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动不动就“发脾气”,父母做好这3点,搞定孩子“暴脾气”

年轻妈妈小陈最近的心情十分低落,原因是他刚满2岁的孩子最近不知道怎么了,什么事情都要自己做主,稍微不随他的心意便大喊大叫、哭闹不止。给他讲道理他不听,爸爸的强势镇压也只能管用一会儿,下次遇到事情还是闹得家人无可奈何、摸不到头脑。

小陈在心情低落的同时也很不明白,为什么以前的乖宝宝突然变成了小霸王?是自己的养育出了什么差错吗?

其实,小陈的妈妈完全不必太过苦恼。2岁是孩子自我意识的萌芽期,在这个时期,孩子开始探索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做什么事情都想要亲自试一试、做一做。所以,孩子开始想要做主,开始因不满而发脾气正是他们自我意识发育良好的标志。

那么,家长要怎么做才能稳住孩子,不让孩子成为不随自己心意就发脾气的“小霸王”呢?这还要父母们首先了解孩子的情绪发展规律,然后做好孩子的情绪“疏导员”。

父母做好这3点,搞定孩子“暴脾气”

1、发脾气是孩子内心情绪的外在表现

当孩子发脾气、不开心时,不同的父母会有不同的处理方式。有的会想办法逗孩子开心,帮孩子转移注意力;有的父母会用“太懦弱”“不坚强”给孩子贴一个标签;还有的干脆认为是孩子太过任性,采取不理睬的态度。无论是以上哪一种,都是错误的做法。

孩子发脾气,正是因为孩子内心感受着不满和不舒服,如果采用以上的做法,当类似的内心感受再次出现时,孩子会越来越不知道怎么应对,更有甚者,长大后可能会出现焦虑、抑郁的情况。追根溯源,这都是由于家长长期对孩子的情绪忽视,对“发脾气”这种信号视而不见造成的。

每个人都会有负面情绪,处理好负面的情绪,是孩子成长的标志。家长们一定要采用科学的办法疏导孩子,让孩子成为情绪调整的小能手。

2、看到孩子发脾气背后的需求

同理心是安抚孩子的有力武器。每个孩子发脾气都是有原因的,作为父母,一定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感受和思考,孩子的脾气是因何事而来。

比如,看到别人的玩具好玩,有些孩子会希望拿来看一看、玩一玩,这时如果对方不给,有些“脾气不好”的小孩子就要发挥哭闹的本领了。在这种情况下,有些父母会呵斥孩子,有些父母会帮孩子借玩具,有些父母会将孩子抱走让孩子忘记这回事。这三种无论是哪一种,都无益于孩子情绪调整能力的发展。

作为父母,对于孩子渴望玩具的心情应该给予理解。接着可以鼓励孩子去询问对方可不可以一起玩玩具。如果孩子被拒绝,要适时的安抚孩子,同时还可以询问孩子有没有其他想要玩的玩具。在这个过程中,心情被理解,需求被尊重,孩子就不会用一味的发脾气来表达自己,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也会学习如何处理类似的事件。

3、帮助孩子体验情绪

体验情绪是自我了解的重要一环。有些父母会通过转移注意力的方式让孩子忘掉不愉快的事情和情绪。儿童心理咨询师吉姆·泰勒曾说:“如果父母过度地去保护孩子,千方百计去取悦孩子,那他就没有机会去学习处理各种情感了。”

比如,孩子因为考试成绩不好而心情低落,此时,父母没有帮助孩子分析试卷,而是用冰淇淋、漂亮衣服等事物转移了孩子的低落心情,这样的处理方式就让孩子失掉了自我情绪体验的机会,也失掉了对自己“渴望进步”这一性格特点的了解,孩子也因此失去了一次改进和成长机会,失掉了真正解决问题的机会。

每个孩子出生都是一张白纸,会长成什么模样,取决于家长如何教导。在6岁之前,孩子的性格还没有完全形成,家长要

抓住3-6岁这个性格关键期,培养孩子的好性格、好品质,未来的路才会更好走。导师为家长们推荐2本有关性格、品质培养的绘本——《宝宝好品格培养经典童话》《宝宝情商培养图画书》

采用经典的童话故事,在故事中培养孩子的好性格好品质。每册都是一个单独的故事,分别培养宝宝的爱心、乐观、自信、分享、勇气、善良等品质,提升宝宝的情商,让宝宝拥有好人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