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计在于春,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如何养生防病



一、春季气候温差大,血压波动大

春天气温回升,天气转暖,许多高血压患者的血压会比冬季稳定甚或下降,但是,如果突然降温或者昼夜温差大的话,血压就会出现明显波动。特别是气候变化无常,降温升温交替出现,有时风雨交加,有时艳阳高照,导致很多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忽高忽低,有些患者更出现了头晕、头痛的症状。对高血压患者来说,血压升高除了会出现眩晕、头痛等不适外,最大的危害就是增加中风、心梗等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当血管骤然收缩时,压力突然增高,对于已经存在脑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或者冠心病的患者而言,容易诱发中风或者心肌梗死。

春季就诊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呈现两大特点:一是血压波动明显,有时候白天血压正常,但是在晚上气温较低时,血压上升明显,有时可有近20mmHg的差异;二是高血压合并心衰、心梗的发生率明显升高。

二、缓慢减衣物,保护机体阳气

面对昼夜温差大的状况,高血压或者冠心病患者该如何避免血压大幅度波动呢?彭锐医生认为,首先要固护阳气,虽然一天之内温差很大,有时如同经历春夏秋冬,但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要学会保护自己,尤其是老年人,特别要注意保暖。一般来说,人体最舒适的体感温度是26℃,此时血压也最稳定,所以应避免着凉受冻,宜适当春捂,缓慢减衣物,防止风邪入侵,保护机体阳气。及时增减衣物,维持血压稳定才是最重要的。

老年人由于动脉硬化,血管舒缩调节能力下降,24小时内血压变化更加明显,血压波动幅度变大。血压在清晨升高明显,医学上称之为“血压晨峰”。在春季寒冷的早晨,血压上升的情况还会更严重,所以,建议老年人,一定要规律服药,不要自己随意调整药物剂量,必要时,最好能够做一次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明确自己的血压的高峰及低谷的时间点,从而及时准确服用降压药来达到降压目的。

三、中药干预帮助血压趋稳

目前社会节奏快、工作、生活压力大,很多人长期处于慢性应激状态,从而导致内分泌失衡,从而诱发高血压。但是,通过彭锐医生的临床观察,有相当部分的1、2级高血压患者(血压低于179/109mmHg)如果能够遵从医嘱,进行相应的生活方式改变及中医药治疗,可以通过使用中药配合生活方式干预来降压,通过监测,血压也能维持稳定达标。中医中药中像天麻、钩藤、女贞子、牡蛎、煅龙骨等平肝潜阳、疏肝理气的中药材制成汤剂或丸剂服用,坚持3-6个月,可达到理想的降压效果。

四、高血压患者不可随意进补

“医生,我应该吃点什么补一补啊”。在门诊不少高血压患者会咨询医生进补的事情。对此,彭锐医生强调,高血压患者的证型多数是肝肾阴虚、肝阳上亢类型,吃人参、黄芪、党参等补益气血的中药材不但对病情无益,反而是火上浇油,可能诱发血压上升。因此,如果需要药膳食疗的话,最好先咨询专科医生之后,再针对自己的体质做有针对性的调理。 实际上,吃补药不如坚持做运动。每周4次,每天坚持40分钟的有氧运动,可将血压降低10-20mmHg,可取得明显的降压效果。

以上是春季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一些注意事项,希望对各位患者朋友有所帮助,也希望大家有问题在下方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