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问题睡眠问题,为什么会触发家长的焦虑按钮?

遇到养育的问题时,父母关心则乱,往往容易被眼前事情触发自己的焦虑按钮。所以,在咨询时,我们除了认真聆听具体问题,还会带动着家长们一起来做一个尝试——

问问自己:

导致我们焦虑的,是眼前的事情,还是对未来的担忧?

你的焦虑状态,有可能带来怎样负面的影响?

孩子的睡眠就是最容易引发家长焦虑的问题之一。我们来看看不同年龄孩子的典型睡眠问题,并且和家长一起分析问题的核心,找到解决办法。

也希望我们呈现的这个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对更多家长有启发。

故事1:天使宝宝忽然不乖了

朵朵 22个月 妈妈说:

朵朵现在22个月,在睡眠方面,之前一直都是大人眼中的天使宝宝。从出生起她就一直自己睡小床,很早就能自己听着音乐入睡。到一岁半已经不需要夜奶,自己在晚上7点准时入睡,一觉睡到第二天早上7点。我对此非常欣慰。

可是这几个月情况不一样了。一方面是防疫要求,大家都不能出门。另一方面我又怀了二宝。朵朵的睡眠状况在这期间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本来一直在小床睡,现在变成了必须在大床上黏着我睡。原本的睡眠规律也打破了,入睡时间越来越晚,甚至要到快9点才能勉强睡着。但早上还是照样早起。

最让人抓狂的是,原本朵朵并不在意谁来哄睡,但现在就必须是我。之前因为心疼我孕期辛苦,奶奶姥姥都来帮忙过几天。结果朵朵越发黏着我,从晚上吃完饭就开始1秒不能离开,直到入睡,好像生怕我把她丢给别人。

我觉得原本养成对好习惯必须保持住,所以要求从晚上8点起,全家熄灯,不能出声,给孩子放哄睡音乐,陪着等着入睡。但这样效果并不好。越难哄睡,我越焦虑,甚至发脾气。

我们的分析——

朵朵的情况其实并不特殊。入睡困难,夜醒,睡眠时间不规律,以及睡前特别黏妈妈等等,都是三岁以前的孩子常见的睡眠问题,很容易搞得爸爸妈妈精疲力尽。对此,父母们需要有心理准备,对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做相应的调整。

但也不用太担心,随着孩子长大,白天活动增加,睡眠时间缩短,晚上睡觉的时间就会更加规律,睡得也更熟,时间更长。

像朵朵妈妈一样,很多父母很在意对孩子睡眠习惯的培养。从健康角度来讲,规律的,高质量的,足够的睡眠,当然对孩子的生长发育有好处。但睡眠问题不仅仅与健康相关,也影响着孩子和父母的心理状态。

对孩子来说,睡觉的时间,也是孩子对安全感的需求特别强烈的时候。睡觉时想要爸爸妈妈陪在身边,是一种本能的需求。所有的哺乳动物幼年时都是和爸爸妈妈一起睡的,这样才能确保自身的安全,确保自己的需要能及时得到满足。

对父母来说,孩子的睡眠问题容易引发各种各样的担心,然后陷入越焦虑,孩子越不睡的恶性循环。

因此,我们的建议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满足孩子对安全感的需求。

那么家长呢?家长的焦虑是什么?

妈妈的自我分析——

我最担心是孩子睡眠习惯的倒退。

我从孩子出生就开始坚持让她睡小床,尽量训练自主入睡,过程也并没有很艰难,但现在几乎是全推翻了。这样未来我想在重新让她从大床回到小床,从小床变成分房睡是不是更难了?

另一个担心是:孩子会不会越来越黏人?现在就整天离不开我,以后二胎出生了怎么办?

我们想对更多父母说——

成长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

孩子的身高体重在不断增长,认知水平在不断提高,这在我们看来是非常自然的事。那么,我们也要接受孩子的生活习惯,生理需求会不断发生变化。

孩子可能会一段时间睡眠时间长,一段时间睡眠时间短,一段时间会对邻居开心微笑,一段时间变得特别黏妈妈。这些都是成长的变化,而不是“倒退”。同样,现在的状态也绝不代表未来的情况。

因此妈妈不用为将来担心,而是要根据当下孩子的需求调整自己的应对方式。

故事2:一睡觉就想上厕所

小添 4岁半

妈妈说:

小添最近睡前总是频繁的上厕所,我发现他每次并没有尿多少,但重新躺下之后不一会,又想起来上厕所。

我很生气,跟孩子讲了无数遍:“你根本就没尿,赶紧睡吧!”结果孩子会更加睡不着了,一遍一遍的请求:“妈妈,我还是想去厕所,我怕尿床。”

我们的分析——

小添其实最先是在午睡上出了问题,幼儿园每天都要午睡,但小添精力比较充沛,在家很少午睡,在幼儿园却必须睡觉,他觉得躺在那里不让说话不让玩,非常的不舒服。有几次弄出了动静,老师批评了他,于是午睡变得更为煎熬了。

午睡期间小添也会一次次的要求上厕所,而老师会拒绝他,理由是你没有尿好好睡吧。

小添频繁的小便,的确不是真的有尿,但孩子那种焦虑感却是爸爸妈妈必须重视的,很多时候劝解的作用微乎其微,批评更是会雪上加霜。遇上这样的问题的确会让大人很抓狂,但这个时候我们恰恰需要的是放松,因为我们紧张的样子会让孩子加重孩子的症状。

妈妈的自我分析——

后来通过求助游戏力老师,我察觉到我的深层顾虑是:孩子现在因为午睡不去幼儿园,以后上小学了会不会因为一些事就不去上学?

也就是说在焦虑下,我用当下消极的一个事件想象出了一个没有发生的消极未来。

在焦虑的想象中,我会完全忽略了孩子成长的力量,以偏概全地认为孩子是没有适应力的。而这种想法其实是偏颇的。

察觉到这一点,我感觉焦虑值下降了一些。当我情绪好转,我发现我更能够积极的去尝试一些方法了——

1. 跟家庭其他成员换手:

我自己焦虑值升高时,跟家里的其他成员及时换手。一方面自己有空间放松下来,一方面家庭其他成员可能没有像我这么高的焦虑值,可以带孩子该吃吃该玩玩,为孩子补充正情绪。

2.一段时间内,在幼儿园午休时接孩子回家。

外婆午休孩子自己玩喜欢的玩具,这种做法是最孩子最好的共情:不想午睡,那就做喜欢做的事情。当孩子不再觉得是被迫做一些事情时,焦虑感显著降低了下来。

3. 晚上睡觉前,讲故事,聊好玩的事情。孩子上厕所小便时,我选择“忽视”,不去讲道理。待孩子重新上床后跟孩子玩按摩类的游戏,后背,肩膀,手臂,捏捏揉揉,身体的放松会帮助孩子心理上也放松下来。

以前是面对孩子焦虑束手无策,而现在在按摩的时候变得有事可做,也会让我缓解焦虑。

当孩子从那段睡前焦虑状态中走出来后,我对养育这件事情也增添了很大的信心。

故事3:妈妈哄睡很困难

乐乐 4岁

妈妈说:

只要我在家,孩子就不想睡觉,午睡和晚上睡觉都特别困难,每次我都特别纠结,一方面内心的小火苗不停窜窜窜,一方面又得耐心哄睡。

甚至有几次晚上好不容易哄她睡着了,结果又被我发脾气的声音吵醒了(哄睡时按下的火苗太多了,她睡着后我打被子发泄来着)

妈妈的自我分析——

我仔细思考了一下,在这个问题上一直焦虑她睡眠不好影响个子,现在想来应该是我把自己个子矮这个苦恼投射到她身上。另一方面,她睡着后我自己的独处时间才开始,她睡的越少我的时间越少(再深挖一点就是没时间看手机啦[尴尬])

我真正想要的是她长大后长的高一点,还有就是现在属于自己的时间多一点。

妈妈自己找到了解决办法——

我可以在白天多创造点自己的时间,或者每个月固定一两天约朋友吃吃饭逛逛街。另外长高这个其实跟书里凯文想上个好学校一样,属于对未来的担忧。

我的焦虑明显影响了她睡觉前这段时光的亲子相处,或许使她更抵触睡觉。她不睡觉的原因也无非是想跟我多相处一会儿,以后还是放轻松好好陪,提高陪伴质量是王道。

故事4:孩子不敢独睡

悠悠 8岁

解读:

有一天晚上,女儿关灯准备睡觉后,突然跑出房间说自己房间里有鬼,不敢回去。我跟她爸爸当然不相信,一起到她房间一探究竟。后来发现声音来自两只筑巢的小鸟,他们把家安在了女儿空调室外机旁,所以夜深人静的时候,小鸟窸窸窣窣的声音听上去很吓人。

找到了问题所在,我们以为问题就解决了,两只可爱的小鸟有什么可怕的嘛。但女儿在接下来的几天里一直不敢自己独自睡觉,希望到我房间睡,或者要求我在她房间里陪睡。

这个要求我觉得有点过分了,她自己也觉得小鸟没什么可怕的,白天的时候还会推开窗子观察小鸟们,但为什么晚上就这样了呢?要知道培养她独自睡觉才一年多,我可不想孩子因为这点小事又变得那么胆小不独立了。

我们的分析——

孩子的恐惧在眼前,而妈妈的焦虑是“未来”,我们分享给妈妈了一段书摘:

“感受,无法用“应该或不应该”来评判。只有当我们放弃这种评判,才能与孩子达到更深的共情。

面对孩子的感受时,我们不必感同身受,只要倾听就够了。即便我们并不觉得有什么可怕,但是“我知道你吓坏了”这样的回应也绝不是虚伪。

当孩子感觉不安全时,试试说“请允许我来担任您的保镖”,而不要一再强调“你很安全”。

当我们对孩子的感受表示理解时,传递出来的信息是:你的一切感受都是正当的,包括负面感受。当我们对孩子的感受不以为然,或者极力向他灌输“恰当感受”时,我们传递的信息是:你的感受有问题!

——《游戏力2:轻推,帮孩子战胜童年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