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相!清朝刺马案究竟是怎么回事?

凌云露

“刺马案”是晚清的四大奇案之一,要了解此案必要了解此案发生背景。

此案被害人马新贻是山东菏泽人,回族,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进士,历任知县、知府、按察使(俗称臬台)、布政使(俗称藩台)、巡抚(俗称抚台)。同治六年(1867年)升任闽浙总督(俗称制台、制军)。同治七(1868年)年,改任两江总督,节制安徽、江苏、江西三省军政事务,并兼办理通商事务大臣。同治九年七月廿六日(1870年8月22日)在督府侧门被一名为张汶祥者以利刃刺入右胁,次日陨命。

刺客张汶祥,据供述时年46岁,河南汝阳人。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曾南下宁波做贩卖毡帽等生意,还当过四年太平军,做过侍王李侍贤的裨将。并救过一个叫时金彪的清军俘虏,后来看到太平军大势已去,便与时金彪出逃,回宁波与南田海盗团伙往来密切。

从马的简历可以看出,马是文官出身,但从官阶上升来看堪称能吏。他接任两江总督前,其前任是湘军统帅曾国藩。

据马新贻的后人所言,马受慈禧太后密旨,负有密查太平天国金银财宝下落的重任。太平天国在南方十余年,积累的金银财宝大部分囤积于天京。湘军攻破天京后这些金银财宝被湘军抢掠一空。清廷令时任两江总督的曾国藩查报太平天国财宝时曾国藩以破天京时,天王府被大火烧得片瓦无存,并没有留下什么财宝搪塞。但太平天国覆亡之后据传金银财宝悉数被湘军瓜分,其中尤以曾国藩之弟曾国荃为最,而湘军为掩盖所得焚烧天王府之传言朝野尽知,自然激怒朝廷,但此时湘军正盛,立功将领基本把持东南富庶之地。当年咸丰帝遗言:克金陵者王。但清廷仅封曾国藩为候,甚至有传闻诸将怂恿曾国藩称帝,更是舆情汹汹。

马新贻一资深官僚自然深知此任关系重大,马在进京陛见后匆匆离京回乡祭祖。而马新贻离京回乡时,清廷尚未发出其改任两江总督的上谕,但马新贻显然已经知道他要改任两江总督的信息。马新贻的后人说,马新贻回乡祭祖完毕启程前将其两位兄长找到一起反复叮嘱:“我此行吉凶难料,万一有不测,你们万万不得赴京告状,忍气吞声,方可自保。”两兄闻言惊恐万状。

马新贻上任后查案肯定是秘密行为,但无论查案真假绝对是会让湘军集团上层将领特别是曾氏兄弟恐慌。

马遇刺后慈禧太后惊问:“这事岂不甚奇”。曾国藩则诚惶诚恐地回答:“这事很奇。”

此案最后以“海盗挟仇报复”的结案。

但马亲信孙衣言为其撰写《神道碑铭》:“…..贼悍且狡,非酷刑不能得实,而叛逆遗孽,刺杀我大臣,非律所有,宜以经断,用重典,使天下有所畏惧。而狱已具且结,衣言遂不书诺。呜呼!衣言之所以奋其愚憨为公力争,亦岂独为公一人也哉!”

此文又引起舆论大哗,其实连慈禧太后也明白其中大有隐情。也明白是湘军的阴谋,但她也不能为了一个死去的人,激起变故。

传言张汶祥刺杀马新贻的根本原因是因为马新贻渔色负友,张汶祥为友复仇。甚至很快编出了戏文,连《清稗类钞》里也传是“桃色案件”。

实则这都是障人耳目之举。从整个事件的过程分析,曾国藩弟弟曾国荃极有可能是“张汶祥刺杀马新贻案”的幕后主使,但曾国藩显然也明白内情。

李鸿章也说过:“若七年秋不妄更动,或谷山(马新贻的字)僻在海滨,竟免斯厄。”

剿灭太平天国后,湘军除了抢劫所得,朝廷封王承诺不提。又要追查太平天国财产,极大惹怒了湘军中一些人物。而湘军招募之初,为了对付太平军一些剧盗也被接纳。曾国藩也对湘军的为非作歹很清楚:“余设立水师,不能为长江除害,乃反为长江生害。”

清廷在太平天国消灭后施行裁勇,几万湘军士卒被裁撤,其中不乏低级将领,这些湘军官兵大多并未回湘,而在社会上游荡,湘军中本来鱼龙混杂,“哥老会”盛行,裁下后的部分人员就变成了地方上的黑势力,与湘军、官府勾结,无恶不作。马任两江总督后用袁保庆为营务处总办,遇到此类人员即行正法,又得罪了不少人。因而散兵游勇和黑势力对他恨之入骨。

曾任江苏巡抚、湖广总督的郭柏荫对其孙郭公铎说:“张汶祥行刺有幕后怂恿者,应是这一类人物,最初有意制造流言的,也是他们。”

高拜右在《刺马案与湘军》中说:“刺马案,终清之亡,迄莫详其真相,实则马之死,死于湘军之嚣张气势。”

参与审案的颜士璋有本《南行日记》,记述了赴宁的全部过程。据他的曾孙颜牧皋说,日记中写道:“刺马案与湘军有关。”“刺马案背后有大人物主使。”

综合来看,马新贻是死于湘军集团高层与底层势力联合谋杀。


赵燕云

1870年8月22日,两江总督马新贻遇刺,次日身亡。刺客从容就缚,供称系河南汝阳人,名张文祥。  

现任总督在光天化日之下遇刺身亡,清朝开国以来尚是首例,朝廷马上命江宁将军魁玉与漕运总督张之万会审,后又派刑部尚书郑敦谨会同新任两江总督曾国藩复审。 

 “刺马案”之所以引人瞩目,首先因为遇刺人马新贻地位显赫特殊。马官居两江总督兼管南洋通商事物及两淮盐务,统管今天江苏、江西、安徽三省富庶之地的军政大权,是晚清最重要的封疆大吏之一。其次是人们怀疑这个案子背后隐藏着更大的秘密,据清代史料记载,太平天国建都江宁,洪秀全聚敛钱财无数,而曾国藩陷城后却一把火烧了天王府,致使巨额财富下落不明,对此朝野颇有传言。于是清廷先将曾国藩调离,随即升任与湘系并无瓜葛的马新贻为两江总督,启用马新贻被时人看作是朝廷用来制衡曾国藩的一枚棋子,当时盛传马受朝廷密旨开始对湘军展开调查。在这个敏感时刻马新贻突然被杀,的确耐人寻味。 

 因马新贻之死牵扯到了方方面面的利益,所以谁也无心深究,最后以“漏网发逆,复通海盗,挟嫌泄愤,刺杀总督大员”之名草草结案。刺客虽被凌迟挖心处死,但案情并未水落石出,参加会审的马新贻部下孙依言、袁保庆坚决不在会审文书上签字画押,而随同刑部尚书郑敦谨南下办案的刑部官员颜士璋后来在其《南行日记》中详细记述了赴宁审案的全部过程,据其曾孙颜牧皋介绍,日记中有“刺马案与湘军有关”、“刺马案背后有大人物主使”等话,可惜此日记已经失传。  

“刺马案”发生后,经过许多野史轶闻和民间戏文的渲染,马新贻一直被当作一个背信弃义渔色负友的小人,其实历史上真实的马新贻并非如此。

马新贻出身于山东菏泽一个回族官宦之家,27岁中进士,后累官至浙江巡抚、两江总督兼通商大臣等要职,是一个抱负远大的知识分子。他一生未参加任何派别,与同时代的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不同,马新贻手中没有一兵一卒,就连卫兵还是曾国藩送给他的。马新贻后来的平步青云与他的这种作风不无关系,特别是太平天国失败以后,攻陷天京(今南京)的湘军势力如日中天,清廷正是看中马新贻无依无傍的中立身份,才推出他出任两江以牵制曾国藩的湘系。  

据近年来一直从事马新贻研究的山东菏泽学者高尚举介绍:“马新贻为人很正直,十分清廉。清末太平天国战乱之后,浙江一带土地荒废,民不聊生,身为浙江巡抚的他带领百姓开荒耕地,减免赋税,还组织百姓兴修水利,修筑海塘。”另据史书记载:“东南三大政,曰漕,曰盐,曰河。”漕运、盐政和河工是江、浙一带的核心事务,马新贻在担任浙江巡抚和两江总督期间,主持完成浙江的减漕运动,最终确立了两淮盐法规制并积极投身河工,皆获时人好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至于一些小说戏曲中所说的马新贻“渔色负友”,马氏后人并不认同,马新贻的六世孙马福建称,马新贻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封疆大吏却没有三妻四妾,绝对称得上是个用情专一的好男人。马福建还向媒体透露:“当年,马新贻的妻子知道马新贻遇刺身亡之后立即自杀。这件事情有史书记载,原文写的是‘坠金’自尽。你想,如果马新贻是个好色之徒,他老婆会这样吗?”这也可算作一家之言。

由于《清史稿·马新贻传》等正史中对马新贻遇刺的原因记载过于简单且语焉不详,所以民间对此事众说纷纭,大体上有以下说法。  

一、为结拜兄弟所杀说

当年马新贻在安徽协办团练围剿捻军时被擒,俘虏他的就是刺马案中的主角张文祥。张文祥有意归顺朝廷,与马新贻义结金兰后投靠马部,但马后来却薄待张文祥等人,并将结义兄弟曹二虎之妻诱奸,又借通匪之名将曹二虎杀掉。张文祥知道这件事后说:“此仇必报。”于是就有了上面那一幕,电影《投名状》采用的即是此说。  

二、为湘军所杀说

富庶的两江地区一直是湘军、淮军的势力范围,而且湘军在剿灭太平天国战争中收复了江宁,但朝廷却让马新贻出任两江总督。此举让湘军将领大为恼火,必欲除之而后快。这是一个流传较广的说法,但却缺乏相关史料为证。  

三、为仇家所杀说

民间传说马曾多次与人结怨,因此招来杀身之祸,但此说也缺乏证据支撑。

          


民国年间那些事


问:清末奇案之一刺马案究竟是怎么回事?

答:张汶祥刺马案和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名伶杨月楼冤案、太原奇案并列为“晚清四大奇案”。四案的案情均不复杂,以杨乃武与小白菜案为例,不过是浙江民妇小白菜的丈夫意外病死,被婆婆指称为小白菜与“奸夫”杨乃武合谋所杀。杨乃武与小白菜被屈打成招。杨乃武亲属不服,层层上告,惊动了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慈禧太后心有所动,下令刑部彻底根查,案子随即告破,杨乃武和小白菜获无罪释放。此案的审查过程对当事人杨乃武和小白菜来说,那是惊心动魄,命悬一线,但对旁观者说,并没有什么特别值得称道的地方。其所以拥有一个“奇”字,并跻身“四大奇案”中,其实是隐藏在案子背后的东西。想想看,位居高堂、养尊处优的慈禧太后为什么会为草芥小民杨乃武、小白菜大动干戈?会以狮子搏兔的态度来处理此案?说到底,不过当时的湘军在镇压太平天国后发展壮大,已呈尾大不掉之势。杨乃武和小白菜案的出现,恰好给慈禧太后提供了剪除湘系势力的绝好机会。当时,湘系势力分布在浙江最盛,慈禧借此案对浙江官员下手,一下子惩处了三百多名官员,湘系势力大受打击。曾国藩也看出了慈禧太后的心思,诚惶诚恐地奏请裁军归乡,自己断臂翼。

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如此,张汶祥刺马案也是如此。

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出现在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张汶祥刺马案则要早一些,发生在同治九年(1870年)。

2007年大导演陈可辛曾执导电影《投名状》,讲述了庞青云、赵二虎、姜午阳这三个结拜兄弟之间的恩怨纠葛。

据说该片的故事大纲就改编自这个张汶祥刺马案,但改得面目全非,根本看不出原来的影子。

张汶祥刺马——这个马,是指两江总督马新贻。

而张汶祥和马新贻并非什么结义兄弟。

马新贻为山东菏泽东北五十里马海村人,回族,大户人家出身,读书人,通过科举考取功名,于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中进士。入仕后,先任安徽建平(今郎溪)县知县,再任合肥县知县。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马新贻领军参与镇压有功;后来又致力于征剿捻军,由县而府,由府而道,一直做到安徽布政使(俗称藩台),有“能员”之称,深得朝廷赏识。

同治七年(1868年),马新贻任两江总督,节制安徽、江苏、江西三省军政事务,并兼办理通商事务大臣(虚衔),官居一品后升浙江巡抚(俗称抚台),成为一省行政长官。

疆臣之首为直隶总督,两江总督位在直隶总督之下。但清廷财政主要来源都来自两江总督下辖的省份,则两江总督实权远在直隶总督之上。

马新贻作为这样一个位高权重的大人物,却于1870年8月21日例行的阅兵仪式上,被来历不明的刁民张汶详刺死了。

《清代野记》记,张汶详刺杀了马新贻后,既不挣扎,也不逃走,从容就缚,口中大呼:“刺马者我也。我愿已遂,我决不逃。”

随后,江宁将军魁玉饬委藩司梅启照、署盐道凌焕等讯诘张汶详。

张汶详只供称自己姓名,自报河南人,其他东西,包括行刺动机,全都“语言颠倒”、“一味闪烁”。

魁玉后来又加派臬司贾益谦、候补道勒方、候补知府钱海永、皖南道李荣、江苏候补道孙衣言、山东候补道袁保庆等轮流审讯,仍是不得要领。

魁玉只好一面督饬司道各员继续会审,一面驰奏朝廷。

同治帝览奏,对于督臣遇害之事,“实深骇异”,一日之内,连发四道谕旨,要求魁玉督同司道各官赶紧严讯,务得确情,尽法惩办。

同时,加派钦差大臣张之万驰赴江宁会同魁玉审办。

回头又火速调补曾国藩为两江总督,密旨安徽巡抚英翰加强长江防务和地方治安。

张之万到江宁提审了张汶详,呈上朝廷的奏章是:“凶犯张汶详曾从发捻,复通海盗,因马新贻前在浙抚任内,剿办南田海盗,戮伊伙党甚多。又因伊妻罗氏为吴炳燮诱逃,曾于马新贻阅边至宁波时,拦舆呈控,未准审理,该犯心怀忿恨。适在逃海盗龙启等复指使张汶详为同伙报仇,即为自己恨,张汶详被激允许。该犯旋至新市镇私开小押,适当马新贻出示禁止之时,遂本利俱亏。迫念前仇,杀机愈决。同治七、八等年,屡至杭州、江宁,欲乘机行刺,未能下手。本年七月二十六日,随从混进督署,突出行凶,再三质讯,矢口不移其供,无另有主使各情,尚属可信。”

即张汶详曾参加过太平军和捻军,又加入海盗,和马新贻有仇,刺杀马新贻纯属仇杀。

如果事实真是如此,那么此案也没复杂到哪儿去。

被朝廷谕令调补为两江总督的曾国藩到了江宁任上,也没表现出对此案的格外关注,他和接替张之万负责此案的钦差大臣郑敦谨维持张之万的原判决,强调张汶详“听受海盗指使并挟私怨行刺”,“实无另有主使及知情同谋之人”,要求“按谋反大逆律问拟,拟以凌迟处死”外,还要“摘心致祭”。

朝廷通过了曾国藩的奏结。

由是,曾国藩手脚麻利地将张汶详凌迟处死,并摘心致祭。

即此案完结。

但是,马新贻的亲信、候补道孙衣言认为这个判处对马新贻非常不公平。在他心目中,马新贻身为国家疆臣、朝廷一品大员,是个跺一跺脚南京城墙都要抖三抖的大人物,怎么可以单杀张汶祥一介微末草民即算抵命呢?他认为案情不应该这么简单,张汶详背后一定有大人物指使,所以,在写给马新贻的神道碑铭中,他愤愤不平地写:“贼悍且狡,非酷刑不能得实,而叛逆遗孽,刺杀我大臣,非律所有,宜以经断,用重典,使天下有所畏惧。而狱已具且结,衣言遂不书诺。呜呼!衣言之所以奋其愚戆为公力争,亦岂独为公一人也哉!”

孙衣言这番话让外界浮想联翩,于是刺马案就复杂起来了。

民间传言,钦差大臣郑敦谨并没等到张汶详正法就匆匆离开了江宁,据说,曾国藩送他程议,他也分文不收。

事实上,郑敦谨返回京城后,也很快称病致仕,并从此退出了仕途。

人们因此猜测:郑敦谨是有愧于马新贻而于心不安。

这样一来,民间就出现了关于“刺马”内幕的种种猜想:

一、马新贻曾镇压过太平天国和剿杀过捻军,参加过太平天国和捻军的张汶祥为报仇而“刺马”。

二、马新贻曾在浙江严剿海盗,海盗分子之一张汶祥为报仇而“刺马”。

三、马新贻“渔色负友”,张汶祥为友复仇而“刺马”。

四、马新贻通“回匪”(注,马新贻为回族人),张汶祥激于民族大义而“刺马”。

五、马新贻触犯湘军集团利益,被湘军集团秘密会帮谋杀。

以上猜想中,被谈论最多的是第五种。

候补道孙衣言在马新贻神道碑铭中的话,就有影射曾国藩为幕后指使之意,毕竟,马新贻死,曾国藩就坐了两江总督的位子,是最大利益既得者。

还有,钦差大臣郑敦谨的随员颜士璋曾写有一本《南行日记》,记述了南行审案的全部过程。多年以后,他的曾孙颜牧皋说,日记中写道:“刺马案与湘军有关。”“刺马案背后有大人物主使。”

可见,奇案之所以属于奇案,是因为其背后蕴藏有复杂的政治斗争。


覃仕勇说史

同治九年七月二十六日,两江总督马新贻在两江总督府门前,众目睽睽之下被刺客张汶祥行刺身亡。马新贻被刺杀后朝廷还没有进行案件审理,立即有“刺马案”戏文上演讥讽马新贻是渔色好友妻子才被杀;当时正值乡试,安徽学政殷兆镛出试题也暗含讥讽马新贻的意思;湘军将领更是迫不及待的给刺客张汶详立碑颂扬其忠义无双等等。所有这一切都说明刺马案是一件有计划、有组织的政治谋杀事件。

1851年到1864年的太平天国起义沉重的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以曾国藩为首的湘军汉人武装趁机崛起,成为清王朝东南地区的军事支柱。1864年8月太平天国首都天京被湘军攻陷后的两则消息更是让慈禧太后寝食难安:1、太平天国实行圣库制度,洪秀全聚敛无数钱财,但天京被湘军攻陷后这些财富竟全无踪影,有传言被湘军私自瓜分;2、湘军中有人怂恿曾国藩拥兵自重,甚至于造反坐天下。

同治七年慈禧太后手段齐出终于将湘军领袖曾国藩调离江宁,让精明强干的马新贻升任两江总督主持裁撤湘军和调查财宝去向。马新贻上任后就严厉惩治湘军游勇,对于为祸地方散兵游勇立即就地正法,两江治安为之一清。经过两年努力就在马新贻即将把太平天国财富去向弄清楚的时候,“刺马”案突然发生。

两江总督被杀朝野震惊,慈禧先派江宁将军魁玉、藩台梅启照、漕运总督张之万审讯竟然什么都没审出来;后又加派以忠直刚强著称的刑部尚书郑敦谨为钦差大臣主审此案,面对强大的压力郑敦谨也不得不屈服,最终按张汶祥因私仇杀马新贻结案。之后郑敦谨良心过不去,自行弃官回乡,终生不再为官。

最终面对实力雄厚、兵强马壮、坐镇东南的湘军势力,清廷不得不接受了“刺马案”的判决结果,将曾国藩调回江宁坐镇。从此两江总督宝座成了湘军的禁脔,再也无人敢于染指。

从性格来说曾国藩应该不是“刺马案”的幕后主使,反而是湘军总督曾国荃非常有嫌疑,但在事后曾国藩很明白杀马新贻的是谁。只不过“刺马案”关系到曾氏家族和湘军集团的利益,要是真相拆穿必定天下震动、杀的人头滚滚,曾国藩也不得不帮助遮掩。


当狗容易做人难

刺马就是指清末张汶祥刺杀两江总督马新贻的故事,后被人传诵,成为清末四大奇案之一。

晚清政治腐败,社会动荡,五花八门的事层出不尽。这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态势,预示着清朝统治行将覆灭。

在同治九年,又发生了两江总督、封疆大吏马新贻被刺的要案,真是朝野震惊,举国倾注。事情发生在同治九年七月二十六日上午,马新贻校场阅兵完毕,返回督署的路上,为刺客张文祥所杀。刺客并不逃走,高喊:“刺客是我张文祥!”让那班怕死的卫士捉拿。

这个案子发生后,清廷十分惊恐,知道此案涉及封疆大臣的内幕亵闻,于脸面上大不光彩。因此,只能掩盖矛盾,粉饰门面。慈禧太后为了维系她摇摇欲坠的统治,亲自出面处理此案。把正在天津处理教案的大员曾国藩,调来审理这个案件。又在曾国藩出发前夕,召见了他,面授机宜,说“马新贻办事很好”,为此案定了调子。这还不放心,一周之内,又连连派出大员参与审案。刑部尚书郑敦谨,也奉旨与曾国藩同审。经过一番紧锣密鼓,终于为张文祥定了一个“漏网发逆”和“复通海盗”的罪名,将张文祥处决,剜了张文祥的心,去祭奠这位马新贻,又厚厚的于以抚恤。一句话,马新贻是一个好官,张文祥是一个发逆。

然而,事情的真象总是难以隐瞒的,纸包不住火。大量的野史、笔记、小说、戏曲,却不顾官方史家的曲笔,将马新贻被刺原委,一一公诸于众。原来,马新贻之所以官运亨通,靠的是假报军功,又结纳权贵才得来的。他在所谓的“剿匪”战斗中,原本是一个败军之将。被俘以后,又没有骨气,与“匪首”义结金兰,成了拜把兄弟。再由他的把兄弟导演一幕马新贻收复失地的闹剧,欺瞒了朝廷,以至爬上封疆大吏的宝座。飞黄腾达以后,那些把兄弟原以为可以攀附于他,千里迢迢来投靠。马新贻又奸占了把兄弟的妻室,诱杀了把兄弟。张文祥因偶然的原因逃脱他的魔掌,才弄出这一出刺马的大案来。由此可见,清廷所依重的大臣,渔色负友,形同禽兽。凡此种种,正是清廷官场腐败的缩影,无怪慈禧太后煞费苦心,一定要把真象掩盖起来。

此事轰动朝野,慈禧太后惊问:“这事岂不甚奇?”曾国藩诚惶诚恐地回答:“这事很奇。” 更奇的是,案犯张汶祥供词闪烁,主审大员奏案含糊,期间虽有曾国藩、郑敦谨等朝廷大员复审,却始终未得真相,次年十月,张汶祥被剖腹挖心,祭奠马灵。

由于“刺马案”一拖半年之久不能结案,难免传闻四起,使此案更加扑朔迷离,后人将“刺马案”与“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名伶杨月楼案” “太原案”并称为“清末四大奇案”。

张汶祥为何“刺马”?清廷给出的答案是“听受海盗指使并挟私怨行刺”,“实无另有主使及知情同谋之人”。民间则众说纷纭,更有甚者,早在“刺马”尚未结案时,上海就演出了“刺马戏”。对此,当时官场老谋之士及近现代学者却皆不以为然,他们认为,“刺马”更像是一个政治事件——功德均微的马新贻居然做上两江总督与曾国藩平起平坐,圣恩何以如此眷顾?“刺马案”刚发生便有传言揭马新贻曾遭贼俘、品行不端,难道早有预谋?据查张汶祥本是湘军,而马新贻上任后曾严厉惩治湘军游勇,案发后清廷又派”湘军老祖“曾国藩主审,这其中有何奥妙呢?

按照民间传言和演义版本,张汶祥刺马的根本缘由,是因为马新贻渔色负友,张汶祥是为友复仇。至于故事详情,最早的版本为马新贻曾与窦一虎、张汶祥结为把兄弟,始诱降,继出尔反尔,卖友求荣,杀了窦一虎并霸占其老婆。张汶祥发誓复仇,终遂其愿。值得注意的是,在《清稗类钞》中,老二窦一虎则名曹二虎。

有趣的是,在后世诸多版本当中,虽然故事大同小异,但“妻遭马占”的这个绿帽倒霉蛋不断更名,比如京剧有一个版本叫陈金威,另一个版本则是张汶祥自己。平江不肖生武侠名作《江湖奇侠传》中唤郑时,张彻的电影版名为黄纵,电视版则叫关云宝。之所以列出上述举证,并非无聊,而是想借“绿帽倒霉蛋”姓名的变迁说明“刺马”历经多年多人演义改编,文学意义早已远胜历史价值。

《刺马》案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马新贻遇刺身亡,可以肯定是湘系军阀导演了这起大案,不过幕后真凶究竟是曾国藩还是黄翼升,现在无从考证了。但是刺马案的发生却加剧了割据东南的湘系军阀与中央政府之间的矛盾,使得西太后加快了对湘军裁减和对湘系军阀的打压力度,导致了一个近代史上一个灾难性的后果,那就是让依靠着湘军的兵力和财力建立和维持的东南海防日益废驰。正是由于东南海防病的倒退,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开始起,英、法、美、日等列强在这一地区挑衅日益剧增,1874年,日本侵略我国的台湾及其附属国琉球,并勒索清政府巨额“赎台费”,1881年法国又在东南沿海挑起了中法战争。由于东南海防的严重倒退和湘军裁员导致东南地区国防力量的薄弱,清政府无法抵挡列强的侵略,只好与之签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以割地赔款和出卖国家主权来维护中国东南沿海的“安宁”,这样一来,不仅不能维护国内的和平与安宁,反而让列强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瓜分中国的狂潮,终究让中国陷入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深渊。以至清廷洋务派重臣李鸿章晚年曾对心腹幕僚说道:“若非马案,则裁(湘)兵日紧,终致海防日废,列强日盛,战祸不断,则国运日衰也。”(白话文:如果不是刺马案,使得中央政府对湘军的裁撤和打击越来越厉害,终于导致了海防的日益废驰,而列强的气焰日益嚣张,战争不断国家便日渐衰弱。)


力荐美文

刺马案是晚清四大奇案之一。根据刺马案改编的影视作品较早的是由香港著名演员狄龙、陈观泰、姜大卫出演的同名电影《刺马》。1992同名电视剧《刺马》也问世。21世纪以来陈可辛联手李连杰、刘德华、金城武奉献了经典《投名状》。

刺马案说的是清末张汶祥刺杀两江总督、封疆大吏马新贻的故事。当时朝野震惊,举国倾注,案件疑雾重重、扑朔迷离,众说纷纭,颇具诡异色彩,与“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名伶杨月楼案”、“太原案”并称为“清末四大奇案”。

马新贻是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进士,从安徽做知县开始步入仕途,一路升迁。同治七(1868年)年,改任两江总督,节制安徽、江苏、江西三省军政事务,官居一品。同治九年(1870年)在督府侧门被张汶祥以利刃刺入右胁,次日陨命。作案后张汶祥并不逃走而高喊:“刺客是我张汶祥!”。

关于此案有多个版本流传。

一个版本认为这是晚清重臣曾国藩面对湘系势力遭打压之后的政治报复。太平天国运动被镇压后,之前清廷不得不依重的湘军已成大患,尾大不掉。慈禧太后无法容忍曾国藩在江南坐大,于是她把曾国藩调离江宁,派马新贻任两江总督,迅速裁撤湘军。但是江宁是湘军攻取且长期经营之地,卧榻之侧岂容旁人。马新贻得到清廷新宠,查访曾氏兄弟、湘军集团的劣迹和太平天国金银财宝去向,严重威胁了湘系的既得利益。马新贻被刺,便是湘军在向朝廷示威。结局似乎也能证明此说的合理性。清廷担心激起湘军兵变,最后调曾国藩回江宁坐镇。从此,两江总督只属湘系,无人再敢问津。

曾国藩

一说认为这是马新贻飞黄腾达后落井下石、罔顾弟兄死活后遭报复的结果。马新贻是“剿匪”战争中的败军之将,后与“匪首”结为兄弟。借助“匪力”,假报军功,攀附权贵,最终爬上封疆大吏的宝座。平步青云之后,那些拜把兄弟不满马新贻独享军功、兔死狗烹,便导演了这场刺杀大戏,实属同归于尽。

还有一说则直接将案件演绎成一出“桃色案件”。说的是张汶祥是一个“绿帽倒霉蛋”,被昔日兄弟利用升迁不说,还被“抢占妻室”,实是为捍卫男人尊严、以求同死。

关于刺马案众说纷纭,版本多多。不知大家怎么看待,欢迎留言。


培优网资讯

1870年,曾国藩率军攻破太平天国的都城天京,慈禧太后听一太监说曾国藩可能佣兵自立后,立马率两江总督马新贻前往调查,而刚到的那天,马新贻在光天化日之下被刺杀。


慈禧怕惹怒了曾国藩狗急跳墙,于是把此案交给曾国藩查处,曾国藩并没有行动,过了一个月便起草文书上报朝廷,说马新贻和一个女人偷情,被女人的丈夫刺杀,并找了一个死囚替死。此后,慈禧太后不敢追究此事,刺马案也不了了之。

很明显,曾国藩在平定太平天国之乱后有谋反之心。此前,他的九弟曾国权也和曾国藩提过起兵,但是曾国藩拒绝了。刺马案发生在大街上,大白天,曾国藩管辖的地方,这一切太巧合了,所以,曾国藩在平定太平天国起义后定有过谋反之心,只是后来湘军衰弱无力与李鸿章的淮军对抗罢了。



学于古今

其实大题小做了,刺马的真相张文祥已经供认了,只是现在很多人喜欢炒作阴谋论。


张文祥交代的动机有三点:一、他的老婆和钱财被人霸占了,找时任浙江巡抚的马新怡拦轿喊冤,马新怡没有受理,他只好去宁波府告状,虽然妻子要回来了,但是钱财没有要回来,他气急之下,逼死了他妻子,后来又后悔了,他就认为马新怡应该对此负责。

二、张文祥的很多海盗朋友被马新怡杀了他,在其他人的鼓动下他决定新仇旧仇一起报。

三、他私自开“小押”,被马新怡禁止,绝了他生路加深了他对马新怡的愤怒,于是他决定刺杀马新怡,他一路从浙江追到了江苏,最后将马新怡刺死。

一百多年前的事了,我们不要妄猜了,都成奇案了,我们怕是猜不透了。张文祥的供词还在台北故宫博物馆保存着,官方已经定夺了。


掘史官

刺马案一点都不离奇,只是因为遇上曾国藩的湘军势力做大的情况,就变成阴谋家的集聚地。

平民张文祥刺杀两江总督马新贻,无非就是这样几个原因:

1,因为私仇报复,马新贻确实做过镇压民变起义的事情,遭到残余分子的报复,实属正常。

2,小人物的无力反抗。张文祥也许是生活没有希望,想要办件大事来扬名立万轰轰烈烈。

3,受到大人物的指使,借杀马新贻打击敌对势力。

相比之下,第三种猜测更容易被作为谣言传播,而在谣言的受害者,必须用“桃色事件”进行掩护,于是有了马新贻和张文祥朋友妻不客气的故事。

重点分析一下,不难发现,刺马案背后是复杂的中央和地方博弈。

第一种猜测是,刺马案的主使者是曾国藩集团。理由是:

曾国藩和曾国筌攻入南京城,没有发现预想中的“天国圣库”,慈禧怀疑瞒报,派马新贻调查,曾国藩害怕事情败露,刺杀马新贻掩盖真相。

第二种猜测是,刺马案的主使者是慈禧自己。理由是:

慈禧派马新贻调查太平天国宝藏,本来就有两手准备。如果调查出来,趁机挟制曾国藩,逼他吐出来;如果调查不出来,就派人暗杀马新贻,让曾国藩百口莫辩,背上千古骂名!

1913年的上海车站,宋教仁被刺杀,袁世凯和孙中山都有嫌疑,这道理是一样的。

对于曾国藩来说,马新贻在湘军势力范围被杀,这就是黄泥巴掉裤裆不是屎也是屎了!


历史知事

这是迄今最靠谱的版本。

李小龙去《刺马》剧组探班

道光末年,捻乱方作,江苏安徽一带地方不靖,地方官多在刑名、钱谷以外,特聘一位“司捻事”的幕友以为辅佐。马新贻恰于此时署合肥县令,也跟风请了位“捻事”幕友,这人便是张文祥。宾主相处甚欢,两家女眷也时相过从,只是,新贻忙里偷闲,竟与张妻有了私情。此时,文祥尽心公事,懵焉未觉。几年後,二人分道扬镳:新贻战败军溃,革职回籍;文祥没了依靠,投身捻军。

咸丰末年,新贻经翁同书荐拔,从头再来,竟咸鱼翻生,于同治三年升任了浙江巡抚。文祥亦已自“贼”中脱身,听得老东家作了大官,便来杭州投靠。或许考虑到文祥有一段不光彩的经历,新贻对他甚为冷淡,“不以礼接”;但是,他对文祥的老婆却不能忘情,只问“眷同来否”?张眷抵杭后,新贻找了个“王婆”,劝说张妻:捱苦受穷没意思,不若从了马大官人;张妻动心,乃逃入马府做了姨太太。

老婆失踪,文祥到县里告官,这县令早得了巡抚指示,说他一贯“招摇”,咎由自取,此案本官不予受理。数月后某日,文祥闻得风声,说逃妻在某处露面,他急忙赶去,找到了老婆。带回家讯问,老婆说前次是迷路走失,他半信半疑。孰料不过月馀,老婆又跑了——此系新贻派人接姨太太“回家”——文祥经人指点,这才知道老婆死心塌地从了奸夫,这奸夫还不是别人,而是老东家。遭此人伦巨变,文祥万念俱灰,杀心顿起。

依《大清律》,本夫杀死奸夫奸妇是不论罪的,但是,有个前提:捉奸在床(所谓“奸所”)才能杀;若在别的时候杀,都将据情定罪——除非奸夫“供认不讳”。

目今情形,文祥不可能跑到“奸所”——巡抚家后院的某张床——去将老婆和新贻“登时杀死”;他只能随机应变,分次分批将奸人杀掉。于是,他整日在巡抚官邸外侦查,不久,逮着他老婆外出购物,“手刃之”。只是,要杀奸夫就没这么容易了;巡抚出外,例有护卫,闲杂人等实难近身。直到两年后,文祥才把握住机会,在南京杀掉了奸夫。

照当时法律术语,刺马案应阐述为:

“本夫”(文祥)在“奸所”以外地方,将“不拒捕奸夫”(来不及抵抗的新贻)杀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