。

单点聚焦就是把注意力集中到某一点上,不断调整练习。长期刻意的单点聚焦练习可以提升我们的专注力。

比如我们可以每天和孩子一起冥想,在冥想的过程中让孩子计算自己的呼吸次数,这个时候,呼吸就成了凝聚注意力的“单点”。

如果父母看到孩子一会摆弄摆弄这个,一会又要上厕所,玩的时候挺专心,叫过来做作业就磨磨蹭蹭,半天进入不了状态,这时候千万不要着急上火,接纳孩子的天性,再加以引导,才是正确的做法。

‌教育孩子急不得

“磨洋工”是小学阶段孩子的共同特点,父母不必大惊小怪,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和训练就可以了。

如果你越催促,就越会发现孩子怎么那么磨叽,其实,很多时候只是因为我们太过焦虑

都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孩子是一种修行,急是急不来的,我们只能慢慢等待,就像等待春暖花开一样。

我们不能理解孩子的慢腾腾,孩子同样不能理解我们的急匆匆。

希望每个孩子心中那只慢跑的蜗牛,都能被步履匆匆的父母好好呵护!

我是森兰姐姐,持续学习和分享教育知识、育儿经验,欢迎关注,接收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