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書法的注意了,臨摹的一些問題

臨摹是書法的入門功課,也是一個書法家畢生要做的事情。本來這個章節,我想跟大家說說如何臨摹的問題,後來想想,這就如同吃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方法,沒有必要一致性,吃飯的目的只有一個:吃飽吃好。

那麼,臨摹也一樣----不管你用什麼方法,最終的目的只有一個----的古人精華,寫好毛筆字。

練書法的注意了,臨摹的一些問題

首先,我先說說為什麼臨摹的問題。不知道大家又沒有仔細想過為什麼臨摹?

有時候,越是簡單的問題,我們可能越是機械性的去做,而不太考慮它的目的性。比如,我們每天揹著書包去上學,為什麼上學?學文化。學文化為了啥?將來找個好工作。找個好工作為了啥?多賺點錢。多賺點錢為了啥?找個好媳婦。找個好媳婦為了啥?過日子。過日子為了啥?不知道了吧!嘿嘿。。。

練書法的注意了,臨摹的一些問題

我以為,臨摹無外乎有這麼幾個作用:

一是,讓我們通過臨摹古代優秀的書法作品(注意,是優秀的書法作品,並不是古人的東西都是好的!),學到正確、優秀的使用毛筆的方法。如何正確合理的是用毛筆連續書寫,古代優秀的書法家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這個是一定要學習的。單靠我們個體的人來發明創造,以此來對抗或者超越古人上千年積累的優秀經驗,那是不太可能的。

二是,讓我們通過臨摹,學會合理的、優秀的塑造漢字手寫體結構的方法。

這個是十分必要的!其實我們當代人根本不懂得漢字“真實的結構”。為什麼這麼說?下回分解!

練書法的注意了,臨摹的一些問題

寫書法的人總是在孜孜以求書法的“古意”,什麼是古意呢?說白了,就是你寫的毛筆字很像古代人寫的,有那種“古”或者“陳舊”的韻味。這種“古意”其實就是通過用筆、結構兩個基本要素來體現的。

用筆,我們姑且不說。但就結構來說,當代人很難表現漢字造型的“古意”,這是因為我們不會“造型”。看帖的人或許覺得我危言聳聽了,對吧?

這麼說吧,平時各種媒體、老師、專家都說“漢字就是方塊字”,我以為不對!比如“一”,誰能給我寫成方塊形狀?“月”誰能給我寫成方塊形狀?如果我們真的都把漢字寫成方塊形狀,那還是書法藝術嗎?那不就是畢昇同志的活字手工印刷了嘛!從漢字出現到漢字成型,這是一個文字進化、衍變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漢字經歷了象形到抽象的過程。漢字也從象形到篆書、隸書、章草、草書、楷書、行書的一層層蛻變。那麼,作為一種手工書寫體的漢字,是和我們今天見到的漢字不一樣的。

為什麼這麼說呢?

我們現在從孃胎裡面一出來,睜開眼到閉上眼,這一輩子,見到的都是印刷體美術字。美術字這玩意是純機械製造,為了所謂的美觀、規範,已經把所有漢字都規範成了一個統一的標準。也正是這種“標準化”使得漢字的形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也嚴重扭曲了先民對漢字的創造力和自然的美感。如果我們把美術中的山、水、人、鳥、花都規範成一個模式,那還有美術這門藝術嗎?!

而古人見到的漢字,基本都是手寫體(唐代前後已經有類似現在美術字的一種字體,比如那時候的書籍。這個,大家有興趣可以找找國外掠走的敦煌殘紙。)也正是“手寫體”,才更加接近書法藝術的本體(書法,其實就是優秀的手寫體毛筆漢字。)。

請大家注意“手寫體漢字”這個概念!因為手寫,就會具有這些因素:

第一,手寫,自然就要符合手的生理習慣,不會為了手寫而違背手的生理曲線和手臂結構。

第二,手寫,就會無意識的趨向於“不規範”,也正是這種不規範,才讓性情、個性等特徵出現。

第三,手寫,就會讓“刻意的安排”減弱,這就更大的可能出現“因字賦形”----筆畫多的寫的大一些,筆畫少的寫的小一些,上下結構寫的長一些,左右結構寫的寬一些。。。。。。

第四,手寫,自然就會趨於“省勁兒”,而省勁兒,何嘗又不是先民造字、寫字的一個目的呢!如果先民造字、寫字是為了給自己找麻煩,這個民族的文字就不會這麼豐富,也不會最後還居然形成一門書寫藝術了。

越扯越遠了,趕緊勒馬回來------

那麼,我們現在寫字、造型,真的是受到美術字極大的傷害,這種傷害很嚴重的破壞了我們的造型“自燃性”與“天然性”,於是,我們現在只要一抬手寫字,腦袋裡面立馬就會出現“方正”、“均勻”、“平穩”等美術字的特點和模糊印象。如此,當代人寫字都具有“美術字傾向”,古意蕩然無存。因此說,我們臨帖甚至長期臨帖的目的就是不斷來弱化腦子中的“美術字傾向”。

我曾經有一個標準來判斷一個書法家是否具有“可持續發展性”----看臨帖。

一是看他現在是否還堅持臨帖。

二是看他現在的臨帖水平如何。

王鐸同志都說過----俺現在是一天臨帖,一天賣字。他還在微博中寫到“書不入魏晉終是野道!”這裡的“魏晉”我們可以放寬到“古人書法”。

說個話外事兒----平時有不少人,提出要跟我學習書法。我總是跟他們說:“完全沒有必要跟我學。”人家問起理由,我是這麼說的----學書法不用找老師,弄本字貼,你就照著臨摹。哪裡不對,你自己就能對著字帖看出來,看出來就改正,有一天你寫的跟《蘭亭序》一樣一樣的,你就具有了書聖的水平了。如果你看不出來哪裡跟字帖不一樣,趁早乾點別的吧,你不適合幹這個。

臨摹的標準是什麼呢?

很簡單,竊以為就是儘可能讓自己的臨摹象複印機一樣。能夠做到這一點,你已經相當牛埃克斯了!為啥這麼說呢?你能夠用自己的右手把字帖上的字,臨摹的幾乎一樣,這就說明你不僅用筆跟古人幾乎一致,也說明你的“手勢”(這個名字以後單獨解釋啊)對了,結構也對了。當你所有臨摹指標都和古人字帖一樣了,你說你厲害不???

還有一點,需要說明一下----有時候,儘管你的臨摹跟字帖有所區別,但是如果你的“手勢”暗合了古人,那也是對的。同一個手勢,會因為速度、力度、毛筆、紙張、生理曲線等差別,會有所差別。但是,我覺得“手勢”對了是很重要的事情。手勢,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說這就是筆法的核心。

很多人臨摹不像,就說自己是“意臨”,其實這是自欺欺人,放屁拍桌子----欲蓋彌彰呢!

有一種意臨,是通過適度的誇張結構、空間、用筆特徵等,來體會、突出古人的某些特點,這就是試驗,也是臨摹到創作的一種過渡,也是一種方法。

還有一種臨摹方法是放大臨摹,這種臨摹方法的好處就是:

第一,通過放大,來放大細節。實臨有時候會讓我們在用筆細節和結構細節上忽略某些東西。

第二,發大臨摹,會考驗你對線條質感的理解能力。尤其是用筆方法。

有一個問題是我去年想到的----為什麼有些人臨摹“很像”,創作卻很吃力?我不知道大家想過這個問題嗎?

其實所謂的臨摹“很像”,其實仔細分析的話,只是外形很像----筆畫大致像,結構大致像。可我要說,如果你仔細去分析、觀察、對比那些所謂臨帖“很像”的臨作,其實“不像”!

為什麼這麼說?他們可能恰恰忽略了“用筆的發力方向”和“發力點位置”以及“連續發力”的筆勢特徵(有關這三個因素,容我以後慢慢展開說)。還有一個就是沒有真正弄明白古人某個流派的結構造型原理。於是,離開了“模擬對象”便失去了參照物。

前面我說過,我們臨摹的目的,是學習古人正確、合理的用筆方法和造型方法。只有通過臨摹學習,才會掌握如何寫一個筆畫、寫一組連續筆畫和造型一個漢字以及一組漢字的能力。其實,我們學的是方法而不是具體的筆畫、結構形狀。如果,臨摹學到的只是“具象”的東西,而不是方法,則很難逾越“自由寫字”那條鴻溝。

所以,臨摹的核心其實學的是古人如何處理一個字或者一組字的方法,而不是單純的記住“型”,否則臨摹就是失敗的。

第九、關於墨

其實我不太想說這個話題,因為我對墨不是很懂。不過好像很多人還是比較關心墨的問題,那麼我僅就我所知道的一些淺薄見識談談吧----

古代沒有普遍使用墨汁,我覺得兩個原因:

1、沒有塑料工業和玻璃工業,所以就沒有裝墨汁的器皿,於是科技決定了產品。

2、攜帶不方便。因為古人比較喜歡旅遊。

3、古人有書童。因為我們沒有,所以我們不喜歡研磨。

古人普遍使用墨塊用硯臺研磨,這是一個比較麻煩的事情,既費時間又費體力,而且濃淡也不太好掌握。不過研磨有一個好處就是----膠少。這個優勢,非常適合流暢的書寫。用過墨汁的人都知道,使用的時候不僅要兌水,而且黏糊糊的不好用。比如,兌水少了,墨色發灰;兌水多了,墨色發灰。

當代書法家一般都以大字創作為主,加之沒有書童,所以當代人大多使用墨汁。反正我沒有見過哪個名家寫大字研磨的。

當然,也有一些寫小行草的書法家是研磨的,他們一是追求古人研磨的那種書寫過程,二是研磨寫小字行筆比較流暢。比如陳忠康好像就一直研磨寫小字,而且喜歡用老墨。有一次說,最次也要用民國的老墨。我雖然也用過,但我沒體會出來好在哪裡。

現在的墨汁質量不是很好,不僅膠水比較多,而且有些廠家在裡面加了工業炭黑,似乎不純正了,類似38度白酒,儘管味道也不錯、也能醉人,可是總感覺那是夠對過度了。

現在生產的墨塊,似乎也因為環保、材料等原因,被迫在裡面加了一些工業炭黑之類的東西,對於普通的書寫者而言,似乎影響不是很大。這就跟假酒似的,不是酒鬼喝不出來有詐。

據我所知,清以前的墨色都不是很黑,憑推測,可能古人覺得一是研磨弄得太黑了也費時費力,沒有必要;二是研磨太濃了也不是很好寫。這一點,大家有機會看看古代那些珍品展出的原作就知道了,比如宋代蔡襄的手札《腳氣貼》就很淡很淡、《書譜》的墨色也不是很濃(提示一下:大家不要以字帖的墨色為準,那有可能是出版社為了效果調整過的。

要看墨色真相,最好還是看複製品或者真跡)。清以後到民國期間,墨色似乎很黑,因為那時候比較普遍用“粉箋”或者“蠟箋”,墨液濃度淡了會導致墨色更淡或者不著色。所以,那時候有“用墨如漆”的說法。

當代書法創作,有些人喜歡用素墨,為的是追求墨色的變化和作品的視覺效果。宿墨大概是從國畫裡面借鑑來的一種手法。所謂宿墨,就是硯臺幹了之後,重新倒進水和墨汁去,調合而成的,實際就是墨和水在一定程度上分離。宿墨一般都是自己製作,也有賣的。

有些書法家還喜歡把各種不同的墨汁混合在一起,據他們講,調和出來的墨汁顏色很好,我沒覺得---黑色就是黑色,難道還有別的黑?

我覺得,用什麼樣的墨對一個書法家,不是很重要的事情。因為,寫字寫字,關鍵看你寫出來的字好不好。人家范冰冰卸了妝也讓你把持不住,鳳姐就是塗上最好的化妝品她也是鳳姐!

對於墨,我個人覺得,無論是墨塊還是墨汁,喜歡哪個就用哪個,對寫好字沒有妨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