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睡衣接女儿放学被嫌弃,杨澜:没人通过你邋遢的外表看你的内在

​如今天气越来越冷了,在不少幼儿园和小学门口接孩子的家长人群中都能够看到“棉睡衣”们的身影,“穿着暖和舒服,学校离家又不是很远,接个孩子就回来了,来回换着麻烦”,这可能是很多“棉睡衣家长”的想法。

“妈妈,能换爸爸来接我吗?”

“什么意思?”

“没什么,就想让爸爸来。”

“子不嫌母丑,你这么小就嫌我给你丢人了?”

“……”

这是一个8岁女孩和妈妈的真实对话,在校门口等孩子放学时听到的,我忍不住多看了这对母女几眼。

听到妈妈的责备,女孩低下了头不吭声。妈妈穿着一身红色棉睡衣,棉拖鞋,头发有些油腻,在人群中特别的显眼。

不过在接孩子的家长中这样打扮的,不止是她一个人。

方便暖和是不假,但妈妈是对孩子影响最大的人,一个精致的妈妈和一个邋遢的妈妈影响的不止是孩子的自尊心,给孩子呈现的是完全不同的家庭,人生观,以及未来。

孩子的美感不同,影响孩子的一生。

穿着是一个人的美感表现之一,穿着得体是一种教养,是对别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

没人愿意透过你邋遢的外表,去发现你优秀的内在

杨澜曾经讲过自己在英国的一段遭遇。成绩优秀,能力出众的她,在面试中却被拒绝了,对方称她的形象跟她的简历并不匹配,拒绝向她提问。

晚上她穿着睡衣运动鞋,外面裹了个大衣,披散着头发去附近的咖啡馆,坐下来没多久,对面一个精致优雅的老太太就递过来一张纸条:洗手间在你左后方拐弯。

杨澜来到洗手间,看到镜子中的自己:穿着邋遢,头发被风吹得凌乱,鼻子旁边还粘着一块面包。在她的成长中,妈妈一直告诉她的是“能力才是最重要的,不能以貌取人”,而此时的她却第一次有种看不起自己的感觉。

等她再次回到座位上时,精致优雅的老太太已经离开了,桌上还留了一张纸条:作为女人,你必须精致,这是女人的尊严。

杨澜很是震撼,从此努力提高自己的审美力和品位,讲究穿着大方与得体,提升自己的自信与底气,这才有了我们后来看到的气质女神杨澜。

美国一项调查研究发现:在同等工作能力下,穿着得体的人,收入普遍高于穿着邋遢的人20%。

审美力才是孩子将来的核心竞争力

有的妈妈不修边幅,不爱收拾,不仅自己邋遢,家里也乱糟糟的,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也多半会遗传妈妈身上的邋遢习性。

而有的妈妈爱干净,不仅自己打扮得得体,家里也打理得整整齐齐。一个注重形象,穿着得体,爱干净的妈妈,更容易培养孩子的品味和审美力。

“身教大于言传”,一个孩子的很多行为习惯都从原生家庭父母那里传承下来的,无形当中也影响了孩子的一生。

不少人在长大以后才会发现,很多知识和技能上的欠缺都是可以通过自己后天的努力学习来弥补的,但对于审美能力却很难补足,因为这些能力需要的是日积月累的培养以及从小的熏陶,直到长大才能明显地看到差距和成效。当然除非这个孩子有杨澜那样的决心和毅力去改变和突破自己。

当“审美力逐渐成为影响孩子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时,家长还会觉得自己的邋遢与随意不会影响孩子吗?

结语:

很多父母愿意花大钱价钱去给孩子报辅导班,学画画,学配色,学设计,却不懂得让孩子在生活中体验美,在生活中提高孩子的品味和审美力。一个邋遢的妈妈,不只是会让孩子产生自卑,更影响孩子的性格、习惯、人生观和未来,也希望更多的家长能够真正重视起来。

你能接受穿着家居服接送孩子,带孩子逛街玩耍吗?说说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