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全泥人张”:传承人张其林

张其林,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万全泥塑代表性传承人。万全泥塑始创于清光绪年间,由张其林外曾祖父首创,传承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张其林的父亲张玉柱,曾以一手精湛的泥塑绝活,闻名张垣大地,获得 “万全泥人张”的美称。

万全泥塑代表性传承人张其林

泥人张,它是北方流传的一派民间彩塑,把传统的捏泥人提高到圆塑艺术的水平,又装饰以色彩、道具,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它是继元代刘元之后,我国又一个泥塑艺术的高峰,其作品艺术精美,在我国汉族民间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张其林老人展示他早年的雕刻作品

为了让泥塑艺术发扬光大,张玉柱很早就开始培养儿子张其林。他亲手教儿子做骨架,悉心给儿子讲刀工和技法。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父子就开始在庞家堡、下花园搞泥塑创作。 和父亲一样,张其林自幼也十分聪慧,14岁就开始学泥塑制作,并随父亲一起走南闯北,远赴省会石家庄,首都北京等地,进行泥塑展览。他继承了先辈泥塑的传统技艺,在技术上精益求精。

张其林老人的作品《万全十杰》

经过几十年苦心钻研,达到炉火纯青的境地, 成为这一民间艺术的集大成者———“万全泥人张”的第四代传人。

张其林塑造的人物,线条细腻,眉目传神, 远观栩栩如生, 近看性格迥异。 创作的 《西游记》 人物泥塑,曾于1986年参加北京举办的“中国乡镇企业出口商品展览会”。这组泥塑,以其独特的人物造型,鲜明的性格特征,赢得人们的喜爱, 并且出口海外,受到外国友人的称赞。他的许多作品,获得省计划委员会和省乡镇企业局颁发的荣誉证书。

《西游记》泥塑作品

张其林老人常年过着简单朴素的农家生活。三间简陋的小屋———起居间,工作室,展览室多功能兼备。加上小猫小狗跳脱其间,热闹,杂乱,充满人间烟火。老伴去世多年,陪伴他的,除了终日劳作,便是一手泥塑。泥塑,没有让他的生活变得更加富裕,然而,他的人生却因此更加充实和美好。

农闲的时候,他就挖一堆黄土,细细地过筛,加水,掺入宣纸,细细地杵烂,搅拌,直到搅出一盆凝脂似的泥团。然后,找来铁丝、秸秆,因物造型,做成骨架。


每件作品,他都细细团拢揉捏,必是成竹在心,才得摩心绘影。静静地,独处一隅,连续几个小时,精雕细刻。

人物表情生态刻画细之又细

凸凹处,或削或补,缺余处,或增或删……屏神敛息,不知疲倦。小泥刀上下翻飞,汗珠子四处迸溅。一件作品成型了,未必满意,小刷子蘸着清水,轻轻抹去刀痕手迹,直到人物线条流畅优美,形神兼备……

非遗保护的是什么?是技艺。一项技艺不被时代淘汰的方法,就是传承。谈到怎么理解“匠心”这个词?张其林老人的理解“就是你喜欢哪个行业,在那一行里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做细就行。”

制作大型泥塑

泥塑使他孤独,也使他快乐;泥塑丰富了他的人生,也点缀了他的生活。清而不寒,贫而无怨,他活得有滋有味。晚年,他又义务将家族代代相传的泥塑绝活,毫不保留的传授给学校的娃娃们,让这手绝活儿,有了继续传承下去的希望,同时更希望下一代年轻人能够在传承中有所创新。

道,进乎技。几十年如一日在陋室捏泥塑,是对传统技艺的一种守护,匠心之蕴重在虔心于一点,耐得住寂寞,守得住传承,却不泥古。这仿佛一滴水折射了整个太阳的光辉,在于其自身的高洁,而不在淫巧哗众。感动于专注和执着的匠人精神,既要通晓历史,还要精通泥塑技艺的专业知识,更要能雕会画,看似简单的动作却需要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和传承,才能做到最好。

“悦于行,匠于心”,这个大抵是公众对于张其林老人肃然起敬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所有使古老技艺得以传承有序的技艺大师们共同的品质。

让非遗走进您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