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葡萄產業分佈!八大葡萄生產區詳情介紹

中國葡萄產業分佈!八大葡萄生產區詳情介紹

我國地域遼闊,疆土跨越寒溫帶、溫帶、亞熱帶、熱帶幾個截然不同的氣候帶,複雜的生態類型導致形成品種結構互不相同的葡萄栽培區。從栽培方式上我國大體可分為埋土防寒與非埋土防寒越冬兩大栽培區,其分界線大體以年絕對最低溫-17℃線為界。

我國冬季-17℃絕對最低氣溫等溫線大體位於山東的掖縣、昌邑、壽光、濟南,河南的範縣、鶴壁,山西的晉城、垣曲、臨猗,陝西的大荔、淳化、寶雞直至甘肅的天水和四川的馬爾康一線。此線以南的地區葡萄一般都可安全越冬,此線以北的地區需要埋土防寒。然而,由於我國地理狀況的複雜性,同一地區內存在不同的生態類型(王宇霖等,1984;晁無疾,1996)(圖1)。

一般認為冬季-17℃的絕對最低氣溫等溫線是葡萄冬季不覆蓋的界限。但葡萄冬季能否順利越冬,並不完全決定於氣候是否低於-17℃。有些地區常常因為冬季空氣乾燥,加上北風多,有時絕對最低氣溫並沒有低於-17℃,但也常有凍害情況發生。西北、華北和東北地區都屬於埋土防寒栽培區。

中國葡萄產業分佈!八大葡萄生產區詳情介紹

一、西北乾旱、半乾旱葡萄區

新疆、甘肅、寧夏等地是優質葡萄及葡萄乾的生產區。主栽品種絕大多數為歐亞種,抗旱性強,抗寒性較弱。新疆東部的吐魯番是我國最大的葡萄乾生產基地,主栽品種為‘無核白’。

新疆是我國傳統、最大的優質葡萄生產區,栽培面積佔全國總面積的20%以上,2011年產量為175.5萬t,佔全國總產量的19.3%。主要有‘無核白’和地方品種‘馬奶子’、‘紅葡萄’、‘喀什喀爾’、‘木納格’等品種,其中,吐魯番地區生產的‘無核白’含糖量高達20%~24%,‘無核白’葡萄乾含糖量高達60%,品質優良,有“珍珠”美稱,被人們視為葡萄中的珍品(阿布力孜?布力布力,2012)。新疆特殊的氣候造就了新疆葡萄品質優良的特性,但新疆又是中國自然災害多發省區之一,每年因寒潮、大風、沙塵暴、冰雹和霜凍等災害給新疆葡萄種植業造成的經濟損失巨大(白瑩等,2013)。

中國葡萄產業分佈!八大葡萄生產區詳情介紹

中國葡萄產業分佈!八大葡萄生產區詳情介紹

寧夏是我國新興的葡萄產區,寧夏釀酒葡萄產業始於上世紀80年代初期,90年代中期後得到迅速發展(李玉鼎,2006)。葡萄產業已被寧夏自治區黨委、政府確定為十三大農業優勢特色產業之一,2003年自治區人民政府出臺了《關於加快葡萄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2008年自治區人民政府常務會通過了《寧夏葡萄產業發展規劃》(王建軍等,2011),年產量為14萬t以上。

中國葡萄產業分佈!八大葡萄生產區詳情介紹

甘肅是我國葡萄栽培最早的地區之一,進入新世紀葡萄產業獲得快速發展。鮮食葡萄生產主要集中在河西走廊產區和隴東南山地產區的敦煌、肅州、金川等縣區,其種植規模也在不斷擴大。特別是敦煌市,目前已經發展成為全國著名的鮮食葡萄生產基地。甘肅釀酒葡萄種植面積已經超過6700ha,其中面積最大的是武威市,其次是酒泉、張掖、嘉峪關市(康天蘭等,2009)。

中國葡萄產業分佈!八大葡萄生產區詳情介紹

二、黃土高原葡萄生產區

包括陝西、山西及甘肅東部。該區土層深厚、光照充足,是我國優質葡萄生產區。該區鮮食品種主要以歐美雜種品種為主,釀酒品種以歐亞品種為主。

陝西渭北高原雨量適中,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夏不溼熱,冬不寒冷,除北緣部分地區外,葡萄不需埋土防寒,植株生長健壯,果實著色好,糖度高,病害輕,是陝西省葡萄栽培的最佳地區和重點新發展地區(賀普超,1984),近年來,渭南臨渭區發展葡萄迅速,紅地球發展規模較大;陝北黃土溝壑區雨量適中,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夏季涼爽,冬季較冷,葡萄必須埋土越冬;關中地區夏秋多雨,日照不足,晝夜溫差小,夏季溼熱,冬不寒冷,葡萄不需埋土防寒,植株生長旺盛,果實著色較差,糖度較低,病害較重,生產中以‘戶太8號’和‘巨峰’為主;陝西南部地區高溫潮溼、多雨,日照少,溫差小,冬季溫暖;植株生長旺盛,果實糖度低,病害嚴重。

山西地處黃土高原,土層深厚,乾旱少雨,年降雨400~600mm,氣候乾燥,日照充足,年有效積溫3000~4000℃,溫差大,十分利於葡萄漿果的糖分積累,且在葡萄成熟季節,氣候較涼爽,漿果成熟較慢,利於漿果著色和果實中各種物質的充分發育(陳俊,1998)。山西各產區以‘巨峰’系品種為主,歐亞種品種佔據較大的比例。

中國葡萄產業分佈!八大葡萄生產區詳情介紹

甘肅天水市地處西秦嶺北麓、渭河中上游,橫跨黃河、長江兩大水系。年降雨量600mm左右,年平均氣溫11℃,全年日照時數2800h,無霜期近200d。這種氣候條件對發展葡萄產業的優勢明顯,冬季葡萄不需要埋土越冬,因此生產成本低、效益高。僅麥積區現有葡萄2700ha,是全國最大的山地鮮食葡萄栽培區,主要栽培品種為‘巨峰’和‘紅地球’。

中國葡萄產業分佈!八大葡萄生產區詳情介紹

三、黃河故道葡萄產區

黃河故道地區主要是指河南鄭州以東直至江蘇新海連海邊沿隴海線兩故道地區氣候溫和,日照充足,雨量適中,生長期長,有利於葡萄的生長和發育。特別是冬季葡萄可以不埋土越冬,不適於發展糧食作物而適於發展葡萄生產的土地資源十分豐富,是這個地區自然成為我國適於發展葡萄生產的不覆蓋地區。栽培品種多以歐美雜種為主。

四、冀北葡萄生產區

包括河北琢鹿、宣化、懷來等縣區。經過多年規劃,這一地區已成為以‘牛奶’、‘龍眼’及晚熟優質品種‘保爾加爾’、‘紅地球’等品種的集中栽培區。懷來‘牛奶’、‘龍眼’歷史上久負盛名,全國著名的長城乾白葡萄酒就是以該區‘龍眼’為原料所釀成。

中國葡萄產業分佈!八大葡萄生產區詳情介紹

中國葡萄產業分佈!八大葡萄生產區詳情介紹

五、渤海灣葡萄栽培區

包括河北秦皇島、唐山、天津、北京以及膠東半島煙臺、青島等地區,是我國重要的釀造葡萄和優質鮮食葡萄產區。該地區內有我國三個重要的葡萄酒廠,天津王朝葡萄酒公司、煙臺張裕葡萄酒公司及青島華東葡萄酒公司,其葡萄酒產量佔我國葡萄酒總產量的1/2以上。釀造葡萄品種主要為‘意斯林’、‘白玉霓’、‘白詩南’、‘霞多麗’、‘雷司令’、‘玫瑰香’。鮮食品種為‘鳳凰51號’、‘乍娜’、‘山東早紅’、‘澤香’等

中國葡萄產業分佈!八大葡萄生產區詳情介紹

中國葡萄產業分佈!八大葡萄生產區詳情介紹

六、華中、華東、華南栽培區

中國南方的廣大地區,傳統上一直被認為是屬於葡萄非適宜種植區和次適宜地區。在20世紀70年代以前,除了庭院中有零星種植外,基本沒有成片的葡萄栽培。上世紀80年代以前南方葡萄只有零星栽培,隨後由於‘巨峰’葡萄栽培成功,面積迅速擴大,現已成為我國新興的葡萄生產地區,其栽培特色是以‘巨峰’系葡萄品種和設施避雨栽培為主,管理以精耕細作見長(王旭等,2005;李世誠,2009)。

中國葡萄產業分佈!八大葡萄生產區詳情介紹

中國葡萄產業分佈!八大葡萄生產區詳情介紹

中國葡萄產業分佈!八大葡萄生產區詳情介紹

七、西南葡萄產區

雲南省西北部是高山深谷的橫斷山區,東部和南部是雲貴高原,高海拔,低緯度,葡萄產區平均海拔1500m左右。其主要氣候類型為高原季風氣候,全省氣候類型豐富多樣,四季如春,冬暖夏涼。降水充沛,乾溼季分明,11月至次年4月為旱季,5~10月為雨季。年溫差小,日溫差大,有效積溫高,光照充足,紫外線強,氣候涼爽,有利於葡萄糖分的積累、色素的形成和芳香物質的積累。早熟的釀酒品種可以在6月下旬成熟,晚熟品種可在7月中旬成熟(劉加強,2000)。雲南省地貌以山地和丘陵為主,土壤為偏酸性的紅壤,土壤母質由礫岩和白巖風化而成,土壤結構疏鬆,含有較多的礫石和砂,透氣性好,水熱條件好,土壤肥沃,適宜葡萄種植。雲南省是我國葡萄產業發展較快、葡萄效益較好的產區之一。葡萄產業已成為高原特色農業中的重點產業之一。2012年底,全省葡萄栽培面積已達2.7萬hm2,鮮食葡萄產量達60萬t,葡萄酒產量3萬t,總產值約100億元。鮮食葡萄中,‘紅地球’、‘夏黑’、‘無核白雞心’等品種栽培面積已經佔到葡萄栽培總面積的80%以上;‘醉金香’、‘火焰無核’等無核等品種發展也較快。釀酒葡萄品種主要有‘玫瑰蜜’、‘赤霞珠’、‘美樂’、‘霞多麗’、‘煙73’、‘法國蘭’等(張永輝等,2013)。

中國葡萄產業分佈!八大葡萄生產區詳情介紹

廣西高溫多雨,是傳統認識中葡萄種植次適宜區,但隨著科技水平的進步,尤其是“三避”技術與葡萄一年兩收技術的實踐推廣,廣西已由傳統葡萄種植次適宜區轉變為特殊優勢種植區,產量從1990年的0.18萬t,發展到2008年的17萬t,近5年年均增長率為10%,且廣西葡萄一直順銷,廣西葡萄產業得到了飛速發展(白先進,2010)。

中國葡萄產業分佈!八大葡萄生產區詳情介紹

中國葡萄產業分佈!八大葡萄生產區詳情介紹

八、東北葡萄產區

包括長白山麓和東北平原。這裡冬季嚴寒,溫度-30~-40℃,年活動積溫(≥10℃)2567℃~2779℃,降水量635~679mm,土壤為黑鈣土,較肥沃。在自然條件下,歐洲種葡萄因冬季寒冷不能生存,而野生的山葡萄因抗寒力極強,已成為這裡栽培的主要品種。1936年由日本人興建的吉林市長白山葡萄酒廠和1938年成立的吉林通化葡萄酒廠就是最早利用山葡萄釀酒的兩個酒廠。解放前夕,東北地區的葡萄酒生產處於停產狀況。建國以後,東北地區相繼成立了十幾家葡萄酒企業,到1974年總產量超過1萬t。但是,由於該地區冬季嚴寒,歐亞種葡萄品種大多數漿果不能充分成熟,因此,長期以來該地區的釀酒原料受到侷限,產品基本是單一的甜型紅葡萄酒。為了改變這一狀況,中國農業科學院特產研究所在1973~1996年間,用山葡萄抗寒種質資源與不抗寒的世界釀酒名種進行了雜交試驗,在大規模山葡萄資源調查的基礎上,選育出產量高、品質優的‘左山一’和‘左山二’,在生產中發揮了重大作用。‘雙慶’、‘雙豐’以及新培育出的山-歐雜種品種,為東北地區的葡萄酒發展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遼寧省葡萄栽培歷史悠久,解放後葡萄生產也有較大發展。1951年全省總產600t,1959年發展到162.3萬株,總產5405t,株數與產量分別為1951年的16.6倍與9倍。1971年產1.05萬t,為1969年的2倍,為1961年的17.5倍。大連、遼陽的‘玫瑰香’,熊嶽等地的‘龍眼’,曾獲國內市場好評(吳景敬,1979)。1990年到1996年,全省葡萄栽培面積基本維持在2700ha;1997年到2000年,栽培面積快速增加,達到5.7萬ha;2001年到2005年出現小幅波動,栽培面積下滑後增長緩慢;2006年到2009年栽培面積又呈現上升趨勢。2009年全省葡萄栽培面積為6.7萬ha,產量103萬t,分別佔全省果樹栽培總面積的10.7%、水果總產量的19.8%。葡萄栽培面積和產量僅列新疆之後,鮮食葡萄位居全國第一(郭修武,2010)。

吉林省位於北緯41~46度,受西伯利亞寒流的影響,冬季嚴寒,一月份平均氣溫-14~-20℃,栽培葡萄冬季需大量防寒,10℃的有效積溫低,僅適於早、中熟品種,漿果含糖量不易提高。但建國以來,利用山葡萄作材料,選育了‘左山1號’、‘雙慶’、‘公釀1號’、‘公釀2號’等抗寒釀酒葡萄新品種。在鮮食葡萄上,選出‘黑蓮子’、‘羅也爾玫瑰’、‘巨峰’等品種,利用抗寒砧進行嫁接防寒栽培,使吉林省的葡萄栽培經受住了多年嚴冬的考驗,從解放前的幾乎一片空白髮展至1983年的2000ha,年產240t。在長春、吉林、白城、懷德、扶余等市縣均有了本地的鮮食葡萄供應市場。在發展鮮食葡萄方面,曾應因地制宜選擇過歐美雜交種‘黑蓮子’、‘羅也爾玫瑰’、‘獎賞’、‘康拜爾’等品種。‘巨峰’系的品種、早中熟的歐亞種如‘紫豐’等,無核葡萄‘布朗無核’,部分較晚熟的品種如‘白香蕉’、‘紅香蕉’等也曾經有過發展(何寧,1985)。

在黑龍江省,建國為了發展寒地果樹事業,建立了一批果樹示範場,當時葡萄生產只有少數在庭院栽植‘貝達’品種做為觀賞。齊齊哈爾園藝研究所,通過引種篩選出了比較適宜當地栽培的品種‘耐格拉’、‘沃爾頓’和‘紅葡萄’。綏稜果樹試驗站篩選出了‘康拜爾早生’、‘卡託巴’(紅香水)、‘玫瑰露’、‘康克德’、‘綠山’、‘鑽石’、‘哈弗特’等品種。這些成果的出現,推動了葡萄生產發展,到1958年全省栽培面積可達260ha。1984年培育出BA1葡萄抗寒砧木新品種,經黑龍江省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推廣定名為“貝山砧”,這個品種在抗寒力(露地越冬)、髮根力、親和力、抗病力和生長勢等性狀上優於的山葡萄砧和貝達砧。上世紀80年代,葡萄生食以栽培‘巨峰’等品種用來代替過去的老品種,同時在育種上新選育出的品種如‘康太’、‘日紅’等品種。

中國葡萄產業分佈!八大葡萄生產區詳情介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