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拥有孩子般的好奇心,和对琐碎生活深情的爱

让我们拥有孩子般的好奇心,和对琐碎生活深情的爱

让我们拥有孩子般的好奇心,和对琐碎生活深情的爱

有这样一位作家,他坐在厨房的餐桌旁边,心不在焉地摆弄着放盐的调料瓶和放胡椒的调料瓶。他就在想:

让我们拥有孩子般的好奇心,和对琐碎生活深情的爱

这世上那么多种香料,为什么人们偏偏对这两样东西情有独钟呢?

为什么不是胡椒和豆蔻?为什么不是盐和桂皮呢?

为什么我们平时用的叉子有4根齿尖,不是3根或者5根呢?

想知道答案的朋友,你有没有觉得这位作家提的问题很有趣,启发了你对琐碎日常的好奇心?

先给大家介绍一下我刚才说的这位作家,他的名字叫比尔·布莱森。今天我要与大家分享的是他的一本从名字到内容都非常有趣的书,叫作《趣味生活简史》。

让我们拥有孩子般的好奇心,和对琐碎生活深情的爱

布莱森的创作灵感来自于他的一次搬家,他觉得自己身处的这片家的小环境下,处处都有过去历史留下来的痕迹。

布莱森将笔触对准生活中的日常小事:门厅啊、厨房、起居室、餐厅、卧室、书房、地下室、花园,还有睡的床啊、用的马桶啊、吃饭的餐桌啊、餐桌上的调料啊……等等等等,都被一探究竟。他要用一本书的长度来考虑一下生活中的普通事情,并且有了一系列伟大的发现:

卫生间是一部个人卫生的历史,厨房是一部烹饪的历史,卧室是一部性爱、死亡和睡觉的历史。

布莱森在这本书中的观点很独特。

让我们拥有孩子般的好奇心,和对琐碎生活深情的爱

在我看来,从注定凡俗、默默无闻的生活中找到乐趣,保持旺盛的好奇心,去探寻人世间究竟发生了什么,就好比让平淡生活开出一朵朵意外绽放的小花,会让你感受到生活的厚度与广度。

我们今天所谓文明优雅的生活方式,其实都是从简陋粗鄙一路发展而来的。而无论是BIG GIRL,还是任何一个越走越远、越飞越高的人们,都应该慢下你的脚步,好好了解一下常态生活背后的历史。

住宅不是躲避历史的避难所,而是历史最终的归宿。

这让我想到今年夏天的一部热播的宫廷剧《延禧攻略》,相信很多朋友都追过这剧吧。剧中的女主角魏璎珞和在辛者库结识的小太监袁春望刷马桶的戏,被网友们戏称两人是“恭桶CP”,恭敬的恭,恭桶指的是皇宫中的马桶。

让我们拥有孩子般的好奇心,和对琐碎生活深情的爱

魏璎珞的原型是清朝乾隆时期的令贵妃,令贵妃可万万没想到,在她去世后的两年,西方国家诞生了抽水马桶,倘若这项发明早点出现,或者早些推广到清王朝,魏璎珞,以及在宫廷中很多貌美如花的宫女们,也不用刷马桶了吧!

比魏璎珞更早的,咱们古代有钱的人家,上厕所需要换衣服。

南朝的首富石崇家的卫生间装修的富丽堂皇,有十多个身穿艳丽服装的婢女准备好沉香汁、新衣服等站在门口迎候。从这一细节不难看出,为什么古人会把上厕所称为“更衣”。

到了清朝,慈禧太后从吃饭到上厕所都极其讲究。

据说慈禧上厕所的时候最少需要4个人伺候!慈禧有个专属的地方叫“五谷循环之所”,大概您也能想到这就是“卫生间”了。清王朝时期沿用明朝的习惯,皇宫内大小便均用马桶解决,而皇帝、皇后和嫔妃用的马桶称为“官房”。

慈禧的“官房”可不得了,做工精致奢华,外表据说是一只大壁虎,壁虎的四条腿就是官房的四条腿。

那么比较现代化的抽水马桶是什么时候发明的呢?

让我们拥有孩子般的好奇心,和对琐碎生活深情的爱

最早的一个抽水马桶是伊丽莎白一世时代一个叫约翰·哈林顿的人建造的,但是真正获得专利的是在1778年有一名细木工兼锁匠约瑟夫·布拉默获得。

但是由于技术上的原因,直到托马斯·克拉珀的出现,他发明了“马尔伯勒无声水冲粪便器”,让抽水马桶变得干净、无味,极为可靠。

1851年,在英国伦敦举行的万国工业博览会上,抽水马桶成了最引人注目的特色展品之一。据说有80多万人耐心排着长队,等着坐一坐。在这之后的几年之内,伦敦就多出了十万个家用的抽水马桶,以至于伦敦市政府不得不改造它的地下水道。

哎,只是可惜我们的魏璎珞是没有办法用上抽水马桶了。

网络上曾一度流行一句话:“我花了十八年的时间才能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

用孩子般的好奇心,和对琐碎生活深情的爱,去重新打量你熟悉的环境吧。你会成为一个温暖而快乐的生活家。

你要知道,你想去的远方或许就是别人的日常,我们不仅要关注诗和远方,也不能忘记自己的美好日常。

让我们拥有孩子般的好奇心,和对琐碎生活深情的爱

还记得节目开头,我提到的《趣味生活简史》的作者比尔·布莱森提的问题吗:

为什么那么多香料中,人们独独偏爱盐和胡椒呢?


为什么叉子是有4根齿尖?

答案可以从这本书中去寻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