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5 明成祖看好朱高煦,为何最终却立朱高炽为太子?明成祖:仁者无敌

序言:

封建时期的统治者为了实现统治地位的延续,所以对册封“皇太子”一事往往都极为慎重,但是在明成祖朱棣执政时期,却俨然是另外一副情景。明成祖在册立皇太子之前,看好的其实是他的次子“朱高煦”,战功赫赫不说,脾气秉性还跟明成祖十分相近。然而结果却是明成祖的长子“朱高炽”当了皇太子,这又是什么原因呢?原来,明成祖在一次又一次针对“朱高炽”的考核中,最终还是意识到“仁者无敌”,唯有“仁政”,方能造就“王者兴”之盛景,而这一点,显然是朱高煦所没有的。


朱高煦示意画像插图

朱高煦战功赫赫

正如清初历史学家“谷应泰”所说,“高煦为文皇第二子,强力善骑射。燕藩兵起,摧锋陷敌,从征有功”,而且还是战功赫赫的那种,甚至可以说明成祖之所以能顺利取得“靖难之役”的胜利,属实与朱高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明史纪事本末》

大家看哈,自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朱棣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发起“靖难之役”之时,朱高煦就开始随时任燕王的“朱棣”出征,而且还经常作为前锋,一马当先。

继而到了建文二年(1400年),燕王大军与建文帝军交战于“东昌”(今山东聊城)之时,由于“景隆兵乃绕出王后”,导致燕王朱棣被迫陷入了一个“前后夹击”的不良局势,“三易马,矢尽挥剑,剑折走登堤”,属实称的上是一场惨败。——《明史·成祖一》


朱棣被重重包围示意漫画插图

以至于燕王朱棣自身,都陷入了建文帝军的重重包围之中,但是就在这万分危急的紧急关头,“高煦引师至,击退南军”,朱高煦来了,击退了建文帝军的进攻,将朱棣解救了出来。——《明史·成祖一》

这还不算完,在建文四年(1402年)的浦子口之战中,“时燕连失大将,淮士盛暑蒸湿,诸将请休军小河东,就麦观衅”,显然是损失惨重,已经无力再一鼓作气渡河再战,但同样是因为“高煦伏兵起,福败走”的原因而一举攻克“盱贻”,为燕军进京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明史·成祖一》

也正是因为这场战役,朱棣才对朱高煦做出了“ 勉之,世子多疾”的承诺。这意味着什么?此时太子未立,朱棣这明摆着就是有让朱高煦取代朱高炽“燕世子”之位的想法啊。——《明通鉴·卷十三》


朱高炽示意画像插图

朱高炽前期表现处于劣势

反观“燕世子”朱高炽,除了这个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被明太祖朱元璋亲封的“燕世子”身份以外,其在靖难之役期间的表现属实比不上朱高煦那般出众。

朱高炽自建文元年(1399年)靖难之役开始之时,由于其“

性仁柔,体肥足壖”的缘故,行动不便,自然也就没办法上阵御敌。——《明史纪事本末》

所以也就只能是“成祖举兵”,而“世子守北平”,即是由朱高炽坐镇燕军大后方的北平城,虽然朱高炽也在镇守北平的过程中曾作出了“以万人拒李景隆五十万众,城赖以全”的功绩。——《明史·仁宗》

但相较于朱高煦那般“成祖屡濒于危而转败为功者,高煦力为多”的丰功伟绩来看,显然是没有朱高煦表现突出的。——《明史·诸王三》


明成祖朱棣示意画像插图

而对封建时期的统治者而言,挑选下一代继承人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才能配位”,毕竟谁也不愿意自己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江山到下一代就戛然而止了不是吗?试问,朱高炽此时并没有体现出自己的能力,性格也和明成祖朱棣截然不同,明成祖又怎么会看好朱高炽呢?

这也就直接导致在明成祖朱棣册立太子之前,很多大臣都明文支持立“朱高煦”为太子,就好比淇国公邱福言,他就曾明文提出“汉王有功,宜立”的主张。显然并不看好朱高炽。——《明史·列传第三十五》

当然,支持朱高炽的官员也不是没有,就好比内阁大学士“解缙”,其就明文提出了“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的主张来支持朱高炽,不过这个主张也仅仅只是基于朱高炽“嫡长子”的身份才提出来的,显然还无法让明成祖动心,“帝不应”,明成祖并没有同意。——《明史·列传第三十五》


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示意画像插图

明成祖认可朱高煦,却立朱高炽为太子

毕竟不管怎么说,此时朱高炽的表现实在是太平淡了,即便再有“燕世子”身份的加持,也属实不足以抵消朱高煦此时表现的那般优越。

但是对明成祖朱棣而言,由于他的皇帝之位是篡权夺政而来,名不正言不顺,所以为了尽可能消除“篡权夺政”带来的不良影响。他就必须想方设法让自己的“皇帝之位”最起码看起来要像“继承大统”。

怎么做呢?当然是继续延续明太祖朱元璋所制定下来的一系列规章制度。

因此,自建文四年(1402年)明成祖朱棣正式登基称帝以后,首先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建文中更改成法,一复旧制”,把所有的规章制度都悉数回归洪武一朝的做派,尽可能把他篡权夺政所造成的不良影响削除到最小。——《明史·成祖一》

这也就意味着明成祖迎来了一个新的矛盾,到底让谁来继承他的皇帝之位的矛盾,朱高煦战功赫赫,且性格无疑跟明成祖极为相像,显然要更被明成祖所重视,朱高炽的表现则平淡如水、平平无奇,更何况身体还不好,显然没有达到明成祖选择太子的标准。

不过由于明太祖朱元璋早在洪武年间就已经定下了“有嫡立嫡,无嫡立长

”的祖训。无疑就又给燕世子“朱高炽”加了分。——《明史·列传第一百十九》


燕世子朱高炽示意剧照插图

所以,即便是明成祖朱棣不愿意,但他还是得册封时任“燕世子”的“朱高炽”为太子,故而也就有了永乐二年(1404年)夏四月,“立子高炽为皇太子”的事件发生,朱高炽正式从“燕世子”升级成了明朝的“皇太子”。——《明史·成祖二》

但明成祖真的就愿意册封他此时并不看好的朱高炽为太子吗?自然是不愿意的,毕竟他本意要更为青睐朱高煦不是吗?

朱棣的想法其实很简单,无非就是暂行“缓兵之计”,不管愿不愿意,先立“朱高炽”为太子,如果日后朱高炽的表现优越,那立也就立了,毕竟再怎么着也是嫡长子不是吗。更何况还能实现朱棣消除“篡权夺政”不良影响的目的。

但如若朱高炽以后的表现还是这般平平无奇、才不配位,那朱棣等政权稳固之后,也完全有理由去改立“朱高煦”为太子,同时还不影响他消除“篡权夺政”不良影响计划的进程,可谓是一举两得。

这也就意味着事情到这里并没有结束,而是刚刚开始。否则明成祖又怎么可能会一边不同意立“朱高炽”为太子,一边又给大臣拿出了这么一份出乎所有人意料的答案呢?显然是为了堵天下人的“悠悠众口”。


明成祖御驾亲征示意画像插图

明成祖考核朱高炽

举个例子吧,永乐七年(1409年),明成祖御驾亲征,“发京师,皇太子监国”,由朱高炽代为管理朝政,但是在明太祖回朝后,却作出了一个让人匪夷所思的举措,将“起兵时将士及北京效力人民杂犯死罪咸宥之,充军者官复职,军民还籍伍”。——《明史·成祖二》

明成祖赫然是将朱高炽做作出的一系列政治举措给一一否决了,试问,如果明成祖真心实意想让朱高炽代为管理朝政的话,又怎么可能会作出这样的举措呢?很明显还是不信任朱高炽。

再比如永乐十二年(1414年),同样是明成祖出征回朝之时,“以太子遣使迎驾缓,徵侍读黄淮,侍讲杨士奇,正字金问及洗马杨溥、芮善下狱,未几释士奇复职”,朱棣仅仅只是因为朱高炽迎驾迟了一点的缘故,就疑心大起,将他眼中的“太子党”一一问罪下狱。——《明史·成祖三》

明摆着就是怀疑朱高炽有异心,一方面借此事件来警告朱高炽不要蠢蠢欲动,一方面也是为了能够孤立“太子”,从而取得朱高炽没办法造反的目的。

这种种事件都足以证明这时候的明成祖,确实并非真心实意的想立朱高炽为太子,属实只是为了考核朱高炽,想要看他是否拥有担当“太子”重任的能力。


朱高煦就藩示意剧照插图

如果大家觉得这些还不足够的话,那么咱们接着往下看,朱棣在立朱高炽为皇太子的同时,还一并“封高煦汉王,国云南”,朱高煦既然已经被册封成了“藩王”,这也就意味着他在不久后就必须离京前往云南“就藩”。——《明史·诸王三》

可事实上,直到永乐十五年(1417年),朱高煦才在朱棣的几次改封之下前往“乐安”就藩,就这还不情不愿,“怨望,异谋益急”,显然怨念极大。——《明史·诸王三》

但明成祖朱棣的态度却仅仅只是“不得已,听之”,赫然是朱高煦不愿意就藩,那就暂时先留下,以后再说!——《明史·诸王三》

而明朝之所以会让藩王在册封后尽快赶往封地就藩,其目的就是为了预防“兄弟相争”不良政治事件的出现,这点明成祖不可能不知道,那他为何还要放任朱高煦就这么待在京师呢?毫无疑问,这也是明成祖不看好朱高炽的表现之一。

而“朱高煦”之所以能十来年不就藩,无疑正是因为他便是明成祖日后改立太子的另外一个“候选人”。


朱高煦“私选各卫健士”示意画像插图

朱高煦后期表现不好

然而,在明成祖朱棣对朱高炽进行考核之时,朱高煦的表现却再也没有建文年间那般优秀,甚至一再做出一些不法的举措,也正是这些举措,让朱棣彻底放弃了改立“朱高煦”为太子的想法。

就好比永乐十三年(1415年),朱高煦趁明成祖在外出征的空档,“私选各卫健士,又募兵三千人,不隶籍兵部,纵使劫掠”,多行不法之事。明成祖回朝后当即大怒,“切责之,褫冠服,囚系西华门内,将废为庶人。”——《明史·诸王三》

如果朱高煦能安安分分的还好说,此前虽有夺嫡之心,但却无太过出格的举措,而明成祖本身对朱高炽就不甚满意,所以对朱高煦此前的举动睁只眼闭只眼也就过去了。

但是这私自“募兵”的性质可就完全不一样了,明朝自洪武年间就对藩王兵权的限制极为严格,只给“三护卫”兵马,每护卫“多者至万九千人”不说,其麾下兵马更是皆“隶籍兵部”,也就是只有领兵权。——《明史·诸王》

再加上明成祖本就是以藩王的身份登基称帝,且性格“尚武”,所以对“兵权”的认识自然更为深刻。故而,朱高煦此举,无疑就暴露了他在苦求“太子之位”而不得的情况下,已经动了谋反的念头,这也就意味着朱高煦这是想要推翻明成祖的统治,试问,明成祖能高兴吗?


朱高燧示意画像插图

再比如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一向与朱高煦极为亲近,“谋夺嫡,时时谮太子”的赵王“朱高燧”干出了另外一件大事,“谋进毒于帝,俟晏驾,诏从中下,废太子,立赵王。”——《明史·诸王三》

顾名思义,就是想要给明成祖下毒,然后拟伪诏废太子,改立他自己为太子,但这次事件同样被朱棣给提前知道了。

值得一提的是,这两次性质极为恶劣的“谋反”事件,到最后却无一例外都不了了之了,是明成祖朱棣放任不管了吗?自然不是,属实是因为朱高炽以德报怨、“力为之解”的原因,这才让明成祖朱棣对朱高煦以及朱高燧从轻发落。——《明史·诸王三》

也正是这两次恶性事件的发生,让明成祖逐渐转变了对“朱高炽”的看法,开始注意起“朱高炽”自身那“仁德”的闪光点。


“三杨”之一杨士奇示意画像插图

朱高炽“仁者无敌”,获得明成祖认可

毕竟朱高炽从最初代明成祖朱棣“监国”之日起,就一直兢兢业业、恪守本心,时刻推行“仁政”,只不过当时朱高炽的这份表现没有入“尚武”的明成祖之眼罢了。

他担心朱高炽的性格太过“仁德”,在称帝后容易受到他人胁迫,故而也就极有可能再现“建文帝”朱允炆执政时期的“情景”,即再现“靖难之役”。这也是明成祖最不愿意看的事件之一。

但是随着时间的变迁,朱高炽的表现有目共睹,获得了以内阁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等为首的重臣拥护,天下归心不说,更是以德报怨,对时常有夺嫡之心的两个兄弟极为宽容。

这在无形间就让朱高炽获得了很大的“声望”,至于“民心”就更不用说了,仁政之下,百姓自然拥戴。这也就意味着明成祖所担心的“靖难之役”反而成了最不可能发生的事件。


朱标示意画像插图

甚至还极有可能重现明朝第一任皇太子“朱标”那般“天下归心”、“百官拥戴”的情景。

而朱标之所以能造就这一情景,便是因为其“仁慈天性然也”,从而在“

秦、周诸王数有过”之时,“辄调护之,得返国”。在“有告晋王异谋者”之时,“太子为涕泣请,帝乃感悟”,正好就跟朱高炽监国期间的表现极为相似。——《明史·列传第三》

再加上明成祖时常在外出征,也就相当于朝政事务皆是由朱高炽一人打理,这也就意味着“永乐盛世”那般吏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的盛景属实与朱高炽脱不了干系。

试问,这种种明摆着的优秀政绩,明成祖朱棣能看不到吗?更别提他本身所看好的次子朱高煦也早已经被权力蒙蔽了本心,让他极为失望,而今既然朱高炽能给他提交一份极为优异的答卷。那明成祖又还有什么理由不随了朱高炽“仁者无敌”的意愿,认可朱高炽呢?

故而,于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明成祖朱棣在出征返京之际,最终还是说出了“东宫历涉年久,政务已熟,还京后,军事悉付之,朕惟优游暮年,享安和之福”的话语,显然直到这时,考核了朱高炽将近20年以后,明成祖朱棣才算正式认可了朱高炽。——《明太宗实录》


永乐盛世示意画像插图

结束语

综上所述,相信大家不难发现,明成祖册立太子的过程,其本质无疑就是一场明成祖内心“天人交战”的过程,朱高煦以及朱高炽都十分优秀,但又只能选一个,从而也就让明成祖变得十分矛盾和纠结。

而起初朱高煦也确实是足够优秀,反观朱高炽,却是平平无奇,颇有点大器晚成之风,这也就导致明成祖要对朱高煦更为青睐。

但是,明成祖为了达到削除“篡权夺政”不良影响的目的,又不能选择朱高煦,故而最终还是决定暂行“缓兵之计”,立朱高炽为太子,以待日后政权稳固以后再酌情改立朱高煦为太子。

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本身被明成祖所看好的朱高煦,却由于对“太子之位”太过于看重,从而被权力蒙蔽了本心,变得越来越骄横跋扈,多行不法之事,甚至于“私造兵器,阴养死士,中伤东宫官属,自比天策上将。”——《明史纪事本末》


玄武门之变示意画像插图

这“天策上将”所指,便是唐朝的唐太宗“李世民”,而唐太宗又是“玄武门之变”的始作俑者,那这意思还不明显吗?明摆着是打算谋反了。

即便最终因朱高炽的力救而得以从轻发落,但其在明成祖心中的地位无疑也就有了断崖式的下跌。反而更是将朱高炽的形象衬托的更为高大,让明成祖对朱高炽更为重视。

与此同时,随着时间的变迁,朱高炽的表现也越来越优异,纵然面对明成祖的一系列考核,朱高炽依旧是恪守本心,时刻推行仁政,并给朱棣呈交了一份成绩极为优异的答卷,即与明成祖朱棣共创“永乐盛世”。

从而让明成祖朱棣真切的意识到“仁者无敌”,唯有“仁政”,方能造就“王者兴”之盛景,方能使明朝延续的更加长久。而这一点,朱高煦显然并不具备。

所以,纵然明成祖认可朱高炽比较晚,但也足以证明明成祖的内心其实一直都是十分矛盾的,在看好朱高煦的同时,却也逐渐对朱高炽更为认可,否则政权稳固之后明成祖便完全有理由改立太子,为何还要继续考核朱高炽呢?

属实是因为立朱高炽为太子会对明朝的延续、以及持续发展等方面有着极为积极的意义,而这个结果,才是明成祖真正想要的答案。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