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春秋战国“诸子百家”思想(一):百家思想的出现

春秋时期,王权衰落,诸侯争霸,礼崩乐坏,社会动荡。面对这种局面,“士”阶层提出了不同的治国方案,并得到了诸侯国的支持。由于“学在官府”被打破,“士”阶层纷纷开办私学,宣传自己的思想,因而形成诸多学派,历史上称为“百家”。实际上,百家中比较有名气的主要有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杂家、农家、纵横家、阴阳家。其中在文化方面有重大贡献的主要有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在春秋时期,这些学派基本出现。

1,孔子和儒家

儒家正式作为一个学派出现,从孔子开始。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是春秋末期鲁国人。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孔子以恢复周礼为己任,周游鲁、齐、卫、陈、楚等国,以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始终没有得到重用。晚年回到鲁国讲学,整理“六经”,为中国文化做出巨大贡献。同时孔子也是中国私学的开创者,他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教育理念,如今被奉为“万世师表”。孔子作为儒家开创者,有“至圣”之称。

中国春秋战国“诸子百家”思想(一):百家思想的出现

孔子

(1)礼制。孔子主张恢复周代的礼制,也就是恢复过去的社会等级制度,反对僭越礼乐的行为。同时,他要求自己和弟子克己复礼,非礼勿视,严格要求自己,强调内心修养,奠定了中国人人格特征。

(2)仁。孔子提到“仁者爱人”,仁就是一种有等级差别的爱,是一种处理人际关系的道德准则,例如忠(君臣之间),孝(子女对父母),悌(兄弟之间),和、信、义、恕等。孔子的这些观念对中国古人道德规范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

(3)中庸。孔子提出“不偏不倚谓之中庸”,中庸就是要行中正之道,不要过于偏激,要恰到其中。中庸思想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之一。

(4)德治。孔子主张实行“以德治国”,“轻傜薄赋”,反对苛政暴政。孔子心中理想的政治模式为“大同”,也就是一种十分和谐圆满的社会,“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大同”不能实行,退而追求“小康”,小康也就是夏商周“三王(大禹、商汤,周文王)”时期的礼制,特别是周礼。后来人们也把儒家的思想称为“王道”,也就是“三王之道”。

(5)教育。孔子不仅首开私学,整理六经,还提出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等教育理念,对后世教育影响深远。同时,孔子在人性上提出“行将近,习相远”,强调教育对人的重要。

(6)哲学观念。孔子的思想集中在于社会领域,对于哲学方面的探索很少。孔子在哲学方面比较突出的就是“天命观”,但是孔子并非去强调天命,而是强调“尊天事人”,对天命“敬而远之”。

2,老子和道家

在中国古文中,“道”也就是规律、规则的意思,类似于西方的“逻各斯”。而道家就是探究自然和社会的“道”的学派。因此,道家是中国少有的哲学流派,为中国哲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道家在研究自然发现自然的运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此特别强调清静无为,顺应自然。发展到政治上就强调无为而治。同时道家淡泊名利,他们追求“小国寡民”的世外桃源生活,主张消极遁世。

中国春秋战国“诸子百家”思想(一):百家思想的出现

老子出关

道家的创立者为老子,但是老子究竟为何人并不是很清楚。《史记》记载老子本名李耳,字聃,为春秋末期陈国人,属于楚地文化地区。楚国地区巫风盛行,因而产生了具有玄幻色彩的道家文化。老子曾写下五千言的《道德经》,成为道家和道教的经典著作。从《道德经》来看,老子的思想主要有:

(1)本体论:认为“道”是世界的本源,万物的运动要遵守“道”。因而主张顺应自然,清静无为。

(2)辩证法:认为时间万物都是相互对立的,比如阴阳、天地、日月、男女、高低、贵贱、长短都是对立统一的,而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因而,他主张任何做任何事情都不要过度,不然就会朝着不好的方面发展。因此告诫人们要懂得明哲保身,功成身退。

(3)政治理念。老子十分向往上古“帝力于我何哉”的原始状态——小国寡民,认为那时候的认为干预很少,人们淳朴,生活快乐。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过分的干预。老子的“小国寡民”成为中国古人追求“世外桃源”的思想渊源。

3,墨子和墨家

墨子是春秋末期宋国平民,长期居住在鲁国,曾学习于儒家学派。不过墨子对儒家学派的仁爱(有等级差别的爱)、礼制、任人唯亲观念十分不满,因而提出自己的主张,并且得到了许多下层平民的支持,创立了墨家。墨家还是一个组织严密的团体,其首领为“巨子”。墨子的主要思想有:

中国春秋战国“诸子百家”思想(一):百家思想的出现

墨子

(1)兼爱:爱无等差。

(2)非攻:反对战争

(3)尚贤: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

(4)节用:反对奢靡浪费和厚葬

4,法家

法家起源于夏商周时期的“理官”,也就是掌管“法律文书”的官员。春秋时期,部分诸侯国开始公布成文法,实行社会改革,促使法家出现。法家十分强调“以法治国”,主张废除过去的制度,实行社会改革。因而,法家具有改造世界的魄力,他们的思想被诸侯国所重视。春秋时期出现的早期法家人物有:

中国春秋战国“诸子百家”思想(一):百家思想的出现

管仲像

(1)齐国管仲:在齐国进行改革,开始废除井田制,实行按亩收税;实行国家垄断山川盐铁经营的政策,开辟了“盐铁官营”先例;开始废除分封制,按照地域划分行政区;在任官方面,实行从下往上的推举制,打破了世官制。在管仲改革后,齐国强盛,成为春秋第一个霸主。

(2)郑国子产:在郑国废除井田制,按亩收税;颁布刑书(成文法),成为法治的基础。

(3)晋国郭偃:强调“尚贤”,有利于打破世官制;实行按亩收税的政策,推动井田制的废除。

5,名家

名家产生于“名辩之学”,创始人为郑国的邓析(前545-前501)。他反对儒家的礼制,同时也反对法家的公布成文法的行为。但是他却聚众讲学,向人们传授法律知识和诉讼方法,并帮助别人诉讼。该学派类似于希腊的智者学派。

6,兵家

兵家类似于现代说的军事家,也就是研究战争的学派。兵家产生于春秋后期,主要的代表人物有孙武(孙子),司马穰苴。

中国春秋战国“诸子百家”思想(一):百家思想的出现

孙武

(1)孙武:孙武是齐国人,主要活动于吴国,曾帮助吴王阖闾进攻楚国。孙武的代表作为《孙子兵法》,是中国最早的兵书。《孙子兵法》强调以“仁义”治军治国,以计谋制胜,并且富具有唯物辩证法思想。因此《孙子兵法》不仅是一部军事理论著作,还是一本富有哲学思维的书籍。

(2)司马穰苴:春秋末期齐国人,曾多次帅军击败燕国和晋国,代表作为《司马法》,不过《司马法》在西汉便失传了,仅存五篇。司马法中体现以仁为本的战争观,强调仁爱、信用、正直、统一、道义、权变、专断等治军原则。

7,纵横家

纵横家这个名字产生于战国时期的“合纵连横”的斗争,是一种外交活动。实际上,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外交家,只是没有冠以“纵横”之名。但是他们却能够纵横捭阖,拼接自己的口才去游说各国,以达到自己的目的。著名的代表人物有晏婴。

中国春秋战国“诸子百家”思想(一):百家思想的出现

晏婴生活在齐景公时代,是齐国著名的贤良大夫。在内政方面,他多次劝谏齐景公实行仁政,反对苛政暴政,重视礼乐制度;在外交上,晏婴足智多谋,他多次出使列国,留下了许多外交佳话,如“晏子使楚”等。他的主要事迹记载于后人编撰的《晏子春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