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曾經以外國地名命名的上海馬路——大楊浦的“小印度”

也許,我們可以說,上海路名歷史是一部簡略的中國近代史,其中既有刻下被侵略恥辱的八里橋路(今雲南南路)、香港路、澳門路、圓明園路,也有紀念革命成功,拆城牆而修築的中華路和人民路(原稱民國路)、紀念某些政治理念的三民路(今三門路)、五權路(今民星路),單單一條延安路就有“愛多亞路-福煦路”到“中正路”再到“延安路”,每一個名字都象徵著一個時代的更迭。

我們也知道,上海的路名很大一部分以中國各地地名來命名,這一傳統始自公共租界的中區,並且在收回租界之後又集中改名了一批,將原來以外國人名地名的道路悉數改為中國地名。

1899年租界大擴張,從靜安寺到周家嘴

19世紀末的中國處於國運的低點,對日戰爭失敗,維新變法的努力失敗,清朝保守派掌握權力,而已經存在半個多世紀的上海公共租界也已經預謀了一個野心勃勃的擴大計劃。

那些曾經以外國地名命名的上海馬路——大楊浦的“小印度”

1913年上海地圖,

楊樹浦東岸還是河道林立,主要道路仍處於建設或規劃之中,故只以虛線標出。

1899年,隨著反對租界擴張的上海道臺被迫離任,新的上海地方當局答應了工部局的條件將上海公共租界向東和向西兩個方向擴大了一倍有餘。其中向東的方向,公共租界的東頭從虹口港一舉越過楊樹浦直達周家嘴——黃浦江折向北的彎道,今天的復興島所在地。

而西邊的邊界也從西藏路(當時還是泥城浜)一帶,一路推進到了靜安寺一線。

這一次擴界是公共租界歷史上最大規模也幾乎是最後的一次擴張。

規劃楊樹浦東岸地區:用印度地名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新劃入租界的楊樹浦以東地區,除了英國人早年築好的沿江馬路——楊樹浦路和與之並行的熙華德路(今長陽路)之外,到處是河浜、農田。不過,半個多世紀來,人們都是從這樣原始的地貌開始,一點點把上海給建設出來了,這其中不僅有英美人士帶來的先進城市建設理念,同時也是中國勞動人民辛勤工作的成果。

那些曾經以外國地名命名的上海馬路——大楊浦的“小印度”

英屬印度的版圖,其中包括今天巴基斯坦、印度共和國、孟加拉國和緬甸聯邦共和國四個國家,圖中看似是今天國界線的劃分,實際上是宗教區域的劃分,1947年的印巴分治即以宗教信仰的不同而彼此區分。巴基斯坦、孟加拉國信仰伊斯蘭教,以綠色標出;印度教以紅色標出;緬甸地區以佛教為主,以黃色標出,這是英屬印度的三大宗教。

那些曾經以外國地名命名的上海馬路——大楊浦的“小印度”

英屬印度的代表旗

不過,不知道是出於殖民者的優越感,還是什麼別的動機,英國人大量地使用南亞地名來命名新規劃的道路。這其中,有當時都屬於英屬印度的巴基斯坦和印度的地名,有英國人覬覦卻無法征服的阿富汗地名,有同為英國殖民地的斯里蘭卡地名,也有一些南亞之外的印尼、泰國地名,甚至還有當時還未被日本吞併的韓國地名。1915年,楊樹浦地區的路名卻又集體改為中國地名,但有些路名還被沿用。

那些曾經以外國地名命名的上海馬路——大楊浦的“小印度”

楊樹浦路的寫生畫

下面的資料主要來自《上海地名志》,讓我們回顧一下曾經以印度等南亞國家地名命名的楊樹浦地區道路,後面還附錄了我們製作的簡易圖:

東西向道路:

河間路

曾名孟買路(Bombay Road)。

河間路西起蘭州路,跨楊樹浦,東至愛國路,曾名孟買路。孟買(印度為了去除英國殖民痕跡,對多個地名的拼法進行了改變,孟買今天的拼法是Mumbai)是印度的第一大城市,人口有2300萬之多。

當年的孟買路是填平了一條叫姚長浜的河修築而成。

今天河間路這個名字取自河北滄州的河間市(縣)。

那些曾經以外國地名命名的上海馬路——大楊浦的“小印度”

河間路上的東區汙水處理廠(建立於1923年,作者M. Takehara)

平涼路(東段)

曾名麥脫拉司路,也稱馬德拉斯路(Madras Road)。平涼路是楊樹浦地區的一條東西向幹道。而馬德拉斯(Madras)是今天印度大都市金奈(Chennai)的舊名。

波陽路

曾名浦那路(Poona Road)。波陽路從隆昌路、平涼路路口的東南角向東輻射,至定海路止。以印度第九大城市浦那命名。原路名Poona Road中的Poona是今天Puna的舊有拼法。浦那是一座工業城市,是印度著名企業塔塔汽車和Infosys的總部所在地。

浦那路後以中國第一大淡水湖鄱陽湖旁的江西鄱陽縣命名為鄱陽路,並且因為鄱陽湖曾被簡化為波陽才改為波陽路。2003年,鄱陽縣恢復原名之後,波陽路並沒有因此更改。

那些曾經以外國地名命名的上海馬路——大楊浦的“小印度”

波陽路上的優秀歷史建築,蜜豐紡織廠大樓(維基百科)

杭州路

曾名加爾各答路(Calcutta Road)。杭州路西起楊樹浦東岸的防汛通道(原西湖路),向東至隆昌路。以印度東部的大城市,英屬印度時代的首都之一,加爾各答(拼法已經改為Kolkata)為名。加爾各答的城市人口已經退居全印度第七名(450萬),但主要原因是大量人口湧入了郊區及衛星城(1400萬),加爾各答的都會區人口規模仍排在印度第三,僅次於孟買和德里(含德里老城和新德里)。

1915年改名Holun路,譯作黑龍路,但更可能是以內蒙古的呼倫湖(Holun)命名,1943年改為杭州路。

那些曾經以外國地名命名的上海馬路——大楊浦的“小印度”

海州路

曾名倍耐爾司路(Benares Road)。西起寧武路,東至貴陽路,較短。倍耐爾司(Benares)是印度城市瓦拉納西的舊稱,是恆河畔的一座印度教聖城,自史前時代就有人類居住。

1915年,改為海州路。以江蘇省北部連雲港市一帶的舊稱“海州”命名。

涼州路。

曾名卡勃爾路。以阿富汗首都喀布爾命名。西起隆昌路,東至定海路(中間有部分路段被人為截斷)。喀布爾是一座三千年以上的歷史名城,而最近一百多年則是戰禍連連,與甘肅西部的舊稱涼州的蒼涼感頗有幾分相似。

那些曾經以外國地名命名的上海馬路——大楊浦的“小印度”

廣州路

曾名科隆博路(Colombo Road)。廣州路西起蘭州路,跨楊樹浦,東至渭南路。以英屬錫蘭的首府科倫坡命名,只是翻譯用字略有不同。科倫坡是今天斯里蘭卡國的首都。

後來,科隆博路也被改以中國城市命名,取名kwangchow Road,但可能為了與市中心的Canton Road(Canton 可以指廣東省也可以指廣州)區別,而變成了“光州路”。

然而,中國並沒有一座城市名叫光州,如果說是韓國的光州市的話,拼法是gwangju又不匹配,因此命名來源可能以中國歷史上河南光山縣的建制“光州”而來,或者就是廣州,而被命名者給搞錯了。

說起來,楊樹浦一帶帶州的路名是相當之多,您能舉出幾條?

1943年,光州路改為今名,廣州路。

南北向道路

因為楊樹浦地區是一條沿江的狹長地帶,因此南北向道路要遠遠多於東西向道路。

我們從楊樹浦河開始往東看看這些路名曾經的印巴次大陸血統。

眉州路

曾名客拉契路(Karachi Road)。北至九潭路,南至楊樹浦路。原以英屬印度的港口城市,今巴基斯坦第一大城市卡拉奇命名。

寧國路

曾名賴霍爾路(Lahore Road)。以原英屬印度,今巴基斯坦第二大城市拉合爾命名,只是翻譯用字不同。拉合爾是一座歷史名城,曾是印度歷史上的莫臥兒帝國的首都,印巴分治之後劃歸巴基斯坦,但離印度很近,曾經在此爆發過拉合爾保衛戰。

1915年,以安徽寧國命名。寧國路北起長陽路,接黃興路,南至楊樹浦路,目前道路上方為內環線高架覆蓋。

松潘路

曾名開達路(Quetta Road)。以英國從阿富汗侵佔並劃屬英屬印度,今天位於巴基斯坦北部的城市奎達(Quetta)命名,翻譯用字不同。

後以四川松潘命名。松潘路北起杭州路,南至楊樹浦路,道路窄小。

廣德路

曾名德里路(Delhi Road)。以印度歷史名城德里命名。廣德路一開始改名為廣信路,從楊樹浦路往南一直到江邊。

廣信為古代府名,位於江西南部,據稱廣東廣西就以廣信府而分。

廣德則是安徽宣城下屬的一個縣名。

臨青路

曾名岡達哈爾路(Kandahar Road)。以阿富汗南部名城坎大哈命名,只翻譯用字不同。熟悉2001年反恐戰爭的讀者,或許對坎大哈這個名字不會陌生。臨青路北起長陽路,南至楊樹浦路。

有趣的是,中國並沒有“臨”這個地方,卻在山東省聊城市下有一個“臨市”,也許這是臨青路的來源吧。

那些曾經以外國地名命名的上海馬路——大楊浦的“小印度”

寧武路

曾名勒克諾爾路(Lucknow Road)

。以印度北部的勒克瑙(Lucknow)命名,翻譯用字不同。勒克瑙如今是一座兩百多萬人的大城市,曾是莫臥兒帝國時代,地位較高的納瓦布人大量居住的地方。

1915年,改以“寧武”地名命名。寧武是山西忻州下屬的一個縣,北起長陽路,南至楊樹浦路。

平定路

曾叫密索爾路(Mysore Road)。以印度小城邁索爾(Mysore)命名。邁索爾是一座歷史名城,曾有古國邁索爾王國建立於此。現在在印度軟件業出口的城市排名僅此於班加羅爾。

平定路以山西省陽泉市下屬平定縣命名。寧武路東側,北至楊樹浦路,南至黃浦江。因為周圍建築大量拆遷,無人出行使用,道路也被封閉,平定路目前已經沒有通車的功能了。

洞庭路

曾名辛拉路(Simla Road)。以印度喜馬拉雅山腳下的小城西姆拉(Shimla,也拼寫作Simla)。印度夏天非常炎熱,人們常常到西姆拉避暑乘涼。1914年,在這裡召開了令所有中國人異常悲憤的一件事,未經中國中央政府認可,西部地方政府擅自與英國方面在此會晤並劃下了麥克馬洪線,將藏南地區在內的大片領土拱手割讓給英屬印度,這片二十世紀的“燕雲十六州”至今未能收回。

辛拉路隨後以中國排名第二的淡水湖,洞庭湖來命名,改名洞庭路。洞庭路與平定路平行,目前已經沒有通行功能,甚至已經不是公共通行的道路,為上海發電廠的廠內通道,在地圖上也不再標出了。而最近,這裡已經變成了上海國際時尚中心。

那些曾經以外國地名命名的上海馬路——大楊浦的“小印度”

貴陽路

曾名

康樸爾路(Cawnpore Road)。康樸爾(Cawnpore)是印度名城坎普爾(Kanpul)的舊稱,1857年爆發過針對英國殖民者的屠殺事件。如今坎普爾是印度人口數量排名第十二的大城市。

1915年,康樸爾路以湖南桂陽命名為桂陽路。之後,才改為今天的名字,貴陽路。今天的貴陽路,北起河間路,南至楊樹浦路。

黎平路

曾名剛狄路(Kandy Road)。以英屬錫蘭,今斯里蘭卡國的城市剛狄(Kandy)命名。黎平路北接軍工路,南接楊樹浦路。

黎平為貴州黔東南州下屬的一個縣。

楊樹浦地區其他曾經使用(疑似)其他外國地名的路名

江浦路--齊物浦(Chemulpo)路

楊樹浦以西的南北向幹道江浦路原名齊物浦路,以韓國地名齊物浦命名。齊物浦是今天韓國仁川的舊稱。

濟寧路--愛根(Aigun)路

《上海地名志》中說愛根是南洋地名,但很有可能Aigun指的是中國黑龍江的璦琿。璦琿簽訂的《璦琿條約》也是中國近代史上難以磨滅的恥辱。今名濟寧路,取自山東濟寧市,下屬曲阜市乃孔夫子的故里。

惠民路-倍開爾(Baikal)路

以世界上最深的湖,貝加爾湖命名。貝加爾湖東岸名義上在清朝初期曾屬於中國,但常期位於中國的版圖之外,應該算是一個外國地名。今名“惠民”路,取自山東濱州惠民縣,而不是我們想象的字面意思。

平涼路(西段)--巴達維亞(Batavia)路

楊樹浦地區的大動脈平涼路是以兩條馬路拼接而成,西段原名巴達維亞,這是今天印尼首都雅加達在殖民時代的名稱。

龍江路--仰光(Rangoon Road)路

龍江路西起許昌路東至蘭州路。原名Rangoon Road,取自緬甸原先的首都仰光(Yangon)。法租界內曾經也有一條龍江路,也就是今天的太倉路。

龍江路與蘭州路交界的地方有一座千年古剎——太平寺,目前該寺廟即將重新接待善男信女前來進香。

丹陽路-- 西貢(Saigon)路

丹陽路是一條短小馬路,原名西貢路。西貢是越南胡志明市在殖民時代的舊稱。法租界內也有一條西貢街。

福寧路-- 朋卡(Bangkok)路

福寧路與丹陽路平行,也是一條小馬路,原名朋卡路。以泰國首都曼谷命名。“福寧”也是歷史地名,為福建省福安、寧德、霞浦一帶的舊建制福寧府。

西湖路--西啞(Seoul)路

在楊樹浦東岸曾經有一條西湖路,今天已經不在地圖上標識出來了。西湖路原名西啞路,以韓國首都漢城(Seoul,今名首爾)命名。

騰越路--三寶瀧(Semarang)路

騰越路位於貴陽路以西,原先只有楊樹浦路以南一段,後來向北延伸,但目前涼州路至楊樹浦路段是斷頭的。三寶瀧是印尼爪哇省的首府,以明代下西洋的三寶太監鄭和的封號命名。今天的路名,騰越路是以雲南騰衝的騰越鎮命名。

定海路--山達剛(Sandakan)路

定海路是楊樹浦地區東部的南北向重要道路,原名山達剛路。山達剛是馬來西亞沙巴地區的首府,當年也是英國的殖民地。定海路南側的定海路橋通往黃浦江的江心小島,復興島,但復興島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由浚浦局吹填而成。

其他曾經使用外國地名命名的馬路

上海其他地區就沒有如此密集的以外國地名命名的馬路,但總數也有十幾條,且主要是越南、緬甸等地的東南亞地名。因為缺少規律,在此無法一一列出。其中,靜安區海防路可能是上海極少數至今仍以外國地名(越南海防市)命名的路名

以下以今天路名的拼音順序羅列:

安義路--安南路

安南是越南中部的舊稱,清朝皇帝也冊封越南為安南國,因此安南與越南幾乎同義。今天的安義路是靜安區一條安靜的小馬路。安義路雖短小,但以毛澤東1920年代在此的故居而聞名。

安遠路--檳榔(Penang)路

安遠路是今天靜安與普陀的交界路之一,築成於公共租界拓廣時期,原名檳榔路,取自英國殖民的馬來亞檳榔島。

昌化路-- 東京(Tonoui)路

此東京指的是越南首都河內為主的越南北部舊稱東京(越南與中國共享的北部灣海域曾被稱為東京灣),而非指代日本首都。東京路先改為歸化路,後改為昌化路。

福建南路--圖浪街(Rue Tourane)

以法國殖民時代的越南城市Tourane命名,也就是今天的越南峴港(Da Nang)市,是僅次於河內(東京)、胡志明市(西貢)以及海防的越南第四大城市。

海倫路--歐嘉(Urga)路,庫倫路

海倫路是虹口地區的一條重要道路,原名歐嘉路,取名自今天蒙古國首都烏蘭巴托的舊稱之一,後來改名為庫倫路,取名自外蒙古沒有獨立之前烏蘭巴托的舊稱。海倫是黑龍江的一個縣名。

黃山路-- 倫敦路

位於虹口的黃山路是條小馬路,卻是一條罕見的曾經以歐洲城市命名的道路。

江陰路--曼德蘭(Mandalay)路

位於人民廣場附近的江陰路以花鳥市場聞名,但其原名來自於緬甸著名城市曼德勒。

句容路--馬崎(Moji)路

位於靜安區海防路一帶的句容路最初是以日本九州島上的門司(Moji)命名的,門司與日本本州島的下關隔關門海峽,兩兩相望。

利西路--呂西訥(Lucerne)路

利西路位於長寧區原公共租界越界築路區。以瑞士城市琉森命名,原因可能是這條路最初被當作附近憶定盤路(江蘇路)的瑞士人俱樂部交通使用。也有一種說法是這是對英國倫敦的Lucerne Road的原版複製。

連雲路--呂宋(Luzon)路

連雲路位於黃陂南路、金陵西路路口附近,原名呂宋路。呂宋是菲律賓的舊稱。無獨有偶,上海還曾有過一條馬尼拉路,據說已經演變成延安中路的一段了。

茂名北路--摩棉?(Moulmein)路

摩棉是緬甸城市毛淡棉的舊稱。

餘姚路--星加坡路

餘姚路是靜安區的一條小馬路,曾經被命名為星加坡(Singapore)路。星加坡路上原來還有一個星加坡公園,如今這裡是上海市第一中學所在地。星加坡獨立後,現在也被改譯作“新加坡”。

浙江南路--新橋街(Rue Huế)

今天的浙江南路得名是因為其恰好在公共租界浙江路(今浙江中路)的延伸方向,以越南城市順化命名,當時越南是法屬殖民地。

結語 路名變遷中的歷史

上海是一座有故事的城市,她的變化發展實則是一段段的故事的發生、延續和消亡。有時,有些事情過去太久,回過頭來會覺得不可思議。例如,有人研究上海以中國各地地名命名路名的規律,發現楊浦區雖然是以遼寧地名為主,但仍然有揚州路、荊州路、杭州路、廣州路這樣與遼寧毫無關係的路名。事實上,在上海開創了以中國各地地名命名路名的傳統,其實是公共租界當局,儘管他們選擇地名的標準有些難以捉摸。

這些以外國地名命名的道路,其實很少是那種人盡皆知的通衢大道,也許有些您在上海住了大半輩子還聞所未聞,但這就是城市發展的印記,當殖民者把知道的中國地名用得差不多時,租界卻還在擴大,因此偶爾混入一些鄰國的地名似乎也不為過,但這些名字沒有保留很久,有的幾乎只留在圖紙上就改掉了。但記住這些過往的回憶,讓我們會記得這座城市,這個國家曾經經歷過的那些不尋常的事情。

如今,楊樹浦地區正在經歷轟轟烈烈的城市更新工程,留給老楊浦乃至老上海人心中的老工業區、老城區乃至棚戶區的印象正在一點點退去,許多馬路可能在將來改名,或者消失,這是難以避免的,但知道來處,方能讓我們在未知的將來,走得更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