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勢生動,奇恣橫生,看張瑞圖筆下的蘇軾名篇前後《赤壁賦》

宋代大文豪、書法家蘇東坡的名篇前後《赤壁賦》是後世書法家經常書寫的內容,其中明代書法家張瑞圖一生就多次書寫這一內容。

張瑞圖,字長公,號二水,又號果亭山人、芥子居士、平等居士、白毫庵道者。工書,擅長楷、行、草書,尤精大字匾額,與邢侗、米萬鍾、董其昌並稱“明四家”,又有“南張北董”之號,是晚明時期最有創造性的書法家之一。他的書法奇恣橫生,風格多樣,在鍾繇、王羲之之外另闢蹊徑,以強烈的個性與嶄新的藝術風貌獨樹一幟。其書名遠播日本、朝鮮及東南亞諸國。所書草書前、後《赤壁賦》,世人均視為珍品。

張瑞圖行草書《前赤壁賦》,擒縱自如,氣足神完







































張瑞圖《前赤壁賦》草書卷,書於明季生產的雲母箋冊頁上,是其晚年所作。此卷曾為藏家姚文黛、趙光、王蒙泉所遞藏。

此帖的書法風格,是二王之外另闢蹊徑者。用筆最明顯的特點是以偏側之鋒大翻大折,突出橫向的動態,運筆起止、轉折無回鋒頓挫之意,一反歷代草書大家以圓轉取縱勢的筆法,以方峻峭利取勝。另一個特點是,字與字之間多牽絲連帶,這是判斷行書與草書的標誌,也是將此作定為草書的原因。

張瑞圖《後赤壁賦》,筆勢雄偉,一掃元明俏媚之書風



































張瑞圖《後赤壁賦》草書卷,於天啟三年(1623年)所書,時年54歲,是他傳世草書長卷作品中的精品,現由日本中村不折氏收藏。

此捲開始部分用筆相對穩健,點畫樸實,張瑞圖行草書結體上疏下密的特點體現得非常明顯,蕭散閒和,從容不迫;隨後,越寫越草,到了最後幾行簡直是點畫翻飛,一氣貫下,幾乎是難以辨認。欣賞此卷,可以想見張瑞圖書寫時的心態,由平淡舒緩到激昂飛揚,步步深入,及至心手雙暢。

臨習此二帖,必須從筆法開始,在熟練掌握方筆法的基礎上,才能寫出其草書的姿態,要是不注重筆法,僅學其字的形態,可能滑入醜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