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文佛塔,屹立八百余年的莆田文化地标

释迦文佛塔,屹立八百余年的莆田文化地标

我的青春,我的书声(三)

文字:林春荣

本期摄影:黄智三

八百年的时间过去了,

覆盖了多少的故事与文本。

而今天的我们依旧能听见那些美妙的钟声……

引言

“尽管历经无数的暴风骤雨,但那塔身上所雕刻的观音菩萨、护法将军、凤凰、飞仙、奇花异草等图案,栩栩如生,看不出久远的时间漫长的侵扰,曾经给塔、给这些图案带来多少的改变。”

为迎接第五届世界佛教论坛在莆田举办,现将莆田知名作家林春荣先生《我的青春,我的书声——献给广化寺释迦文佛塔》一文予以连载,本期系第三节,由青年摄影家黄智三先生摄影配图。

——莆田旅游网

释迦文佛塔,屹立八百余年的莆田文化地标

宋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宋太宗赐额广化寺,并下诏拔款修缮扩建庙宇。宋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宋王朝在兴化县设置“兴化军”,因此莆仙民间就一直流行这么一句“未出兴化,先有广化”的民谣。

释迦文佛塔,屹立八百余年的莆田文化地标

广化寺在宋朝拥有这么一个长达一千多年的寺庙名称,也成为宋王朝在南方宣扬佛教的重要场所。宋王朝也是一个中央政府极为重视宗教的封建王朝,不仅中央重视,地方政府也极力支持,民间老百姓更为趋之若鹜。莆仙大地上断断续续兴建寺庙,点烛燃香,晨钟暮鼓,不绝于耳。在两宋三百一十九年时间里,莆仙出现了几座比较出名的寺庙。宋淳化元年(公元990年)在东岩山创建

报恩东岩教寺。宋嘉佑四年(公元1059年),仙游枫亭建望海塔。宋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莆田白塘人李泮捐梅峰地建寺,即梅峰寺。宋大观二年(公元1108年)仙游建龙华双塔

释迦文佛塔,屹立八百余年的莆田文化地标

宋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僧侣及俗家子弟在广化寺东侧合力倡建

释迦文佛塔。塔高约三十米,五层八角,石构,仿木楼阁式建筑。

释迦文佛塔,屹立八百余年的莆田文化地标

三十年前,我第一次去广化寺参观,就对那石塔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那时广化寺正在大规模修复和扩建,上上下下堆满各种各样的建筑材料,而释迦文佛塔傲然屹立在一片空旷的埕地上。

释迦文佛塔,屹立八百余年的莆田文化地标

它异常完整,只有一层薄薄的灰尘遮住了石的原貌。

释迦文佛塔,屹立八百余年的莆田文化地标

尽管历经无数的暴风骤雨,但那塔身上所雕刻的观音菩萨、护法将军、凤凰、飞仙、奇花异草等图案,栩栩如生,看不出久远的时间漫长的侵扰,曾经给塔、给这些图案带来多少的改变。

释迦文佛塔,屹立八百余年的莆田文化地标

更看不出八百年多年的地动山摇,对三十米的石塔带来什么样的破坏。古旧、坚固、奇特,这是释迦文佛塔留给我的最初印象。

释迦文佛塔,屹立八百余年的莆田文化地标

宋朝的广化寺建筑雄伟,香火旺盛,僧侣众多,信客如云。据有关文字记载,广化寺最鼎盛时,有二寺、十院、一百二十庵,僧尼达千余人。可见广化寺的空前盛况。

释迦文佛塔,屹立八百余年的莆田文化地标

涵江文庙(闽楠/摄影)

也许是广化寺和郑三先生祠在莆仙佛教界的显赫地位,莆仙教育在这个朝代有了飞速的发展,充分享受着郑露“开莆来学”的文化阳光,在莆田教育史上写上重要的一章。宋咸平二年(公元999年)莆田建兴化军学、三礼堂御书阁。军学的出现,无疑是莆仙文化的突破,那些来自中央政府的经济、书籍、人才的支持,提升官办教育的教学水平和考试层次,及时选拔秀才、举人等人才,为参加进士殿试准备充分的人才资源。宋咸平五年(公元1002年),仙游县迁建文庙于城南燕池,并建立

县学。宋嘉熙十一年(公元1251年),涵江建孔庙和书院,宋理宗赵昀为其题“涵江书院”匾额。宋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兴化县在游洋建兴化县学

释迦文佛塔,屹立八百余年的莆田文化地标

仙游文庙(网然/摄影)

兴化军学、仙游县学、兴化县学、仙游文庙、涵江文庙、黄石文庙

等官方教育机构的设置,从政府层面上提高莆仙地区的教育水平和教育地位,确保地方政府推行教育的力量和创造学子浓厚的学习氛围,促使莆仙学子走出莆仙,走向全国,去实现每一个莆田学子忠君报国的抱负。因为所有的学子都懂得科举进仕、读书做官显然是整个封建社会主流的价值观,没有什么比金榜题名更能体现人生的价值。

释迦文佛塔,屹立八百余年的莆田文化地标

两宋王朝不仅官学昌盛,遍布兴化军及各县,而且民间办学的热情十分高涨。如今仍在不少的书院,虽土墙瓦屋、有些破陋,仍顽强地屹立在莆仙大地之上,任凭近千年的风吹雨淋。那古典的如书本一样柔韧的文物,把那个朝代所有莆仙人的科举梦想,演绎得那样坚强,那样鲜活。这些书院不仅是当地秀才、举人读书的书堂,也是民间学者讲学授徒的场所。

释迦文佛塔,屹立八百余年的莆田文化地标

“大飞书院”石刻遗址(张颖/摄影)

南宋时期,有一个人的足迹和声音,多次穿过莆仙两地众多的书院,积极地播撒他的精神。这个叫朱熹的理学大师,几乎走遍莆田的山山水水,他用那种不知疲倦的授学解惑,点燃莆田人明亮的精神世界。枫亭塔斗山会元书院、夹漈山夹漈书院

、仙游大飞书院,朱熹都曾在这些书院讲学,众多的书院成为中国理学大师传播知识的讲台。

释迦文佛塔,屹立八百余年的莆田文化地标

黄石红泉书院(黄春生/摄影)

南宋著名理学家林光朝,在黄石东井红泉创办红泉书院,讲解“红泉义学”,成为境内著名的讲学场所,其门徒众多,听者如云,在福州也有一些场所和不少的门徒,是“红泉学派”代表人,也是那个时期非常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他留下的书籍、书院,已成为莆田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


释迦文佛塔,屹立八百余年的莆田文化地标

早晨的钟声细细地穿过南山的松柏,缭绕在释迦文佛塔内外的空间,又穿过莆仙大地的每一座城镇和乡村,叫醒每一户人家每一颗年轻的心。

释迦文佛塔,屹立八百余年的莆田文化地标

三百一十九年,这钟声如轻声的叫唤,又像大声的呐喊,莆仙才子才这样用无悔的青春去书写一卷卷华丽的文章,莆田人的书院才如此坚强伫立在任何的一处土地上。

释迦文佛塔,屹立八百余年的莆田文化地标

八百年的时间过去了,覆盖了多少的故事与文本。而今天的我们依旧能听见那些美妙的钟声,钟声抵达之处的书桌,一千三百七十八双自信的目光。

释迦文佛塔,屹立八百余年的莆田文化地标

未完待续……

释迦文佛塔,屹立八百余年的莆田文化地标

释迦文佛塔,屹立八百余年的莆田文化地标

热 烈 祝 贺

第五届世界佛教论坛十月在莆田举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