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發古幽思,踏春佛峪般若寺


踏春般若寺。

般若寺位於濟南佛峪風景區。深居山谷,鮮為人知。

從礦村北行,過茶壺泉,蜿蜒數百米,見“佛峪勝景”牌坊,便至般若寺遺址。


般若寺號稱“小敦煌”,寺內雕刻佛像數十尊,散佈於石壁之上。佛像浮雕紋路清晰、雍容華貴;飛天造像瀟灑飄逸、栩栩如生。據考開鑿於隋唐時期,最高處有佛像五尊,刻有‘開皇七年造佛像記’。因位高數米,未曾損毀,佛相威嚴,史料價值較高。

崖壁之上另有幾款摩崖題刻,如“巖阿仙境”、“林壑尤美”、“舍靈館真”、凝神調息調息凝神”、“別有洞天”等等,字跡流暢,雖非名家之筆,亦深受書法愛好者偏愛。

低處的石刻佛像,在歷史的長河中,面部遭到損壞。究竟毀於哪一段“滅佛運動”,無從考究。

佛像面相飽滿,褒衣博帶,體態豐腴,衣紋動感。具有鮮明的唐代佛像特點。

其中有一尊石像,刻有“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刻記。這一年處於安史之亂,關中大旱,郭子儀大敗,民不聊生。特赦後的李白如出籠小鳥,寫下了“千里江陵一日還”的《早發白帝城》,而杜甫回到“為秋風所破的成都草堂,途中寫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別” 。

富庶的齊魯大地,彷彿沒有受到顛簸之苦,尚能刻石造像。

“雲護巖上佛,泉養廚中僧。”般若寺內露華泉常年泉水淙淙。左上角有“甘露”兩字,字跡極為飽滿、筆跡極為流暢,堪稱般若寺文字石刻之最。每至於此,駐足良久。


山不在高,有龍則靈。峪因佛而得名。般若寺道場一度遙相呼應長清靈巖寺,彼此講經佈道。

般若寺西側有“禹王臺”,上立“環翠亭”。南側佛峪瀑布水勢浩蕩,西南有七十二名泉之一的“林汲泉”。林汲山房,名滿天下。

般若寺西北有“龍洞風景區”,是濟南舊八景之首的“錦屏春曉”之處。


佛峪勝景,百看不厭。一年造訪數十次。

歸程,遠觀石壁,見一奇異處,彷彿舊相識。尋思片刻,恍然大悟,豈不是“乾隆大閱圖”乎?

嗟乎!今一遇佛前臥犬,二遇石壁龍閱圖。誠二奇也。



般若寺尋古,茶壺泉洗心


“佛峪勝景”牌坊





重修般若寺碑記變成了臺階



流暢的荷葉紋


石刻佛像










豐滿飄逸的“甘露”


靈岩石刻



佛前臥犬




層層疊疊的地質構造




天然石圖


乾隆大閱圖

歡迎關注《鵲華煙雨明湖風》,美食旅遊文化傳播者

深度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