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牵引疗效好,您得把握这四点:体位、角度、时间、重量

颈椎牵引疗效好,您得把握这四点:体位、角度、时间、重量!

我曾经无数遍地回答过关于“颈椎牵引”这个古老、而一直充满争议的问题:

关于它的有效性、安全性、具体操作要点等等。

其实,从1929年Taylor教授率先使用“控制性颈椎牵引装置”以来,颈椎牵引就成了颈椎病非手术疗法中一项历史悠久的治疗手段。


但是,它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高度依赖于牵引的体位、角度、重量及时间。

也就是说,颈椎牵引很有用,但是这是一项很有技术含量的操作,打算通过牵引缓解颈椎病的朋友,需要认真掌握!

颈椎病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劳损导致的颈椎退行性改变——也就是累的,脖子累的。

颈椎病发生的导火索是什么?

一种性质的应力长期作用(譬如长时间低头),导致的颈部肌群出现慢性应力性损伤。


肌肉损伤的结果,就是颈椎失去了静力、动力平衡,继而引发的就是椎体、小关节和韧带开始了加速退变的过程。

因此,就有人想到了利用牵引“力”的作用,获得生物力学的治疗效应。

日本学者田裕胤在1979年做过一个实验,发现6公斤牵引时颈椎间盘内压可以降低72.2%。牵引结束后,椎间盘内压恢复至牵引前74% ~ 89%。

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研究,它证实了颈椎牵引不只是在牵引当下发挥作用,即使停止牵引,也会有一定程度的缓解得到保留。


因此,规律地多次牵引之后,这种缓解就会积累起来,形成最终的治疗效果。

这就是颈椎牵引技术应用于颈椎病治疗的依据所在。

但是,这里面,学问大得很呢,譬如:

1.什么样的体位是最好的颈椎牵引体位呢?

换句话说,坐着牵引好,还是躺着牵引好呢?

一般来说,都可以,非要分个高下的话,卧位牵引更好一些。


卧位牵引时更舒适、放松,对头部供血有利;而且避免了直立位低血压的出现,更加安全。

此外,卧位时消除了头部重量对颈椎产生的负荷,颈椎间盘、椎间关节、肌肉本身就比较放松,小重量得牵引就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

2.牵引角度怎么掌握?

牵引角度:就是头、颈以及枕颌带(牵引装置)是一个整体,代表牵引力的方向,这个方向和躯干的成角就是牵引角度。

这个角度不是随意的,有效与否在此一举!

以往多数是以颈椎前屈0°—20°为常规牵引角度,其实不然!

现代生物力学的研究发现:牵引角度不同所产生的最大应力点会随之而改变——牵引角度小时,最大应力位置靠近颈椎上段;随着牵引角度增大,最大应力位置会下移。


所以,牵引角度不同,拉伸的间隙就会不同。

换句话说,在不同的角度下牵引,分别会在不同的颈椎节段产生治疗效果。

也就是说,我们的目的是以牵开哪一个椎间隙,放松哪一个椎间盘为主,就应当选择对应的最佳牵引角度,才能发挥出牵引治疗的优势。否则的话,反而误伤友军。

这才是重点啊:

上颈段——后伸5°~ 20°;

颈4-5——前屈0°,也就是中立位;

颈5-6——前屈5°~10°;

颈6-7——前屈15°;

颈7-胸1——前屈20°~30°。

所以,专业的颈椎牵引需要专科医生通过影像学资料完成评估,选择个体化的最佳牵引角度。

3.颈椎牵引到底用多大重量呢?

“大力出奇迹”在这里可不适用,那可是脖子!

原则:在保证颈椎安全、稳定的前提下,选择最能产生效果的牵引量。

但是,重量的选择也是个体化的,小耳朵和他弟连虎,怎么可能是同一个标准呢?

所以,总的原则是体重较大者,可以适当增加牵引的重量;采取坐位牵引者,需要适当增加牵引重量。


一般来说,卧位牵引时,4~6公斤的颈椎牵引重量是比较符合生物力学原理的一个安全重量。

坐位牵引时,颈椎牵引重量应不超过头颅的重量两倍。

也许有朋友会奔溃:我咋知道我脑袋多种呢?当然不是靠称重,一般以体重的7~8%为头颅的估算重量。也就是说,坐位牵引时,牵引重量大约为不超过体重的15%。

4.牵引多长时间比较合适呢?

比较普遍的做法是:每日1~2次,每次20分钟,两周一疗程。

别觉得时间短,长了没用,反受其害。


因为脊柱的椎体、椎间盘、韧带的力学性质不是弹性的,而是典型的粘弹性材料。

意思就是说,持续牵引一定时间后,效果会到达饱和状态,再增加时间反而会出现明显的(不适感)不舒服。

但是,颈椎牵引也不是无限适用的,也有禁忌:

譬如有严重的心、肺、肝、肾和脑部疾患者不宜牵引;

譬如有严重的高血压、低血压、久病体虚、孕妇以及严重神经官能症患者应慎用;

譬如颈椎有尖锐的骨刺,尤其是那种骨刺尖端恰好指向椎动脉者禁用颈椎牵引。

本文主要参考文献

1.倪国新.颈椎牵引时间的初步探讨[J].中国临床康复.

2.涂豫建.牵引治疗颈椎病的生物力学研究及其应用[J].中国临床康复.

3.杨利学.颈椎病角度牵引研究近况[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4.姜瑛.颈椎牵引X线研究及临床应用. 颈腰痛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