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明朝朱棣沒有鬥過朱允炆,明朝的發展歷史會不會有所改變?

北城以南694

歷史是現實的借鑑,允許假設和推想。

我認為:朱棣若敗,明朝會提前滅亡。



如果朱棣的靖難之役失敗了,咱們給他假設一個可能的原因。

首先,他肯定不會因為在戰鬥中輸給了李景隆這個窩囊廢。還有什麼別的原因呢?

朱棣身經百戰,十分英勇,常常親身深入敵陣。他靖難之役最大的一次危機是東昌決戰。



當時他帶著少量親隨陷入混亂的戰場中心,與部下一度失去了聯繫,後來居然僥倖脫身,身邊衛士幾乎戰死殆盡。

好吧,讓我們悄悄挪動歷史車輪的方向,讓戰場中的一支飛矢正好射中了朱棣的面門,直入腦腔,他帶著憤怒與不甘,栽下馬來,他以後的輝煌被就此剪切刪除了。歷史無可挽回地奔向另一條路徑。

朱棣的死亡直接導致燕王勢力的崩盤,朱高煦戰死,朱高熾被困自盡,道衍逃亡不知所蹤,丘福和朱能率殘部投降,燕京被克。



我們來檢索一下朱棣在真實歷史中所做的一些對後世比較有影響的重要事件,或刪或存,以資分析:

一,靖難之變,登基稱帝

這個沒有了,建文帝依然坐他的天下。

二,削藩

這一點上,朱棣和建文帝的意見其實是一致的,他們都認識到了地方對中央的威脅不能長久存在,建文帝的決心未必比他朱棣更弱,無論手段如何,結果是一樣的,周圍藩王勢力被削弱到極致。



三,殺戳諸臣。

這個沒有了,齊泰受獎升官,我個人不看好他的政治能力,以墨塗馬的蠢蛋,幹不出什麼與國有利的事來。黃子澄,方孝儒受重用,文臣們繼續在朝堂上互相嫉妒拆臺,攻訐奪權。酸儒的勝利導致朝野間誇誇其談之輩四處橫行。

盛庸受功,收回兵權,李景隆得勢,鐵炫要倒黴了,大不敬之罪,平安,耿炳文這些實幹型的將領討不了好,估計活著都算幸運。

四,遷都北京

這個肯定沒有了。抱歉,讓眾明粉失望了,沒有“天子守國門”了,只能翹首期盼著“君王死社稷”的那一天早日到來。



五,五徵蒙古

這個肯定沒有了,想都不要想的事。不要說什麼除了朱棣還有別人,在當時的情況下,只有朱棣和他的那幫部下曾經有過與蒙古人做戰的經驗。讓朱棣投降的部下帶兵去?玩笑開大了。

問題來了:朱棣部下那幫朵顏三衛騎兵可是要回到蒙古了。沒有朱棣對蒙古屢次的征伐和驅逐,猜猜蒙古草原上會發生什麼事情?還用想嗎?經過多次的爭鬥和融合,一支恐怖的狼群將逐步形成巨大的規模。



六,七下西洋

這個沒有了。不要說建文帝也行,什麼樣的君王就有什麼樣的臣,建文帝怎麼看也不象有這個魄力的人。



七,永樂大典

這個可以有,但我認為:朱棣當時搞這個事情,除了有功利心之外,更重要的是與朝野上下知識分子的一種政治上的妥協策略。以此消除那場血雨腥風的不利影響。

如果建文帝要搞的話,從我的觀點,可能會搞成規模較小,內容類似於《四庫》的這種比較傾向於儒家思想的東西。



八,重開錦衣衛,設東廠。

這都沒有了。

錦衣衛是朱元璋設而又廢的機構,朱棣重設。建文帝沒那個膽氣改他爺爺的決定,東廠也不會有,這明顯是個有軍事頭腦的人搞出來的,建文帝沒這點腦髓。



九,文官內閣

這是天才的發明,朱元璋的初步設計,朱棣的完善和改進。

文官內閣實質是加強皇權的統治,削弱文官對朝政的控制力,防止權臣,也減輕皇帝的工作勞累。

以建文帝的膽魄,我認為他仍然會繼承朱元璋的制度,但不能像朱棣那樣完善和改進,而內閣制將逐步名存而實亡,朝堂的權利爭鬥中,將更早地出現黨爭和權臣。



十,奴爾幹都司,烏斯藏

肯定沒有了。

十一,運河疏浚

沒有必要了。

大致上先說到這裡吧,那麼,我們把整個變化全部綜合起來,情況就是這樣的:

外部:

北方的草原上,蒙古族勢力逐漸歸於一統,實力壯大,對明朝構成巨大威脅。

東北方向上,幾近於放棄,明境將更早地退縮於長城以南。

西域地區,異族逐步向東推進,在甘陝一帶活動頻繁。

西南藏區,逐步脫離。甚至連名義上的統轄都不復存在。

海疆,強大的遠洋軍並未出現,倭寇提前進入明朝境內。



內部:

朝堂爭權互鬥,權臣和黨爭出現,腐敗無法禁止,酸儒當權,國家暮氣沉沉。

我的結論:

朱棣雖然殘暴,但其還是有相當大的歷史功績的。他的能力,威勢,治理水平都遠遠勝過建文帝,他的勝利延長了明朝的壽命。後來的邊境威脅不能怪他,是後輩們不能因勢利導,做出適應形勢的改變。



朱棣是個很優秀的君王。


饞嘴肥貓1

當然有改變。

我個人是比較喜歡朱允文的,他是個好皇帝,仁慈,善良,溫文爾雅,這樣的皇帝是百姓的福音。從他受教育程度來說,他的繼承人一定不會比他差。建文帝若執政,朱家也不會出現後面的骨肉相殘,百姓生活會更好,中國將進去長期的和平年代,甚至早一步形成資本主義制度也說不定。明朝的制度比較先進,內閣制在朱元璋時期已經形成,類似於英國的國會制度,該制度保證了國家的正常運營,及時沒有皇帝,國家也照常運轉,皇帝只是決定了運轉的方式,快慢。


下面說說朱棣為什麼比不上朱允文:

一、朱棣是軍人出身,為人鐵血強權,心胸狹隘。他的格局就決定了朝堂的格局,朝堂的格局決定了民間的基調。說他心胸狹隘,是有證據的,方孝孺,黃子澄作為文人中代表,不同意為他寫進位檄文,就被朱棣株連十足,涼了天下讀書人的心,士子之心既代表民心。民間對建文帝的留戀還是很多。

二、朱棣一脈實在不爭氣。除了朱棣,其它不是短命鬼就是混賬王八蛋。

明仁宗,宣宗父子倆接的朱棣的班,普普通通,無大善亦無大惡。仁宗47歲胖死的,宣宗38歲駕崩。

明英宗,就是寵幸太監被俘虜那個。丟死人,朱棣傳下來第三代。果然富不過三代。

景泰帝,哥哥被俘虜,他來接班。後來英宗被放回來遭景泰帝軟禁,怕他哥復辟。結果他哥趁他病重,聯和太監成功奪權。兄弟相殘,相煎何太急。

明憲宗,英宗的兒子。就是娶奶媽做貴妃那位。整日不上朝,獨寵奶媽兼貴妃,萬貴妃。41歲嗝屁。不能理解的嗜好。

明孝宗,憲宗的兒子,被他爹嫌棄死的那位。普普通通,36歲交代。一生缺父愛。

明武宗,重用大宦官劉瑾那位主,荒淫無道,好色無度,31歲嗝屁。

明世宗,就是嘉靖啦。30年不上朝,用處女血煉丹吃死了。這個老混蛋60才死。

明穆宗,36歲就死啦。沒時間做為。

明神宗,好戰,好色,自己給自己封了個大將軍的官職,把別人俘獲的俘虜放了,自己重新打過,就算自己打贏了對手的奇葩。

明光宗,縱慾過度,繼位當天嗝屁,享年31歲。

明熹宗,就是天啟啦,我們的木匠皇帝。23歲就掛了。

明思宗,就是崇禎啦,煤山上吊死啦。35歲。


大家看看朱棣的子孫,有一個成器的沒,全是些上不了檯面的傢伙。俗話說上樑不正下樑歪,源頭在朱棣,他沒有受過良好的教育,也不注重後代的教育,幸虧有內閣制度撐著,不然明朝早就被朱棣一脈玩垮了。

一個人讀書了才知道讀書的重要性,懂禮了才知道懂禮的必要性,破馬張飛式的管理最終會毀了國家。


借鑑過去丶話未來

建文四年,朱棣兵敗南京,退守北平,經過幾年消耗,雙方兵力互有損耗,二人達成一定的默契,可隔江而治,可隔黃河而治;

朱棣在幾年後,休養生息,而南北分割已成定局,朱棣率先橫掃北方的遊牧民族,建立穩固後方的局面,大肆屯兵屯糧,準備南下;

建文十年,朱棣再次跨江攻打南明,但是經過六七年的休養生息,朱允炆的明朝也是培養出一些人才,再有朱元璋留下的底子,也是蒸蒸日上,發展頗為大好;



兩軍再次作戰,又是生靈塗炭,百姓流離失所,雙方互有損失,朱允炆以長江為天險,據江而守,朱棣也是進補的一步,再次退回北方;

建文十五年,朱棣在北方稱帝,國號後燕,建永樂元年,不斷向北方擴展,開疆拓土,朱允炆在江南不斷髮展經濟,豢養人才,一片蒸蒸日上;


南明和後燕兩國,多次進行碰撞,互有輸贏,此格局延續幾十年,後南明後主昏聵,朱棣之子朱高熾趁機率兵攻擊南明,一舉攻破,一統天下,恢復天下大明的國號。(完)


百變歷史秀

基本上不會改變,甚至可以說還會更差,甚至會出現像宋朝那樣的局面。


為什麼這麼說呢?歷史上北方的草原民族一直都是中原最大的軍事威脅,你甭管他叫蒙古、突厥、匈奴、瓦剌、韃靼,不管叫什麼,它休養生息一段時間之後基本上都可以恢復戰鬥力,然後就是南下搶劫中原百姓,他們本來就不從事農業生產,所以沒有東西吃了用了就南下搶劫,從春秋戰國就開始,基本上歷史上每一個朝代都被搶過。


秦始皇甚至還特地修築了萬里長城,大家知道,萬里長城軍事上從來就沒有阻擋過遊牧民族南下,甚至強大的漢朝,唐朝時期也是如此,萬里長城形同虛設,還是要靠軍事上不斷的打擊才有效果。

而遷都北京最有利於國防,所謂天子守國門,朱棣遷都北京,全國的軍事資源基本上就集中在北京,剛好掐住了草原民族難下的通道,而且可以源源不斷的從南方徵兵支援,比如清朝八旗子弟,如果不是因為明朝首都在北京,可能清朝早幾十年就入關進入中原了。


而如果朱允炆繼續當皇帝,肯定會形成東晉,或者南宋偏安一隅的局面,為什麼呢?因為能打的武將基本上都被朱元璋殺光了,和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的效果一樣,估計慢慢也會形成重文輕武的傳統,到時候北方遊牧民族過幾年或者幾十年恢復戰鬥力了,騎馬南下,朝廷不知道還能不能有將可用還不知道,但是參考宋朝就知道,南方出兵北方,打得贏的基本上沒有,這就是燕雲十六州幾百年收不回的根本原因,地形是一個方面,關鍵還是要有能力的戰將,到時候明朝能不能出像徐達、常遇春、藍玉或者說岳飛那樣的將領真的很難說。

所以,總體上說,朱棣遷都北京最有利於國防,也可以更好的協調資源發展北方經濟,雖然他那些個兒孫很多很操蛋,不過也不能保證朱允炆兒孫就都好,江南溫柔之鄉,說不定腐化成什麼程度都不知道,而軍事上,丟城失地基本上是肯定的,能不能享國276年都很難說。


國輝影視劇

會,不但會而且變化很大,很可能北方就丟了。以朱允炆的能力北方根本抵禦不了。


朱元璋在推翻元朝之後,元朝殘餘勢力建立了北元。後來分裂為韃靼,瓦剌,兀良哈。對中原威脅很大。

永樂八年,朱棣在飛雲山擊破五萬蒙古鐵騎,蒙古本部韃靼嚮明稱臣。


永樂十二年,朱棣再次北伐,大破兀良哈於忽蘭忽失溫。兀良哈遁逃。

永樂二十年,朱棣第三次北伐,收繳大批牛羊,回師路上再次打敗附逆阿魯臺。

永樂二十一年,再次親征阿魯臺,阿魯臺為瓦剌所敗。朱棣接受也先投降,封其為忠勇王。賜姓金。

永樂二十二年,韃靼北部犯邊,朱棣第五次親征。朱棣五次北伐解決了明朝前期的北方威脅。瓦剌,韃靼,兀良哈均嚮明朝稱臣。

即便如此還是發生了後來的土木堡之變,可見北方的威脅有多大,以朱允炆的能力,北方的威脅他根本就解決不了。若遷都北京,很可能他就成了第二個北宋,若不遷都很可能明就成了南宋。


漁耕樵讀

首都依舊不會長久在南京,而是會遷到北京。這是由中國的地理和政治決定的。


北方有強大的草原民族,想要防住這些草原民族的入侵,必須在長城一線布放。如果首都遠離長城,會造成一個國家出現兩個中心,即首都和長城防線。這樣有兩個問題:


首先,長城防線需要大量士兵駐守,其軍事將領會形成強大的藩鎮。例如唐朝的安祿山,就是長城守將,最後造反。


其次,兩個中心會讓國家陷入財政困境。中央和邊防都需要重兵,國家要更多的錢才能養活這些兵,最終會拖垮財政。


影投人制片工場

回答,也許更糟,因為朱元璋的統治以經讓當時的明朝政權出現了政治上的隱患朱允文如果執政也是危機四伏,儘管朱元璋給他清除了一些他認為異己的勢力但朱允文是沒有能力掌控的,暗伏的爭鬥遲早會暴發的,以至有了後來朱棣血腥的固政大洗牌,只是我個人的看法,謝謝!


平常857

如果沒有朱棣發動靖難之役,任由建文帝一支子孫將皇位傳承下去,也許明朝的國運會好的多,後世出現明君聖主也未可知,肯定不會遷都北平。

建文帝孱弱不代表建文帝的子孫後代都孱弱,朱棣強悍不代表朱棣的子孫後代都厲害。事實上朱棣的子孫後代在歷史上的表現令人非常失望,不是短命鬼就是糊塗蟲,還有幾個不務正業的奇葩另類,可以用差評如潮來形容。正所謂播下的是龍種,收穫的是跳蚤。

而建文帝的後代由於根本沒有機會登上歷史舞臺,其優劣表現誰能知道?無法評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