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和孩子吵起来,父母需客观剖析问题,用“我——信息”化解矛盾

文|奶宝育儿堂原创,欢迎个人转发和分享

晓晓这天下班回家赶进度,在书房里做策划,忙得大脑也跟着乱糟糟的。

此时5岁的儿子在客厅里看电视,是一直喜欢看的动画片,声音放得很大,还时不时学着里面人物的样子蹦蹦跳跳,大声喊“变身吧”!

晓晓一听头更大了,直接就跑到客厅里关了电视机,并对孩子说:“你怎么这么不懂事呢?妈妈在书房工作,你还整出这么大动静,真不让人省心。”

孩子一看这架势,直接吓得大哭起来。一边是没做完的策划方案,一边是哇哇大哭的孩子,晓晓揉着头发,感觉心态都要崩了。

这样的场景在很多家庭中都有发生,比如炒菜忙碌时孩子偏偏纠缠在身边,让陪他一起玩耍。

于是乎,大人就抱怨:有了孩子之后什么也做不了,成天可烦人了,每回说两句,还总和孩子吵起来,最后又是一顿哭。

出现这样的情况,父母就需要客观剖析问题了,这其中到底是哪个环节出错了呢?


01教育孩子前,请先界定问题归属

事实上,家庭中很多争吵本身都是不必要的,有时家长教育孩子,不过是为了发泄自己的情绪,觉得孩子不懂事。

而孩子却觉得自己很委屈,一来二去自然就以矛盾收场了,到最后不仅原来的问题没解决,还添出一个新问题。

比如上面说的这个例子,孩子动画片的声音开得很大,这段期间受干扰的是晓晓。孩子本身享受看动画片的情景,情绪上是很愉快的,有情绪的是晓晓,因此这个问题应当属于她挑起的。

也就是说,这个矛盾遇到问题,被卡住的那一方是父母,但言语之间父母却用对错来区分问题:即你把声音放这么大,打扰到我了,那就是你的错。

但对孩子来说,无异于“人在家中坐,锅从天上来”,他不委屈哭泣才怪呢。

因此,在我们想跟孩子沟通问题之前,都先反问一下自己:

孩子的这种行为有没有问题?如果发生在平时我会生气吗?产生的问题属于谁?是谁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我们双方都没有出现问题,只是以前的教育习惯使然。

增加这样一个思考的步骤,就能跳出问题本身,从根本上看待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

这时会出现四种情况,问题属于父母,问题属于孩子,问题属于双方,双方都没问题,是外界环境有问题。

相对应的,解决方式也不一样。


02问题归属与注意事项

1)问题属于父母

这种情况下,通常是由于孩子满足自己的需求时,不小心伤害了父母的需求。

如果想解决问题,用批评式的语言把过错推到孩子身上是不对的,应该坦诚表达我的感受。即孩子当前的行为对我造成了什么影响?我的感受是怎样的?

这样才能在不伤害孩子的情况下,让他理解父母的真实需求,以及他现在的行为有什么欠考虑之处。

2)问题属于孩子

比如家长待得好好的,孩子堆积木堆一半突然塌了,就开始发脾气,是他先产生了负面的情绪。

这时父母主要的作用就是帮孩子打开心结,让他们说出困扰自己的究竟是什么,然后理清楚前因后果,将情绪释放出来,并引导他透彻地看待整个问题,学会如何正确解决。

3)问题属于双方

一般这种情况矛盾就比较大了,父母和孩子也都不太愿意深入,因为我们总觉得处理不好会导致彼此受伤。

这时最重要的是第三视角,我们要看到互相的需求。同时,作为父母要首先承认孩子的需求并给予尊重,尽量在双方各退一步的情况下,化解整个冲突,而不是父母一味牺牲自己的需求,让着孩子。

这才是亲密关系中真正达成人际交往的关键,即让双方看到最真实的自己。

4)外界环境的问题

双方都要做到有效性的开放自我,才能避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导致本来相安无事的亲子关系变得矛盾重重。

当然,孩子还没有那么强的能力,像父母一样清晰看到问题所在并进行解决,因此沟通中父母仍然是那个主动的角色。

如果你和孩子说不到一起去,总吵起来,就要回溯你们之间沟通问题的根源。


03父母常犯的几个沟通错误

1)展示虚假自我

成为父母的那一刻开始,我们就会给自己的内心加上禁锢:我们要成为孩子的榜样,因此不能犯错,否则就是亵渎父母的形象。

而这样做也有一个最简单的便利,就是将来训导儿女时,能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变成那个“我永远都是对的”的身份。

2)过度使用权威

由于孩子的生命是父母赋予的,吃穿用度也要靠父母供给,因此在生存上他们对父母存在绝对性的依赖。

这种情况下父母就会产生错觉:孩子是属于我的,他的成就就是我的劳动果实。

更何况,父母本身就比孩子多了几十年的处事经验,因此拥有更多话语权。

但权威若使用过度,会使家长沉溺在控制感中,居高临下地与孩子沟通,很可能会出现“思维固化”的弱点。

孩子日渐独立后,拥有了自己的判断力和自主权,在他们眼里你就像一只纸老虎,然而对权威习惯性依赖的父母,这时便会陷入无可奈何的困境,从而滋生诸多矛盾。

3)将孩子视为面谱化的人物

在芒格描述的人类误判心理中,人们总存在放大自我和简化他人的趋向。尤其在亲子关系中,父母很容易把本身人格立体的孩子面谱化。

比如孩子不收拾屋子,父母就觉得是做事不负责任;孩子不小心碰倒一个杯子,父母就觉得不靠谱。

事实上,一个事件发生不仅仅有性格因素,还包括情境因素。

沉浸在自我猜想中,并认为它是事实,是不利于亲子沟通的。



04试用“我——信息”化解矛盾

“我——信息”是《父母效能训练手册》中提出的概念,前文说过,亲子中由于父母是具备主动性的那个,因此大部分问题都要从父母自身的角度出发。

相较直接批评指责来说,“我——信息”显得更加高效,既让孩子感觉到了自己被尊重,也让他知道父母的善意和心情以及需求。

举个例子,晓晓说“你怎么这么不懂事呢?”就是一种给孩子贴标签的“你——信息”沟通,因此孩子会哭闹也在情理之中。

如果换成“妈妈现在有点烦恼,你看电视放的声音有些大,我的工作可能就完不成了”,听起来就好多了。

相对比来看就会发现,“你——信息”是直接指出孩子的错误,而“我——信息”更多的是表达父母的感受。

因此,孩子会反思我的行为给别人造成了不便,让别人觉得不开心,我确实做的不妥当。

而前一种方式中,孩子会觉得我看个动画片,你也要说我做错事了,妈妈真烦人。



05如何运用“我——信息”?

“我——信息”可以简单分为三个部分。

第1步:描述孩子给他人造成困扰的行为。

第2步:描述自己的感受。

第3步:描述孩子这种行为给他人造成的具体影响。

当然,这其中也有很多家长容易犯错误,比如“我很烦恼,因为你在客厅把电视放得很大声,这种行为是不对的。”

孩子接收到的信息仍然是批评和指责,因此会忽略前面给妈妈带来的感受。这应该算是一种伪装的“我——信息”,但本质上还是“你——信息”,因此效率并不会太高。

家长要做到把批评的话委婉说出来,让孩子自己反思行为与他人感受之间的因果关系。

太过直接强势且沉溺在自己的角度里,对孩子来说不公平,也往往会造就亲子沟通的诸多矛盾。

奶宝育儿堂,为0-13岁孩子提供专业的教育指导。关注我,做孩子成长路上的完美型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