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董其昌齊驅,有「南張北董」之號的張瑞圖,更適合現代人審美

張瑞圖山水

與董其昌齊驅,有“南張北董”之號的張瑞圖,更適合現代人審美

明 張瑞圖 書畫雙絕橫卷

笑謝桃源人 花紅復來覿

張瑞圖(1570-1644),福建晉江人。字長公、無畫,號二水、果亭山人、白毫庵主等。著有《白毫庵內篇》、《白毫庵外篇》等。晚明四大書家(邢、張、米、董)之一。萬曆三十五年(1607)進士第三(探花),授翰林院編修,後以禮部尚書入閣,晉建極殿大學士,加少師。崇禎三年(1630),因魏忠賢生祠碑文多其手書,被定為閹黨獲罪罷歸。(詳見《明史•閹黨傳》)

以擅書名世,其書於鍾繇、王羲之之外另闢蹊徑,與董其昌齊驅,有“南張北董”之號;其書法觀之奇逸,峻峭勁利,筆勢生動,奇姿橫生。

又兼擅山水畫,效法元•黃公望,蒼勁有勁,然山水作品更是傳世極希。

此卷方洺於木盒處題曰:張瑞圖•書畫雙絕橫卷,應是名副其實。

與董其昌齊驅,有“南張北董”之號的張瑞圖,更適合現代人審美

清•梁巘《承晉齋積聞錄》曰:“張二水書,圓處悉作方勢,有折無轉,於古法為一變。”

倪後瞻也說:“其書從二王草書體一變,斬方有折無轉,一切圓體皆刪削,望之即知為二水,然亦從結構處見之,筆法則未也。”

與董其昌齊驅,有“南張北董”之號的張瑞圖,更適合現代人審美

近人張宗祥《書學源流論》曰:“張二水,解散北碑以為行、草,結體非六朝,用筆之法則師六朝。”

張瑞圖奇逸書風的形成,是時代審美思潮轉捩的產物。

且不說卷首通貫一氣,抒胸中逸氣,輾轉騰挪的書風,

個人面目的明顯是與張瑞圖斯時的際遇有著密切的關係的,他寫王維的詩,繪詩中的畫,寄託的是欲覓桃源而不得的憤懣、渴望或欣慰等等複雜的情愫……

暗合:“再尋畏迷誤,明發更登厲。”

卷後繪製的擬黃公望技法之山水,看似是未畫完妥。

興許更多的是一種無奈之舉,故畫中山水,詩畫均是言之未盡。

隱約在樹叢中泛舟之人,或許更應了王維《辛夷塢》中

“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

果亭山人於傳統山水上是下了硬功夫的,

書家以書入畫,於傳統的土壤之中汲取出新意,寄寓煥發出新的芳華……

“笑謝桃源人,花紅復來覿。”

與董其昌齊驅,有“南張北董”之號的張瑞圖,更適合現代人審美

明 張瑞圖 金箋山水對幅

張瑞圖又擅山水畫,並工佛像。山水骨格蒼勁,點染清逸,間作佛像,饒有意趣。張瑞圖的繪畫是偶然興至而為,因此傳世作品極少。張瑞圖之畫師承效法元·黃公望,並參立吳派(山水畫分浙、吳、皖三派),用筆與王孟津相近,具有骨格蒼勁、點染清逸的特點,頗有聲望。李長衡曾為之書跋雲:“張長公先生胸度豪爽,嬉笑文章,書法繪事,各臻神妙。”其小品多剪裁宏闊的景象,畫面繁瑣,結景細碎,勾皴點染,用意精到,於大輪廓轉折處時露圭角。在大幅則多以粗放的筆墨繪近景數株大樹,後襯遠景以一座高峰開合而成,畫面結景比較空疏。

山本悌二郎舊藏並題盒。山本悌二郎(1870-1937)為日本著名收藏家,歷任臺灣製糖株式會社代表,農林大臣等,活躍於日本政財界。澄懷堂美術館是展示山本悌二郎收藏的中國書畫專一的美術館。山本年輕時收集近世儒家的遺墨,後得到內藤湖南、長尾雨山、黑木欽堂、羅振玉等高人指點,開始重視收藏中國書畫,其收藏品在日本私人的中國書畫收藏。

與董其昌齊驅,有“南張北董”之號的張瑞圖,更適合現代人審美

與董其昌齊驅,有“南張北董”之號的張瑞圖,更適合現代人審美

與董其昌齊驅,有“南張北董”之號的張瑞圖,更適合現代人審美

張瑞圖人物

張瑞圖人物張瑞圖的《八仙》人物畫

與董其昌齊驅,有“南張北董”之號的張瑞圖,更適合現代人審美

這幅以“八仙”為題材的人物畫就是張瑞圖繪畫中的精品。

這幅畫上的兩個人物是“八仙”中的漢鍾離和曹國舅,漢鍾離坦胸敞襟,細須在胸,雙手高揚,右手執一拂塵,眼神炯炯。曹國舅則正裝高冠,左手揚起,兩人都做歡呼狀,似乎在為眼前的佳山麗水而嘆。該畫人物衣物褶皺以草法用筆寫之,鬚髮則以工筆描之。兩人的旁邊放有一座三足高蓋香爐,後面是虯勁的老松和淡遠的青山,整幅畫意境高遠。右上角有“果亭山人瑞圖”等字樣,畫上有一方張瑞圖印章和四方鑑藏章。

據晉江張瑞圖書畫研究會李作港先生介紹,從這幅畫作的落款字跡可以約略斷定應該屬於張瑞圖在崇禎初(1630年左右)的作品,這幅畫是張瑞圖畫“八仙”的四條屏畫作之一,每幅畫有兩個人物,四幅剛好畫完“八仙”。

張瑞圖書法

張的山水以“金剛杵”筆法著稱於世。論其淵源,則以元為基調,略參宋人,並不限於北宋,粗筆方折則近乎南宋。其特點是小品多剪裁宏闊的景象,畫面繁瑣,結景細碎,勾皴點染,用意精到。於大輪廓轉折處時露圭角;在大幅則多以粗放的筆墨繪近景數株大樹,後襯遠景以一座高峰開合而成,畫面結景比較空疏。瑞圖畫名既高,書名尤著。特別擅長於行草,氣魄宏大,筆勢雄偉。清代秦祖永在《桐蔭論畫》中雲;“瑞圖書法奇逸,鐘王之外,另闢蹊徑。”梁巘在《評書帖》中亦曰:“張二水書,圓處皆作方勢,有折無轉,於古法一變。”“張瑞圖得執筆法,用力勁健,然一意橫撐,少含蓄靜穆之意,其品不貴。”又云:“行草初學孫過庭《書譜》,後學東坡《醉翁亭》。明季書學競尚柔媚,瑞圖、王鐸二家力矯積習,獨標氣骨,雖未入神,自是不朽。”倪後瞻也說:“其書從二王草書體一變,斬方有折無轉,一切圓體皆刪削,望之即知為二水,然亦從結構處見之,筆法則未也。”楊守敬《跋張二水前後赤壁賦》雲:“顧其流傳書法,風骨高騫,與倪鴻寶、黃石齋伯仲。”

與董其昌齊驅,有“南張北董”之號的張瑞圖,更適合現代人審美

與董其昌齊驅,有“南張北董”之號的張瑞圖,更適合現代人審美

與董其昌齊驅,有“南張北董”之號的張瑞圖,更適合現代人審美

張瑞圖《詩評》卷 紅金箋紙本行草書 32.5×482cm 保定一杭藝術館藏。

在宗唐宗晉的明代書壇,張瑞圖敢於在趙孟頫書風的籠罩下,以直率自然的揮運,不拘常規的用筆、大寫意的氣勢表現動盪時代 激越躁動的心態,力矯頹靡的時弊,這對書法藝術的發展是有很大貢獻的。他所開創的奇逸書鳳,是自帖學以來從未有過的。從來帖 學無論千變萬化,終不出“二王”正道,而他的另闢蹊徑則具有晚明浪漫主義狂飆所掀起的時代精神,是明未書壇變革中反叛傳統、絕 去依傍的一個實例。在他的影響下,其後的黃道周、倪元璐、王鐸、傅山等人亦為一時風氣所趨,力振摩刻之風,頗能振聾發聵,開啟了 晚明書壇改革鼎新的先河。

與董其昌齊驅,有“南張北董”之號的張瑞圖,更適合現代人審美

與董其昌齊驅,有“南張北董”之號的張瑞圖,更適合現代人審美

與董其昌齊驅,有“南張北董”之號的張瑞圖,更適合現代人審美

張瑞圖《感遼事作六首卷》 綾本行草書 29×381cm 天啟元年(1621)藏處不詳

《感遼事作六首卷》內容為自書詩。詩卷起首處頗圓渾厚重,第二行起漸見爽利,起筆多順鋒尖入,折角方峻嚴厲,翻覆自如;偶用圓轉,皆極婉轉遒麗。據詩後之跋,此卷為天啟元年張瑞圖五十二歲時所書。

與董其昌齊驅,有“南張北董”之號的張瑞圖,更適合現代人審美

與董其昌齊驅,有“南張北董”之號的張瑞圖,更適合現代人審美

與董其昌齊驅,有“南張北董”之號的張瑞圖,更適合現代人審美

張瑞圖 《草書郭璞遊仙詩》 遼寧省博物館藏

此為張瑞圖草書節錄晉代郭璞的《遊仙詩》之三首及梁簡文帝蕭綱《仙客詩》,文字與原詩略有出入。

與董其昌齊驅,有“南張北董”之號的張瑞圖,更適合現代人審美

與董其昌齊驅,有“南張北董”之號的張瑞圖,更適合現代人審美

張瑞圖《草書千字文》卷 天啟三年(1623)

在明代書壇,張瑞圖是一位很特殊的書法家。他人品頹喪,步入仕途即依附魏忠賢,成為“魏家閣老”成員之一,其行徑為士林所不齒,《明史》將他列入“閹黨”;然在書法藝術上卻頗有建樹,為時人所公認,與邢侗、米萬鍾、董其昌齊名,書史並稱曰“邢張米董”。頹喪的人品居然沒有淹沒他的書法聲譽,這在“書以人重”觀點已十分流行的明代,是很特殊的例外,有明一代僅張瑞圖和王鐸兩人,如(清)吳德旋在《初月樓論書隨筆》中所評:“張果亭(張瑞圖)。王覺斯(王鐸)人品頹喪,而作字居然有北宋大家之風,豈得以其人而廢之。”可見兩人書藝必有過人之處。 (單國強)

與董其昌齊驅,有“南張北董”之號的張瑞圖,更適合現代人審美

一個人的藝術造詣並不是人生和人品的直接翻版,書品不一定等同於人 品。藝術風神和品藻的形成有著其自身的發展規律,尤其具強烈形式美和抽象性的 書法藝術,其格調的高下更多取決於審美觀念,而非道德觀念。因此,在明代,儘管 “書如其人”說已十分流行,晚明項穆提出的“心相”說,更強調“人正則書正”, 但書法藝術的表現本質畢竟屬於審美範疇,單純用道德倫理觀難以作出公正評判, 因此,具有獨特審美價值的張瑞圖書法,還是得到社會的首肯。 張瑞圖奇逸書風的形成,既與他的師承淵源有關,更是時代審美思潮轉捩的產 物。

與董其昌齊驅,有“南張北董”之號的張瑞圖,更適合現代人審美

在有明一代姿媚書風佔主流的時尚下,還萌發著一股尚醜、尚狂狷之美的思潮, 明初張弼“怪偉跌宕”的草字、陳獻章“拙而愈巧”的茅龍筆草書、明中期祝允明 “縱橫散亂”、“時時失筆”的狂草,都顯現出反正統的傾向。至明中葉以後,隨 著商業城市的繁盛,市民文化的興起,文學中“公安派”的“獨抒性靈”說以及哲 學上李贅等人“異端”思想的出現,使這股反正統、求“狂怪”的思潮獲得進一步 發展,在書法界就湧現出徐渭、張瑞圖、黃道周、倪元璐、王鐸、傅山等一批“狂怪” 派書家,他們拋棄中和、優美的姿態關規範,結體支離欹側,以醜為美;筆墨隨興 而運,打破“藏頭護尾”、“平正安穩”等形式美規律,肆意揮灑,稜角畢露;布 局下求平衡和諧,而是縱橫交叉,散散亂亂。這種以醜怪、狂狷為美的書風,在明末 清初風行一時,張瑞圖作為其中一員,不僅在“晚明四家”中獨標風範,在這一行 列中也堪稱佼佼者,如近人張宗祥在《書學源流論》中評述:“明之季世,異軍特 起者,得二人焉:一為黃石齋,肆力章草,腕底蓋無晉唐,何論宋元;一為張二水, 解散此碑以為行、草,結體非六朝,用筆之法則師六朝。此皆得天獨厚之人。” (單國強)

與董其昌齊驅,有“南張北董”之號的張瑞圖,更適合現代人審美

據《桐陰論畫》附註雲:“張公畫罕見,書幅甚多, 相傳張係水星,懸其書室中可避火厄,亦好奇者為之。”此說雖據傳聞,即便有之 也屬好奇者為之,但至少說明張氏書法很怪,可作法災的符錄懸掛。觀其車書中多 難以辨認的奇字和縱放無度的逸筆,確帶有符躁的味道,寫字類似畫符,無疑在迎 合世俗趣味,格調必然下高。另外,反柔媚而走向極端,一味硬倔,過分外露,也容 易變為粗俗的霸悍氣,張氏書法即有過分之處,少含蓄文雅之氣。一卯粱嗽《評書帖》 所論”張瑞圖得執筆法,用力勁健,然一意橫撐,少含蓄靜穆之意,其品下貴。一 張氏在藝術追求上的偏激、失度和品位下高,與他政治上的表現有某些相似之處, 這無疑是人品對書品的影響。因此,張瑞圖與倪、黃雖同屬奇倔書風,卻不能歸入 一類,更不能並稱。 (單國強)

與董其昌齊驅,有“南張北董”之號的張瑞圖,更適合現代人審美

張瑞圖《行草書杜甫詩冊》天啟四年(1624) 朵雲軒藏

與董其昌齊驅,有“南張北董”之號的張瑞圖,更適合現代人審美

張瑞圖《杜甫飲中八仙歌》卷 灑金紙本 天啟七年(1627年)藏處不詳

草書《杜甫飲中八仙歌》長卷為天啟七年張瑞圖五十八歲時書。灑金紙本,內容為唐代大詩人杜甫所作詩,八仙,指詩人賀之章,張旭、李白等酒仙。詩中盡寫他們嗜酒、醉酒之憨酒。張瑞圖書時,盡情揮刷,即使沒有醉意,至少也是極其放鬆的狀態。

與董其昌齊驅,有“南張北董”之號的張瑞圖,更適合現代人審美

與董其昌齊驅,有“南張北董”之號的張瑞圖,更適合現代人審美

草書《杜甫飲中八仙歌》

與董其昌齊驅,有“南張北董”之號的張瑞圖,更適合現代人審美

張瑞圖《行草書前赤壁賦》卷(選頁) 雲母箋 上海韓天衡氏私人藏

張氏的書藝在當時是極具反叛性的,奇縱曠達、張揚的書風,與他在政治上羼弱、屈從、猥賤,是適成反比的。他的書藝用筆自在 大膽,側鋒、翻筆互用,側入正出,勢狂筆澀,頓挫鏗鏘,擒縱自如,氣足神完。誡如梁巘所評,“圓處悉作方勢,有折無轉,於古法為之 一變”。他的結體、行氣以奇寓正,以動寓靜,尤擅縱勢橫用,左盤右纏,上攀下攜,魚貫如珠,饒有行雲流水的運動感,乃至有電閃雷 鳴般的音響感,是晉唐以降所未曾有的一種新腔。對稍後的書壇大家黃道周、王鐸、倪元璐自有其潛移默化的啟示作用。梁巘評張瑞 圖書能“力矯積習,獨標氣骨,雖未入神,自是不朽”,是很中肯的意見。

與董其昌齊驅,有“南張北董”之號的張瑞圖,更適合現代人審美

與董其昌齊驅,有“南張北董”之號的張瑞圖,更適合現代人審美

與董其昌齊驅,有“南張北董”之號的張瑞圖,更適合現代人審美

與董其昌齊驅,有“南張北董”之號的張瑞圖,更適合現代人審美

與董其昌齊驅,有“南張北董”之號的張瑞圖,更適合現代人審美

這是一件張氏手書東坡《前赤壁賦》的行書作品,書於明季生產的雲百母箋冊頁上,以淡墨書熟箋,是功夫欠佳者所不敢辦的,也為 張氏墨跡中頗不多見的一路。冊頁在清初被改裝為手卷,長近九米,字逾六百,當是晚年作。此卷曾為藏家姚文黛、趙光、王蒙泉所遞 藏。王蒙泉收藏的張氏墨跡,多且精,如其所藏冊頁等兩種今皆在故宮博物院,亦鈐有“文心審定”等印,可資考正。(韓天衡)

與董其昌齊驅,有“南張北董”之號的張瑞圖,更適合現代人審美

行書屏跡東湖上五律詩軸 臺灣何創時書法藝術館藏

與董其昌齊驅,有“南張北董”之號的張瑞圖,更適合現代人審美

張瑞圖《獨往真佳五言詩軸》金箋行書,170×55cm 廣東省博物館藏

與董其昌齊驅,有“南張北董”之號的張瑞圖,更適合現代人審美

張瑞圖《書嚴嵩過永寧高座二寺五言詩扇》 紙本草書 16×48.4cm 廣州藝術博物院藏

與董其昌齊驅,有“南張北董”之號的張瑞圖,更適合現代人審美

張瑞圖《行書除卻判無七言聯》軸 紙本 281.9 × 45.7釐米 ×2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