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百家-尸佼 《尸子》

“天地四方曰宇,往来古今曰宙”

这是中国人最早对于宇宙的定义,这两句话中给了“宇宙”一个直观的概念。

“宇”:天地四方即空间

“宙”:往来古今即时间

这句话简单明晰的指出了宇宙即同时包含了时间与空间的概念。

这句话给了中国之后的相关理念的讨论奠定了基石。

那么这句话是谁说的,我们将时间回调2000多年前。

春秋战国的时代。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自周朝进入东周这个时期,这个时期也就可以被称作“春秋战国”。

严格上来说呢,长达500多年的东周时期不是没有想要中兴的周天子,周平王之孙,周桓王他曾出兵干涉晋国国政,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却大败与郑国,即“庄公小霸”。自此,周朝原本存于表面上的“天子威严”尽失。真正的开启了诸侯争霸的时代。


在这个时代,最璀璨的不是赫赫有名的诸侯之战,而是中华历史上的首次思想的碰撞,各国为争霸-大兴-一统,都十分重视这种学说的碰撞,前有稷下学宫的创立,后有秦孝公的求贤令,无一不体现这个时代的思想辉煌。

在这里要介绍的,并非大家所熟知的儒家,墨家,法家的先贤,而是活跃于战国中后期,来自三晋大地的学者,尸佼。

尸佼,约生于周安王十二年(前390年) ,约卒于周显王三十九年(前330年)。魏国曲沃(今山西省曲沃县)人。亦有鲁人,楚人之说。著有书《尸子》,据刘向《别录》和班固《汉书•艺文志》中记载,《尸子》二十篇书,又六万余言。

综合各个时期的史书记载,有《荀子书录》、《曲沃县志》、《后汉书》、《汉书•艺文志》等,尸佼的一生可大致分为三个时期;

储备期。指尸佼入秦之前。这时期主要是尸佼接受三晋一带各种思想,积累社会经验并可能在魏国游学,但由于特殊的历史地理原因,在三晋地区他无法施展才能加上此时其他国家看重贤能的原因,尸佼决定出走三晋地区。 尸、商二人很可能就在此时建立了关系。

实践期。此时商鞅受秦孝公重用,他从前360年到秦,执政选20年,尸佼为其“谋事画计,立法理民”,提供重要决策意见,为秦国富强,统一六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立书期。秦孝公二十四年(前338年),秦惠文王处死商鞅,尸佼作为商鞅信任的老师,惧恐株连,便离开秦国政界,逃往了蜀地,在那里生活了近10年,在此期间立书《尸子》,此后便生活直至去世。

但《尸子》一书,自唐后,在宋代便已经“只存二篇,合为一卷。”现如今所看到的的大多是一些轶本,即便如此,我们也能在这十之存一二的只言片语中得到尸佼的一些思想和抱负。


《尸子》一书涵盖多家之长,通常被归于杂家学派,其在《汉书•艺文志》被分到诸子百家的杂家一派,在《汉书•艺文志•诸子略•杂家》这一篇有记载。

文章开头所说的“天地四方曰宇,往来古今曰宙”便是尸子对宇宙观的独到见解。

除此之外,在时间与空间的思考上,尸子也留下进一步的论述:

“荆者,非无东西也,而谓之南,其南者多也,”在此句中给了“荆地”在中国具体方位坐标点,具有上下四方这一空间特征。同时“其南者多也”,即南方之南又是无限的,指的是任何一个坐标方位点所指的方位,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它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这是典型的永辩证的思维去看待空间这个概念,无疑是值得肯定的。


“其生也存,其死也亡。” “草木无大小,必待春而后生。人待义而成。”等等。

尸佼的这些字句说明,时间是客观事物的根本属性。人、草木等一切有机体,它的产生,发展和消亡,都是通过时间的连续性呈现出来,都是在时间的连续性的运动过程,是一个有限与无限的统一。同时“人待义而成”,说明人不仅具有自然属性,而且属有社会属性。

综述而论,尸子认为世界万物处于永恒变化之中,并且已经意识到这种变化是绝对、永恒而有规律的。有文“春,动也。是故鸟兽孕霊,草木华生,万 物咸遂” 、“夏,兴也;南,任也。是故万物莫不任兴,蕃殖充 盈”、“秋,肃也,万物莫不肃敬”一、“冬,终也;北,伏方也,: 是故万物至冬皆伏”,这是对自然界季节变化规律以有比较详尽的了解。

《尸子》(轶文)兼融诸家之学,是尸佼思想的特点。

他赞赏孔孟的仁义之说,但同时作了自己的解读,他提出:“以财为仁,以力为义”之说,这并非孟子口中“仁义”之说。“财”与“力”的内涵,说明他所重视的是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力求发展社会生产,增加财富,这是他学习成长时所在的三晋思想文化的主体内容,但在孔孟思想中却是少有的。


赞赏墨子“罢不肖”之说,但更重视的是以实功的用贤使能,任人唯贤,“不以贵势为仪”的原则。而这些内容是对墨子“尚贤”的补充和发展。

他说:“治天下之要在于正名,正名去伪。”正名则不虚。”他不同意以名正实的正名思想,主张名与实统一的正名原则,所以在这个意义上他认为“名,实也”。这些观点与《墨辩》是一致的。但是他将名与实相统一的观点,视为“治天下之要”,作为他进行社会变革的指导思想,贯彻了三晋文化学用一致的特点,而这一点在墨家思想也是缺乏的。

《尸子》中“从道必吉”的革新观点是他的思想基础。即认为事物发展有其自然规律,自然与社会都是沿着自己的规律向前发展。人必须顺动,他认为顺之则存,则发展;逆之则亡,则没有前途。故而说:“舜云,从道必吉,反道必凶,如影如响”。用于国家来说,关键就是用贤使能。

他认为选马不能以白黑为仪,而要以足力为准;择玉不能大小为仪,而要以美恶为准。“举士不论才,而以贵势为仪,则管仲、伊尹不为臣矣。”他反对任人唯贵势,主张不拘一格,广收人材,任人唯贤。

同时也包含了“重民”的观点。尸佼认为民为邦本,他说:“天子忘民则灭,诸侯忘民则亡。”欲保王位,绝不能忘民。这种“保民为王”的政治理论,比尸佼晚出的孟子也作过重要的阐述。


“民者,水也。”“百姓若流,夫民之可教者众,故日犹水也”。“鱼失水则死,水矢鱼犹为水也。”等等都是在强调了民的重要性。

当我们回过头看,在2000多年后的今天,从历史的长河中看这些《尸子》所保留下来的只言片语,不用的感慨;

在两千多年前的神州大地上,他们踩着同一片土地,看着同一幕星空,尽情的抒发着心中的思想学说,这些智慧的结晶即使在如今也依然闪烁着独一无二的光芒。

当我们静下心来去观看历史中的先贤智慧时,在每每感叹的同时,更要登高望远,思索与进步是同在的,我们更应该去奋发向上。

谢谢大家!

《尸子》的宇宙大化论

《尸子》研究

《汉书·艺文志·诸子略·杂家》

《荀子书录》

以及百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