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重文轻武”的大背景下,为何太学蓬勃发展?

中国古代的教育是一个漫长而深度的过程,从私学到官学,这都是古代教育演变的表现,而太学也是古代教育的一种。“太学”这一词起始于西周,在汉武帝时期,太学才正式被设立在京师。

之后的历代,太学虽然一直都在发展,但并没有发展到兴盛的程度,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了宋朝。宋徽宗赵佶统治期间,太学更是发展到了极盛时期,而这时的太学教育管理也超越了之前的任何一个朝代。

一、宋朝政治、经济的变化发展促使太学教育革新,重文轻武之风助长太学教育管理的兴盛

北宋初期,国家战乱纷争,经济也不稳定,宋政府的财政负担重、开支大。所以当时的统治者根本无心治理太学教育,就算有心治理,可回头看看当时的社会环境,也根本没有那个能力去改变。

但是,有一个原因改变了宋,那就是宋朝的能人多,就比如说范仲淹、王安石、朱熹、宋庠、 庞籍等。这些文官是绝对不容小觑的,就是因为他们的积极变法,解决了北宋初期积贫积弱的祸根,签约修订与边境外族和谐共处的条例。不仅使国家环境变得安定统一,还大大促进了宋的经济。

于是宋成为了和唐一样的政治经济强国。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社会环境,使太学教育革新在宋朝有了发展的硬件条件。

宋的重文轻武之风是非常出名的。就拿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一事来说,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避免被他的下属将领“黄袍加身”就借着酒宴的名义,要求将领们交出手中的兵权。还在军事制度上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实行更戍法,出现所谓的“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现象。还有宋朝长期出现的三冗现象,冗官、冗兵、冗费。因为一些不必要的官职,国家的财政出现重大负担。而这些不必要的官职是怎样产生的呢?

就是因为统治者对文人的重视。太学在当时可以说是一个捷径,只要成为了太学生,本身优秀,就可以被推荐担任官职,领取俸禄。为了教育出优秀的人才,太学教育管理便不断改进。为了仕途,太学生们便会推崇太学。于是乎,重文轻武之风便在无意中助长了太学教育管理的兴盛。

二、宋朝的三次兴学运动,促进了统治者对新建太学培育人才的重视,而官学制度的完备,又加速了太学教育管理的进步

庆历兴学是宋朝第一次兴学运动,它的主持人是范仲淹。对,没有错,就是那个“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他的主要措施有两点,一个是在全国各地普遍设立地方学校并且设立太学。

另外一个就是对科举考试进行改革,这一次的兴学运动。可以说为太学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它在大范围的程度上提高了学校的普遍程度,又把统治者的目光吸引到了太学上。

熙宁兴学是宋朝第二次兴学运动,它的主持人和推荐人可就是大名鼎鼎的王安石了。这位位极人臣的丞相可不仅仅作诗作的好,在变法上他也有着非凡的见地。这第二次的兴学运动,主要就是革新,一、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二、根据太学所教,再次改革科举。这样大的改革,恐怕也只有当朝丞相能够做到了。这样的改革为太学教育灌入了新的动力,推动了太学在宋的发展。

崇宁兴学是宋朝第三次兴学运动,它的主持人是蔡京。蔡京也是一位丞相,所以可想而知他的影响力有多么的大。他的改革内容主要有3个部分,第一点就是建立县学、州学、太学学制系统。第二点就是恢复与设立医学、画学等专科学校,第三点就是罢掉科举考试。这三点改革内容,无论是哪一点都助长了太学教育之风。尤其是第三点,要知道在古代,科举就相当于现代的高考啊。蔡京把科举取消了,改为在学校取士。这对于太学教育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惊喜。学生们想要取士,必须在太学学习,为了提高取士率,太学教育管理必须进一步改善。在这样的互相影响下,太学就在宋徽宗时期达到了鼎盛。

这三次兴学运动,也同样改变了宋朝的中央官学制度。它们使宋建立了中央到地方的教育行政管理机构,这不仅对太学的教育管理起着导向作用,也同样影响着往后历代中国的教育,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创新意义。

官学制度的另外一个改变就是放宽了等级限制,确立了学田制度。这样改革扩大了太学的生源,还为太学的经费提供了主要来源。有了学生,又有了发展所必要的金钱,太学教育可谓是如日中天。

三、宋朝太学课程设置上的改进,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及对太学生管理上的重视,使得宋代太学的教育质量稳步提高

除了外部条件和制度的影响,宋朝太学本身也在追求变法。在太学生的课程设置上,太学做了很多的改进。律历、刑法、天文、地理、军旅、官职之类都被加入了太学生们的课程之中。如朱熹所说“虽未能洞究其精微,然也要识个规模大概”。

太学生们的选择面广了,不再像之前那样只能研习四书五经之类。如此一来,还为国家培养了不同种类的人才。所以宋朝的科学技术才能在当时领先于世界。

改进了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也同样不能落后。经过王安石的改革,“三舍制”在宋朝太学发展成熟。三舍制将学生分为三个不同的舍生,外舍生、内舍生与上舍生。又在没舍内设置数个班级。而决定太学生在哪个舍入读的主要因素就是学习成绩,评判太学生成绩优异的标准就是学分。这里的学分,就是世界上最早将学生的成绩量化的教育制度。

同样的道理,那些太学的学官们并没有忽视对太学生的管理。从选拔生源来说,太学生除去贵族子弟,大多都是各地方推荐的本地优秀人才。对于学习期限,太学当然不会一直留任那些“差生”在太学学习。在没有成为上舍生时,太学生们每个月都要经过无数次的考试。

如果考的太差,就要面临被遣送或除名出去的境地。试想一下,都是被地方推送进去的太学生,就这样被遣送回去,对个人来说,面子和心理上的压力便会压垮这个人。所以,宋朝的太学生们,除了为维持生命所必须进行的活动外,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埋头苦读。如此这般知道上进,教育质量不就自然而然地上去了。

宋朝太学教育管理质量上的提高,不仅取决于执事者的勇于变法,更是太学生们自己努力进取的结果。在这一点上,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的人都应该将目光放到教育质量提高的原因上,并从中吸取精髓,用以自身教育的发展。

四、宋朝太学的教育管理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体制,这套学制为统治者培养出了大批的人才,从而推动了宋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发展

由于宋朝的现实原因,为了维护、延续封建统治。在学术领域出现了相对活跃的局面,各学派在治术上都有不同的见地。但为了达到各学派统一的目的——在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他们一起反对国家忽略对学校教育建设的倾向,致力于完善教育管理体制,培养人才。最终经过数次的改革变法,宋朝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学制。

范仲淹、王安石和叶适等人,身为国之重臣,在治国方面有这丰富的建树。为了培养出文武兼备,经史律令兼知的治国人才,他们与程朱理学派联合一起使太学走上了一条经世致用的道路。太学所培养的人才,继承了他们自己学派的优良传统,从他们老师那里汲取了丰富实用的经验。所以宋朝从太学出来的官员往往能够很快的适应职位,解决问题。

宋朝太学培养的一些优秀的太学生陈东等人,他们在政治、经济、文化上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变法,促进了宋朝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与繁荣。从宋朝名画——《清明上河图》便可窥见宋朝在各方面的兴荣。就连在战事上,他们也做出了贡献。由于他们的上书,推动了当时的抗金运动,维护了国家的权益,保卫了人民。

宋朝太学教育管理的革新,不仅对宋朝本身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推动,还荫泽了周边的小国。因为当时别国经常派遣他们的留学生到宋朝进行修学,也就是学习宋朝先进的科学文化制度。所以宋朝太学先进的教育管理体制,也被用到了他们的教育体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