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春秋笔法”,为什么说《春秋》一书包含着圣人的“微言大义”?

诗夜城主


什么是春秋笔法?就是我们通常讲的曲笔。孔子的意思就是为尊者讳。把领导不德,不礼,不对的事情一笔带过。如此一来下属的犯上作乱都是无缘无故的,看了这个历史,你还会学习他们犯上作乱吗?下属不做乱,国家安定能不是大义?而问题是500年世袭的贵族有几个好东西?

春秋笔法来源于生活,一般来说当别人说自己父母不是的时候,作为儿女一定会辩解或者避重就轻的回答,这是人之常情。有子在论语,第二句中说“吾未见孝悌者,犯上作乱”。儒家培养孝悌的真实目的就是有子对孔子教育的理解,把这一句放在论语的第二句可见儒家认为他的重要。培养孝悌你会帮助父母隐讳,那么成为君臣,你也会“君为臣隐,臣为君隐”。孔子的做法确实解决了诸侯反天子,大夫反诸侯,家臣反大夫的春秋战国的社会,但也使得农民起义囊括了儒家政治社会。孔子的大义只在臣不反君上。

我们今天上课学生不提问题少提问,就是儒家对老师的孝。孔子的思想是一贯的,就是说相互之间都是相辅相成的。如果你孤立的理解那就错了。


山坚海阔


《春秋》有个特点,文字简练,可谓惜字如金,但用字又极其考究,而且一率用固定的定表达固定的含义,不可更改,比如以下犯上,儿子杀了父亲,或者臣子杀了国君,这个在《春秋》里就用“弑”字,可谓一字盖棺定论,性质不可更改,非常严重。

其它还有很多,比如对敌用兵叫“克”,天子用兵叫“征”,以大欺小叫“伐”等等,一个字中,或者是短短几句话中,确定了一件事的性质,是否符合当时的伦理道德,这个就是所谓的“春秋笔法”,因为用字极其简单,所以也称为“微言大义”。

比如《春秋》一开始,就有“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非常简单的一句话,但如果了解春秋笔法的话,那么这件事的性质我们就清清楚楚,这里用了“克”字,这是敌对之间所使用的字眼,但这里的“郑伯”指的是郑庄公,而“段”则是他的亲弟弟公叔段。

一母同胞的兄弟,本应该相亲相敬,但郑庄公却用阴谋手段杀了自己的亲弟弟,象对待敌人那样,所以孔子用一个“克”字,这里面就含藏了贬斥之义,了了数语,甚至一字之中富含褒贬,这就是所谓的“春秋笔法”。


澡雪堂主谈国学



《春秋》原本是鲁国史书。孔子对其对进行笔削后,赋予其“春秋大义”——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惩恶扬善。

《春秋》文字极其简略,用语极其斟酌。

《春秋•桓公十五年》记载:“天王使家父来求车。”此为贬天子——非礼也。传曰:诸侯不贡车服,天子不求私财。

《春秋•隐公元年》记载:郑伯克段与鄢。传曰: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此为退诸侯,讨大夫。

共叔段与母亲姜氏联合叛乱。老谋深算的郑庄公处变不惊。平定叛乱。单此故事。就可改编成一部电影。而孔子只用了‘郑伯克段于鄢’六字。每个字皆字字珠玑。故曰‘微言大义’。

再以弑君为例:“公子归生弑其君夷”,“卫州吁弑其君完。”书弑君者之名,是言臣之罪;“宋人弑其君杵臼”,“莒人弑其君密州”,书不言弑君者之名,是言君无道也。孟子的无道之君,人人得而诛之的观点正是源自孔子。

甚至国君思念嫁与他国的女儿,与女儿见上一面,都要被贬斥——“公会杞伯姬于姚,非事也。天子非展义不巡守,诸侯非民事不举。”


至此,我们在回顾圣人之言:君君、臣臣。首先,以君道的标准约束君主。然后,再以臣道的标准约束群臣。就是以礼法把权力关进牢笼。今日谓之——宪政。

春秋大义,为宪政思想之源头。


杨朱学派


春秋笔法是孔子在《春秋》里的一种“忠君思想”书写手法,意思是一切以忠君为上,该写的写,不该写的就不写,是美化忠君的写法,那怕君王不堪,也会以美化词句去写,虽然有点讽刺意味,但春秋笔法可不是讽刺,而是美化,如晋文公召周天子会盟,就写作周天子去巡游,不是正统自奉为王的,如吴王、楚王,春秋笔法都会贬以爵称。所以,在孔子心里一直是奉行的君君臣臣。也就是《春秋》里包含的正统和君臣大义。

就像大家知道的,近代文豪“鲁迅先生”就惯以春秋笔法,鲁迅先生也没骂过蒋介石。

所以说《春秋》一书圣人的“微言大义”就是一个忠于正统。


夏有凉风61


国家之本,民族之魂,没个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历程怎能树立起来呢?这与做为个人的修身之道是不谋而合的,随着人类社会的进程,全球一体化的目标也将会如此,这是道法自然的必然,非人的一己之念所阻。就个人来讲的修身立命之事,所依靠的无非就是个北斗七星之力,这七星是不是春秋时代的七国,没个高远的宏观志向是看不懂的,是天意也好,不是天意也罢,总之是有地球了才会有人,有人了必然有国,有家。人是万物中的佼佼者,即然是佼佼者了,那么就得为天下的苍生交上一份佼佼者的答卷,不然佼佼者的“佼”字怎会是这样个写法呢?


千百万年


春秋笔法,顾名思义,是一种笔法,一种语言使用艺术,也叫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是孔子编写《春秋》而首创的一种历史叙述方法和技巧写法,即在文章的记叙之中隐寓褒贬。

《春秋》是一部鲁国史书,却包含体现了孔子的微言大义:

史家讲求秉笔直书,但孔子编修鲁国史书《春秋》却利用不太明显的字眼等隐讳的写法,暗暗将自己的主观看法加入其中,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后人阅读《春秋》时大多难免受其影响,从而可能做出有失史实真相的判断,这对历史事件或人物有失公允。但另一方面,从《春秋》含蓄微妙的叙述语言中,可以窥得孔子的一些思想哲学,领悟其伟大学说和精神的一些经义道理。


诗白词清


春秋笔法在现代而言是一个贬义词。对自己有利的大肆渲染,不利的一笔带过。举个糖炒栗子:三英站吕布。对自己有利就可以大肆描写三兄弟间的义薄云天,不离不弃等等,如果讨厌吕布,才可以写成吕布莽夫意图大开杀戒,三兄弟轻易拦击,导致吕布不敌败走,险丧性命等等。以此来误导人们对事情的真实看法。所谓的微言大义有不少都是故弄玄虚而已,古代知识垄断严重,非至亲弟子不得传授。开书立说又是名传千古之举,在矛盾下不得已的抉择。


黑色国王K


春秋笔法,一字寓褒贬,即“微言大义”。


是执着是信念


微言大义救中国😎


盲人国国王独眼龙


悟空问答上有人问春秋咋这么厉害,答如下:

春秋一词不是春夏秋冬四季的春秋两字,而是周朝未期后的各列国,国史实时记录的历史书的冠名名字。

中国由周朝后期的春秋战国开始,实用的一切都源此列国时实历史为依据进行的。

这种依据春秋战国时期进行的一切,被文人述成春秋笔法及圣人与微言大义式。

真实里现在仍如此,只不过把列国放大成当今世界各国了。也就是把当今世界当成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应对了。

这种依据性是如圣人的简短言词的体现,从而微言大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