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跟四岁的孩子聊“死亡”?

死亡和生命是相通的,生命就如同沙漏一般,沙子总会漏光,死亡总会到来。人一出生,即面对着死亡走去。

——台湾余德慧教授

那天下班回家,吃完饭,惬意的坐在书房看书,闺女几次试图缠着我说话,都被我无情的拒绝了!于是,她百无聊奈的坐在床上,一边摆弄着飞行棋,一边自言自语的玩着角色扮演游戏!

本来我们可以就这样和谐的呆着,但闺女突然冷不丁的冒出一句:“妈妈,你会不会死啊?”

我一边讶异四岁的小屁孩怎么会知道“死”这个词汇,一边又安慰自己她就是想缠着我说话随便问问而已,所以我漫不经心地回答:妈妈当然会死啦,妈妈老了,就会死啊!

没想到,话音刚落,闺女哇哇大哭起来,哭嚷着说:我不要妈妈死,我不要妈妈死!

我立刻慌了神,安慰道:宝贝,每个人都会死啊,妈妈老了就会死啊!

不成想,闺女哭的更凶了,一个劲的问“为什么会死啊?我不要爸爸妈妈死”。

看着伤心的闺女,我一时语塞,看书的心情荡然全无!如果闺女问我死亡的法律后果,作为一名专业律师,我可以跟她声情并茂的侃半个小时!可是我真不知道该怎么给她解释“每个人都会死亡”以及“如何面对死亡”这些高深莫测但又近在眼前的问题。因为我自己也不曾认真思考过以上问题!

通常,我们只会在某一天突发奇想,扪心自问:假如一天,老公(妻子)、父母或者子女离我远去,我该如何面对?

幸好只是假如,因为它永远无法带给你切身具体的痛。所以很多时候,我们无法透彻思考“死亡”这个终极命题,即使思考,结果也是差强人意,也许会行尸走肉般的赖活着,也许会向死而生,也许跟着亲人去了……

所以,面对孩子求知若渴的清澈明眸,我们该如何跟孩子聊“死亡”?如何教育她面对“死亡”?

01

认识“死亡教育”的重要性,“死亡教育”从娃娃抓起!

幼儿死亡教育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随后英国、德国和日本的死亡教育也慢慢发展起来。但中国关于“死亡教育”的发展比较落后,直到20世纪70年代,中国受欧美发达国家的影响,才越来越意识到死亡教育的重要性!

但不可否认的是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即使是经济和科技高度发达的21世纪,依旧有不少中国父母,甚至是教育机构依然“谈死色变”和“忌讳死亡”。

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出:学龄前幼儿应当初步了解人们的生活和自然的密切关系,知道尊重和珍惜生命,感知生物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以及生长、发育和死亡的过程。

科学研究也证明,幼儿在4岁左右会产生死亡的概念,年龄越大越成熟。



而死亡教育旨在通过正确的引导让幼儿极早的认识和尊重生命以及坦然的面对死亡,从而形成对生命和生活积极的态度,进而努力提高生命价值。

因此,死亡教育对幼儿形成正确的“生死观”,以及是否能够恰当的处理面对死亡的负面情绪尤为重要。

所以面对小娃娃的“死亡提问”,家长可不能敷衍了事,掉以轻心!

02

如何对幼儿进行“死亡教育”呢?

由于幼儿的认知能力有限,教育专家们普遍推崇通过绘本图书和讲故事的形式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这种教育模式效果也最为显著!

寻找一些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绘本图书,通过生动和色彩鲜明的图画,让孩子在故事中探到自己的影子,引发情感的共鸣,进而更好的感知和理解死亡!

有关“死亡教育”的绘本故事类型种类繁多,我们可以搭配起来教育孩子,如亲人离世类的故事、宠物死亡类的故事、植物死亡类的故事、丧葬习俗类的故事和生命过程类的故事等。



根据查询的资料,根据不同的故事类型,在这里介绍一些绘本,供读者参考。

《爷爷变成了幽灵》《汤姆的外公去世了》《獾的礼物》《爷爷的天使》《长大做个好爷爷》《活了一百万次的猫》《想念五月》《苏菲的杰作》《当鸭子遇见死神》《天空在脚下》《天使米琪的十四堂课》

03

如实平静地回答孩子的“死亡问题”

相信不少家长应该有这样的经历,当家中某位老人去世,孩子问老人去哪里了?许多家长回答“老人睡着了”或者“老人飞走了”。

教育专家指出这种回答非常不可取,因为幼儿尚处于认知发展的初级阶段,“睡着了”或“飞走了”会让他们同自己经历的“睡着了”或者看到的“小鸟飞走了”产生混同,最终造成无法正确认识死亡的后果,甚至会形成魔幻意识,即认为死亡可逆,并非无法挽回!现实生活中就曾发生,幼儿误以为死亡后可以醒来,而尝试自杀的悲剧。

因此,当孩子问起“爷爷去哪里了?”,作为家长大可以如实的告诉孩子:爷爷岁数大了,生病了,经过了治疗,但没有药能治愈爷爷的病,所以爷爷去世了。我们很伤心,但我们会带着爷爷的美好回忆,好好的活下去!


如果孩子因为小狗的死亡而哭泣,请不要责怪他(她),告诉他(她)想哭就大声的哭吧!告诉孩子可以哭泣、向爸爸妈妈诉说或者回忆死者的美好等方式来缓解失去的悲伤,因为这些方法都不可耻。

当然我们可以借助绘本让孩子认识到死亡的普世性、不可逆性,以及尊重和珍爱生命!

如果我们的孩子对亲人的离世无动于衷,对踩死一只蚂蚁习以为常,对虐待小动物理所当然,甚至对于自己的生命都毫无所谓,那么作为家长的我们该惊醒了,我们的孩子正是缺乏“死亡教育”,所以才对生命缺乏爱和善意啊。

好了,不多说了,指望唯分数论的老师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无疑是望梅止渴,所以我得赶紧去某宝淘书学习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