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31 元音老人 見山非山,見水非水(心眼見道 空觀)

古來大德曾把修行人圓證菩提的三個次第,形象地比喻為:

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凡夫。假觀);


見山非山,見水非水(心眼見道。空觀);

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徹底見性。中觀)。

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我們之所以在這裡不厭其煩地、反覆地講不二法門,

就因為它很重要,

是《心經》的要旨、精華。

只有把這個道理真正弄明白了,

你才能契入明心見性的境界。 

 下面我們再談談,

佛為什麼說了“色不異空”,

又接著說“空不異色”,

然後又進一步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呢?

因為這幾句不僅內容不同,

而且所度的對象也不同,

義理精微,


所以句句深入,層次步步提高。 

 “色不異空”是對凡夫講的。

凡夫都著相、著有,

把一切境相都認為是實有,

貪得無厭,

因而說色不異空,

教大家清醒明白,

不要執著所有色相。

縱然你費盡畢生心力,使盡計謀,追逐求取,

可到頭來,還是一場空,

反而臨終隨業受報,枉受輪迴之苦,太不值得了。 

 “空不異色”是對二乘說的。

因二乘人執空,

認為色之外有空、空之外有色,因而廢色守空。


他們認為凡夫因執著色相,

為物所使,困擾受苦,造業受報,故生死不了。

欲了生死,則必須遠離這個色相肉體,

故斷除“人我執”,破有,守空。

殊不知,有個“空”在,還是著有。

而且死守空邊,這空便成為生死窠臼。

守在這窠臼邊,雖了了分段生死,不入六道輪迴,

但因執空,法見未除,不得自在,

還有變易生死未了,故不是真正見性,尚不是究竟法。

所以佛說“空不異色”而度之,

使他們曉得空和色無有兩樣,不要執空廢有,從而破除法執,圓證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