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4 “探祕寧陵”地名:孔子後裔為何定居“孔集”?

周潤發主演的電影《孔子》將一代儒聖的生活、追求與思想進行了還原。孔子生於曲阜,而祖籍則是周代宋國(今商丘),因為他的七世祖孔父嘉作為宋國大司馬被殺後,其子木金父奔魯,始有曲阜孔氏。正因孔子先祖為宋人,在孔子去世1100多年後,其後裔又遷居到了古宋之地寧陵,繁衍生息成為孔氏寧陵派而居海內外。而這,正牽涉到寧陵“孔集”地名的由來。

在隋朝時期,寧陵縣東北有個村子名楮堌村。清康熙《寧陵縣誌·集鎮》:“楮堌村:在縣北二十五里”。在唐貞觀十八年(644年),村裡遷來了一望族——孔子第33代承嗣嫡孫孔德倫。孔德倫在當時有著怎樣的社會地位和名望呢?清康熙《寧陵縣誌·褒聖侯傳》記載:“侯諱德倫,孔子三十三代孫也。世襲封於曲阜,初襲紹聖侯,仍隋封也。至唐高祖武德九年改封褒聖侯。暨太宗貞觀十一年詔朝會同三品,食邑千戶。此後世召孔氏子孫朝會之始。”由此可知,孔德倫隋朝時居於曲阜,已經世襲爵位被封為紹聖侯;至唐朝武德九年(626年),唐高祖李淵改封他為褒聖侯;到了貞觀十一年(637年),唐太宗李世民詔其朝會(帝君主持,大臣定期會聚於宮廷議政)同等三品,由此開啟了後世召孔氏嫡裔參加朝會的先例。可見當時朝廷對先聖孔氏家族的重視。

作為孔子的嫡裔怎麼會突然從山東曲阜遷居河南寧陵呢?據清康熙《寧陵縣誌·褒聖侯傳》記載:“時遼海兵亂,(太宗)恐殘毀聖裔,詔遷於宋,暫避其鋒。以孔子之先為宋人也,遂南渡黃河,居寧陵之楮堌村。”查《唐書》,“遼海兵亂”即是指貞觀十八年(644年)唐朝發兵出擊遼東,海陸並進攻打高句麗,以平息新羅、高句麗連兵阻絕百濟通唐道路的事件,次年李世民親征高句麗。此時,唐太宗李世民恐怕因戰爭而危害到戰場附近的曲阜孔子後裔,因孔子的祖籍地為宋(即今商丘),因此下詔將孔氏後人遷到古宋國之地,暫避戰禍。於是,孔德倫遂率家南渡黃河,遷居褚堌村,以寧陵為家園。

褒聖侯孔德倫遷居寧陵褚堌村之後,受到唐太宗、武則天的賜封,李世民“敕建家廟,欽賜祭田”(清康熙《寧陵縣誌·褒聖侯傳》),武則天於“天授二年十月二十日,賜侯敕書及時服”(清康熙《寧陵縣誌·褒聖侯墓碑》)。孔德倫在寧陵楮堌村修建了孔府、孔廟,去世後和其子孫的墳墓形成孔林,“以寧陵為闕里矣”。孔德倫“享年七十一,壽卒於官寓,葬寧陵縣楮堌村”(清康熙《寧陵縣誌·褒聖侯墓碑》)。

孔德倫去世後,“傳子崇基、孫燧之、曾孫萱、元孫齊卿,皆居寧陵,主孔子祀事”(清康熙《寧陵縣誌·書褒聖侯傳後》)。清末,楮堌村的孔憲祿(四品奉祀官,外號孔二爺)和商堤口的解老總主持擴建孔集,挖壕築寨,使村落面積達16頃之多(張純一《“楮堌村”和“孔集”》)。隨著孔姓人家的日益增多,其所居的楮堌村於民國初年改名為了孔集。1992年版《寧陵縣誌·地名》載:“孔集:原名楮堌村,唐貞觀十一年(637年),遼海兵亂,孔子33世孫褒聖侯孔德倫,奉敕遷此,建立家廟,欽賜祭田,孔德倫死後葬此。後孔姓日益繁衍,遂改名孔家集。因北有小孔集,相對而稱大孔集,簡稱孔集。”(需要指出的是,縣誌此處所載“遼海兵亂”的時間錯誤,應為貞觀十八年[644年])。至今,孔集流傳著程咬金為其婿褒聖侯孔德倫射箭點穴和“寄骨寺”的傳說。

(寧陵史志辦 馬學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