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妈妈认为孩子多动,医生找到根源:与妈妈“不稳定”的情绪有关

【文/浅浅妈妈育儿经】一个80后宝妈,家有女宝一枚,喜欢读书写作,喜欢分享备孕、孕期、育儿知识,喜欢我的文可以关注我哦!


导语:很多家长都会觉得孩子是“多动症”,其实只不过是孩子好动调皮而已,不应该过早给他贴上“多动症”的标签,针对个别真的是多动症状况的孩子,家长应该先反省一下自身。


有个妈妈认为自己的女儿是“多动症”,就带孩子去医院咨询。

这位妈妈说自己的女儿太淘了,如果是男孩就好了,她认为女孩子就应该文文静静的,但是平时孩子的小动作太多。

医生在咨询情况的过程中,孩子并没有很大的动作,只是偶尔的走走神、挠挠头。她妈妈边跟医生交流边盯着孩子,孩子一旦出现了她认为的典型动作就接着给指出来,孩子倒是没有多大反应。

然后再和孩子单独交流的过程中,孩子很健谈、有礼貌,没有扭捏感。不过过了会儿就觉出了孩子无意识的动作多了。她妈妈突然探进头来,跟女儿说,你听话,好好跟医生说。然后对医生点点头就出去了,被孩子这么突然的进来,孩子就安静下来了,后来她妈妈又进来一次,虽然被妈妈打扰,但是交流并没有受到影响,只不过妈妈的这种行为让人很无语。


这是很常见的一种情况,家长总会把医生当成一种威胁,做出干扰性的事。就像上面妈妈的做法,会“偷听”、“找理由进入探听消息”等,医生跟女孩说她妈妈对她很不放心啊,女孩以很无奈的语气说,她妈妈就那样,看来已经被妈妈的行为弄得疲沓了。


医生结合以往的案例,找到了孩子这种“多动”的根源,问题就是出在妈妈身上,跟妈妈不稳定的“情绪”有关系。具体如下:

(1)孩子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

她受到了妈妈平时对她管教方式的影响,妈妈对孩子的态度会让孩子无意识地表现出一些动作。从妈妈的言行可以看出妈妈的焦虑,对孩子总是不放心,过度的焦虑传到孩子的身上,会影响到孩子的情绪,往往妈妈焦虑,在焦虑的状态下会让孩子出现一些小动作来掩饰自己的内心。

妈妈把自己的情绪焦虑转变成对孩子的关心,而且是过度的关心,孩子的一举一动她都想掌控,有的家长会偷看孩子的日记来看看孩子到底在想什么。这种每时每刻受到家长监督的状态会让孩子坐立不安,往往就会出现一些小动作。


(2)不稳定的规则导致。

听孩子的谈论,医生发现在这个女孩的家中,妈妈的话就是规则,而且规则还不稳定。比如妈妈情绪好的时候,看孩子要睡觉了,她却要充分地发挥一下母爱,陪孩子亲子阅读或做游戏,并说好第二天继续。但是第二天的时候,妈妈情绪不好,看到孩子还不睡觉,这时就不顾之前跟孩子说的话了,反而训斥孩子这么不听话,这么晚还不睡觉。

你看,所谓的规矩就是妈妈的情绪决定,心情好怎么看孩子都顺眼,心情不好的时候,就换衡量孩子的标准,那同样的行为就会出现不同的标准。


家长不要光看表面,孩子表现出多动,不一定是真得有多动症,多动症一般在上学后表现的明显,不能集中注意力,坐不住等。孩子一般表现出来的多动,无非是他活泼好动而已,不过对于孩子的多动行为,家长应该反省一下是不是因为自己的情绪多变造成的。

家长对孩子不能够过度的关心,太过度会让孩子走极端,让孩子变得太懦弱,失去信心。孩子早晚是要独立的,我们不可能管孩子一辈子,总是监控孩子的管教行为是不正常的,家长的情绪焦虑、过度关爱,会无形中增加孩子的心理负担,让孩子受父母情绪的感染,变得放不开,不能正常的交流。


你家孩子有多动的行为吗?如果有的话,先反省反省自己吧!不要对孩子的管教方式看心情看情绪而定!不过如果孩子的多动有点严重的时候,需要及时纠正,免得影响到正常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