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被严嵩设计害死的老乡首辅夏言,是怎么样的一个人?

嘿嘿221007601

夏言——明朝嘉靖年间首辅,知名度一般,但他却间接影响了整个大明王朝的走向

因为,如果没有夏言,或许就不会有徐阶,那么也千古名相张居正也许就不会出现

当然,这种说法太过绝对,但不可否认的是,夏言算得上徐阶的伯乐,也成功帮助徐阶成长为一代名相,然后徐阶带出了一个好徒弟——张居正

不苟言笑,一心做事的夏言,是个不折不扣的好人,只是他遇到了不是人的严嵩

明朝首辅历来下场一般,不是秋后算账就是当场打倒,而夏言算得上是下场最惨的一个人,因为他的结局是弃市


夏言字公谨,却被人称为子龙——浑身是胆!

在夏言正式登上历史舞台之前,嘉靖朝已经历经重大变革,四朝不倒的杨廷和告老还乡,明朝三大才子之首杨慎含恨离场(流放),靠议礼上位的张璁,摸爬滚打当上了当朝首辅

在很多人眼里,杨廷和是国之重臣,张璁是跳梁小丑,可皇帝偏偏就要用这么个人,还用的很顺手,大臣们并不理解,但无计可施

此时的夏言官轻人微,好像并不能掀起什么风浪,可他偏偏靠着一己之力做到了,他曾辩的张璁哑口无言,也说的张璁恼羞成怒,大骂不止

党羽甚多的张璁,偏偏就是骂不过夏言,甚至说还被夏言不漏脏字的骂了个狗血淋头

张璁曾在众人面前大呼小叫,怒斥夏言;而夏言微微一笑:“曾听闻张先生起于议礼,言辞激烈,今日得见,果真不凡!”

先是嘲讽了张璁是靠着议礼起来的,然后用不凡来表示对于张璁先生大呼小叫的不屑。高,实在是高!

结果很明显,张璁是搞不定夏言的,明争暗斗继续着,直到有一天,嘉靖在朝堂之上朝张璁扔了一样东西,说:“这是你的,还给你,我不稀罕了!”

张璁知道,那是一封奏折,是那封当年自己为了打倒杨廷和讨好嘉靖的敲门砖,混不下去的张璁惨淡离场。而后不久,夏言成为内阁首辅

不苟言笑的夏言,经历了农夫与蛇的故事

夏言是个能干的人,担任首辅期间,夏言一心为国,勤恳做事,是个不折不扣的好首辅。嘉靖也很喜欢他, 毕竟张璁这种货色只能拍马屁,而夏言是正儿八经干活的!

直到一对父子的出现,将夏言彻底推入了深渊

严嵩,一个载入史册的奸臣,整个明朝排名第一的奸臣。就是他搞死了夏言,而在这之前,夏言曾心软放他一马,只是严嵩并不懂感恩

由于贪腐无度,夏言决定收拾严嵩。绝望中的严嵩在天才儿子严世藩的授意下,找到夏言府上,称病不见的夏言正躺在床上,正盘算着收拾这俩人的计划

严嵩买通左右,一路小跑进了屋,二话不说就开始对着夏言的床榻放声大哭,这夏言也不能不起来了,毕竟这俩活宝就在这一把鼻涕一把泪的,自己躺着,搞得太像遗体告别仪式了吧!

沉默的夏言,挥了挥手便默不作声,意思很明白,“我放过你了!”扣头谢恩的严嵩父子离去了。殊不知,严嵩父子走出大门的那一刻,夏言的死亡大门也开始洞开


做事不够绝的夏言,终于为自己的心软所害

离开的严嵩,一如既往的装孙子,却已经开始了自己的谋划。后来,一个人的加入,让这场战争的天平开始倾斜——明朝最强锦衣卫陆炳

作为明朝历史上唯一三公兼三孤的高级官员,陆炳可谓是位极人臣,只是他也曾犯事,也同样去求夏首辅放他一马,只是他的方式不对,他带着银子去的

夏言直接把他撵了出去,让他滚蛋。这让陆炳受到了很大的侮辱,决定报复夏言。然后严嵩父子便跑来拜码头,与陆炳结成联盟

中间很曲折,不多表述。被迫下岗的夏言已经无心在政治中继续勾心斗角了,他准备回家过舒坦日子,只是还没等他到家,皇帝的追讨诏书就到了

在特务系统老大陆炳和当朝新首辅严嵩的通力合作下,夏言被定罪。而当时接到诏书时的夏言问了一句“我的罪名是什么?”在得到四个字的答复后,夏言瘫倒在地,说了一句:“我完了”

无比优秀的夏言,为何会败给奸邪无耻的严嵩?

夏言之所以有最终的下场,是因为“结交近侍”的罪名,简单来说就是作为大臣跟边将有所勾结,看起来好像没什么吗?谁还没点朋友啊,没事到边关打猎看景都不行么?

答案是不行!夏言深知,贪污也好,渎职也罢,无非就定个玩忽职守的罪名,而有的罪名是十万高压线,碰不得的!那就是皇权,边将结交近侍,只能有一个解释——谋反!

于是,殚精竭虑一心为国的夏言被处以弃市的极刑

之所以会落得这样的下场,是夏言自己太不小心,或者说是夏言的弱点太明显

夏言正直、能干、勤劳,但有个致命的弱点——清高

面对嘉靖亲手制作的香叶冠(道士帽),夏言嗤之以鼻;面对陆炳这等人物的求情,他黑脸相迎,对于严嵩这样的奸邪小人,他手下留情

一步错,步步错。不收黑钱不贪污,正直廉洁的夏言被严嵩害死,这一切看在徐阶的眼里,并且他发誓要为夏言讨回公道!

此时的徐阶,还只是东宫太子的侍读官,官小人微,但正是由于他的工作性质,才有机会登上历史舞台,跟严嵩一决高下

而徐阶之所以有这个机会,是拜夏言所赐。曾经因为拒绝给夏言的亲戚走后门,遭到告状的徐阶错过了官升一级的机会(夏言不爽,你不给我面子,我就不给你面子!)

但是,在帮太子选择优秀官员的时候,夏言再次看到了徐阶这个名字,并且义无反顾的将徐阶的名字写了上去

因为他知道,这是一个公正正直的人,不该因为得罪自己被埋没

于是,正直的夏言选择了徐阶,而徐阶也不负夏言所托,在张居正的帮助下,最终扳倒了权倾天下的严嵩

削职为民的严嵩,先是儿子被斩首,自己孤独还乡之后遭人唾弃,两年后贫困交加死在野外,可谓是下场悲惨

可是比起夏言的遭遇,实在是不足提起



置身黑白的精彩

嘉靖朝四十五年中的历任首辅,从第一任首辅杨廷和到最后一任首辅徐阶,没有一个是等闲之辈。而各位首辅的命运似乎也是一个魔咒:所有担任过首辅的大臣,其最后结局都不能算太好,其中结局最为凄怆的就是夏言。

夏言

夏言字公谨(和周瑜的字很像),江西贵溪人。他性格机警,对时政极其敏感,而且文章写得也很漂亮。在被调为言官之后,恰逢嘉靖继位,他上书道:“正德年间的国家时局十分混乱,现在陛下您想要维新,请您每日临朝,并取文华殿批阅奏折,有问题召集内阁共同决策。如果事关重大,则要召集廷议。不要让身边的人钻了空子,以免圣德有损。”朱厚熜很高兴地采纳了他的建议,而后来的嘉靖新政乃至整个嘉靖朝宦官势力的势微,与这封奏折都有很大关系。

明世宗朱厚熜

由于这封奏折,夏言也获得了皇帝的信任,而他也没有辜负皇帝,在裁撤亲军、追回民田等工作上都表现的非常出色。这些还都只是副业,身为言官,名字里又有“言”,他在发言上更是屡有斩获:他救下冤枉的永平知府,又制止了无功受禄的官宦子弟,还恢复了将南北京大臣及外放官员履历呈递御前的制度,一时间在官场上很有些炙手可热。

这么红的夏言自然会受到当时首辅张璁的注意,而且夏言对礼的研究不比他少,这就更让心胸有些狭窄的张璁对他忌惮不已。而夏言对张璁也不感冒,因为首辅大人没有把按资历他已经可以得到的太常卿的位置给他,两人的梁子就这么结下来了。

张璁

恰好对自己刚研究出来的郊礼颇为得意的嘉靖很想把这套礼仪编成书,他选用了夏言作为编修,并将他提为翰林侍读,还参加经筵日讲,俨然一位帝师了。夏言再接再厉,帮皇帝修订了文庙的祭祀方式,皇帝也投桃报李地将他提为翰林掌院学士。不久,夏言又因为京城四郊的祭坛搭建完毕而被升为礼部尚书,这距离他刚被解除言官身份还不到一年。从六品的都给事中升任尚书者,明朝首人。

眼睛里已经要喷火的张璁找了个借口把夏言扔到大狱里面,结果不久就被皇帝亲自下令放了出来。而由于张璁过于专制,导致群臣对他都很讨厌,都寄希望于夏言能扳倒他。夏言此时不仅深受皇帝信任,还对下级官员很好,许多被冤枉的小官均赖他保全,他自然也就更受到大家的重视起来。皇帝都赐给他一个银章,刻有“学博才优”四字以示嘉许。

斗不过夏言的张璁渐渐淡出了政治中心,而与他同时因大礼议事件获得荣华的霍韬想要和夏言斗,结果也输得一塌糊涂。不久,夏言进入内阁,虽然不是首辅,但是首辅李时基本都听他的。随着李时的谢世,夏言也就顺利接任首辅,并被赐予上柱国的荣誉头衔,又是明代首人。

霍韬

终于爬到权力最顶端的夏言享受到了权力在手的快感,但他很快也感受到了前任张璁的不快感:身为首辅且圣眷方隆,不可能不招致别人的嫉妒。而对他有些想法的主要有三个:霍韬、郭勋和严嵩。

严嵩

霍韬是个没什么能力的人,他对夏言自然构不成什么威胁。而郭勋虽然是个世袭的贵族,但除了贪赃枉法就是吃喝玩乐,虽然极其嫉贤妒能,但其政治斗争的本事远在夏言之下。他趁着夏言回家丁忧的功夫想要扳倒夏言,结果反被拥护夏言的言官们狠狠参了一本,最后被扔进大狱,而这些事情背后的指使者正是在江西的夏言。此二人想要坑夏言一把,都被夏言轻松设计化解,而他真正的对手,则是他的老乡严嵩。

在一次皇帝祭奠完自己生父以后,礼部尚书严嵩请皇帝再下一份官方文件以表示自己的孝心,而夏言不同意,皇帝也就作罢了。严嵩立即火上浇油,表示应该下,皇帝说:“礼乐这些都要皇帝批准才行得通嘛!”由此,嘉靖对夏言就有些疏远了。

明显陵(嘉靖生父陵墓)

嘉靖是一个神经极度敏感的人,而且他一旦对一个人有了成见,就会找各种小借口来刁难他。夏言先后几次,仅仅因为对答的时候稍稍迟疑了一点,或是在奏章里面写错了字,就遭到极为严厉的申斥,甚至连那个银章都被皇帝要求归还过。尽管每次都能重归于好,但是他的圣眷渐渐就衰弱了。

更可叹的是,夏言竟然还被这位动辄称自己为“老先贤”、对自己态度极其恭敬的严嵩蒙骗,还把他推荐入内阁,甚至把他当做自己门生看待。这样做不仅没有让严嵩对他感恩戴德,反而觉得受到了侮辱,日日谋划要坐一坐首辅的位子。得知此事后的夏言勃然大怒,指使言官弹劾严嵩。严嵩忍下了所有的委屈,直到有一次独对皇帝的时候,才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向皇帝控诉了夏言对他的种种恶行。

嘉靖被彻底激怒了,再联想到自己赐给他道袍他不穿、要他骑马他坐轿的种种,立刻下诏大骂夏言无人臣之礼,夏言只好自己引咎辞职。严嵩美滋滋地成了首辅,但他此时的能力又不足以胜任首辅之位;而嘉靖不久也有些失悔,觉得夏言还是很能干的,很快又把夏言找回来继续干首辅,严嵩只能滚回次辅的位子。

严嵩已经下定决心要弄死夏言,而夏言还没有醒悟。不仅如此,他还得罪了权势熏天的锦衣卫都督陆炳,让陆炳也和严嵩结成坑死夏言的同盟;而那些因为他一纸奏折失去权力的太监,他从来没给过好脸色,让这些阉奴转而支持对他们很客气的严嵩,天天在嘉靖跟前吹风,夏言也就离死不远了。

陆炳

不久,朝议收复河套,夏言认为可行,并且向皇帝推荐了自己岳父的好友、陕西总督曾铣。曾铣喜不自禁,接到夏言的私人信件后就准备出征,不想天威无偿,突然降下圣旨被申斥了一顿。严嵩和陆炳立即抓住机会上书表示河套平原不宜收复,而且言辞间有弹劾夏言的迹象。夏言立刻反驳严嵩,表示内阁在做出决议时严嵩没有反对,现在却又来倒打一耙。

曾铣

可惜夏言糊涂一时,他没有想到的是皇帝最恨的是内阁勾结边帅,而这位边帅又是阁臣的姻亲!直到皇帝的判决书下来,夏言才恍然大悟,可惜一切都晚了。即使负责刑狱的刑部尚书和都御史都力言不可杀,嘉靖还是痛下杀手,将六十七岁的夏言斩首示众。

平心而论,夏言虽然上位手段也有些令人不齿,但在其任上立下了颇多功劳。虽然他把张璁排挤走了,但是嘉靖新政在他手上却到达了顶峰。不仅如此,他还不结党营私,以示清白。只是他算来算去,没想到自己当时扶进内阁的是个白眼狼。而严嵩继任后,嘉靖新政遂无疾而终,明代的国运也就由此走向衰落。


青言论史

在明朝的各类政争中,严嵩与夏言之争,是叫后人尤其痛心的一场:被严嵩设计害死的夏言,不止是严嵩的政敌仇人,更是一位业绩卓著,本可造就明朝中兴大业的治国强人!

虽说与严嵩同是江西老乡,且年龄只差三岁,但比起满腹自私算盘的严嵩,夏言却是截然不同的另一类:不止有万人之上的权力欲,更有振兴大明朝的壮志理想。

在明朝的历代首辅里,夏言属于“学历”较低的一位,科考才是个三甲进士,入仕后也只是做给事中之类的小官。明朝首辅们该有的“培养流程”,他是半点都没沾,却也因此造就了另一风格:办事接地气。由于常年仕途不顺,外加天赋政治奇才,低调磨炼的夏言非但没被磨平棱角,相反早看透了明朝权力场的规则。

待到嘉靖帝登基后,被压制了大半辈子的他,出手就吓了嘉靖帝一跳:几乎是快刀斩乱麻,就清理了明朝君臣头疼了多年的皇庄弊政,为国家追回大批土地公款。好些耀武扬威的皇亲们,更是听到夏言的名字就哆嗦。俨然成了大明政坛上,一把锋锐的快刀。

自此以后,夏言这把“快刀”,就成了少年登基的嘉靖帝,越发倚重的新宠。特别是在嘉靖年间的“大礼议”里,面对众多老臣威胁的夏言,坚定站在嘉靖帝一边,为了给嘉靖帝争父皇名分冲锋陷阵。这下更把年轻的嘉靖帝感动的眼泪哗哗,还经常留夏言在皇宫里吃饭,君臣谈得无比投机。憋屈大半辈子的夏言,这下也飞黄腾达,

到嘉靖十年时,终于成了大明内阁的掌舵人。

这段升官经历,曾叫夏言受够责难,甚至被看做靠奉迎皇帝上位的小人,但大权在手的夏言,却立刻给自己正了名:争这个高位,不是为了个人功名利禄,却是为了大明江山国事。入主内阁第一天起,夏言的掐架模式就正式启动,不但掐朝中的懒官庸官,更狠掐嘉靖帝,只要嘉靖帝做荒唐事,立刻就咬紧牙关顶牛,有时气的嘉靖帝抓狂,却也不得不忍下这口气。于是在忍气吞声里,明朝行政效率高速提高,国家蒸蒸日上。史册上的“嘉靖中兴”,就是指这段时光。

但更多的时候,爱掐架的夏言,却也是个有胸怀的夏言,比如被他排挤退休的前任阁老张璁,在位时打了一辈子,但张璁当政时的各类政治主张,夏言接任后非但没推翻,相反继续做下去。爱掐架的夏言,就是这么个负责任的政治家。

可他的仕途,毁就毁在他的“负责”上。随着老乡严嵩的青云直上,心中只有权位利益的严嵩,凭着逢迎拍马,彻底取代了夏言在嘉靖帝心中的位置。也靠着进谗言,害得夏言第一次被罢免。但坑人一流的严嵩,接任后坑工作却是超一流,没几年就闹的朝中鸡飞狗跳,气的嘉靖帝又把夏言请回来。但再次出仕的夏言,却做出了一个错误判断:严嵩只是个次要问题,当前最重要问题,是整顿这几年岌岌可危的大明国防!

为了这个战略目标,夏言的疯狂工作模式启动,他举荐名将曾铣出任三边总制,力推收复河套的战略计划。他精心筹划的《御边十四策》更全力推行,严嵩当家那几年彻底萎靡的明军,战斗力焕然重生。曾铣更是屡次出击,痛击明朝的死敌鞑靼阿勒坦可汗。

但就在夏言与曾铣齐心协力,准备一举收复河套平原时,严嵩的黑枪打来了!

在严嵩眼里,所谓国防安全,才是真正的浮云,如何坑死夏言才是王道。就在夏言与曾铣齐心协力时,严嵩就抓住这个“齐心协力”。嘉靖帝最在乎的,就是内阁大臣与边将“齐心协力”。于是,一场陷害夏言的阴谋彻底展开,严嵩收买的边将诬告夏言与曾铣勾结,可怜正忙于前线国务的夏言,就这样稀里糊涂被嘉靖帝逮捕,含冤斩于西市!

而这场冤案的报应,也在他遇害后落到了嘉靖帝身上,没了天敌的鞑靼部撒了欢,先前被夏言曾铣摁在地上摩擦的阿勒坦可汗,竟嚣张打到北京城下,险些就把嘉靖帝抓到草原做俘虏,是为明朝中期堪称奇耻大辱的“庚戌之变”。可笑的是,面对这可耻局面,坑死夏言的严嵩非但丝毫无感,相反还在嘉靖帝的质问下轻松回答:这些人不过是恶贼,抢完了就回去了!

一个如此不负责任的严嵩,就这样坑死了极度负责任的夏言,嘉靖年间的江河日下,就是由此开始。说是严嵩太坑,不如说是嘉靖年间,这个逆淘汰的环境,最终坑了大明。


历史风云录

首先说,夏言是一个有才的人,考中了进士,有《桂洲集》及《南宫奏稿》问世,嘉靖帝称赞他“学问博大,才识优裕”,写诗填词,片刻完成,常与嘉靖帝吟诗和词。其书法贞珉法锦,视若拱璧。做礼部尚书时,文庙的祭祀典礼和祖先的祭祀礼制由他完成。

其次,夏言是一个有胆识的人,他和包公一样,不怕得罪人,在任期间,裁汰亲军及京师卫队冗员三千二百人,将皇族庄田夺还民产,七次上书弹劾宦官赵灵、建昌侯张延龄,朝中不法之臣多受他弹劾。

第三,夏言是一个侍宠而骄,不善于团结同僚的人。夏言因为受宠于嘉靖帝,所以有些骄傲,并最终失宠。他官做到了内阁首辅,但并没有因此获得百官拥护,却整日处于与其他官员的互相算计之中,并最终被严嵩所害。另一名内阁首辅张璁,也是深受嘉靖信任的重臣,此人清廉奉公,赐称“太师”,但他与夏言就不和。夏言入阁,与张璁、方献夫、霍韬相互敌对,夏言在朝争中取得胜利,态度傲慢。武定候郭英六世孙郭勋很受嘉靖帝信会,却与夏言也不和。礼部尚书严嵩也是嫉妒夏言,所以夏言的周围几乎都是政敌,稍有不慎就出发生危险。

第四,夏言最后是冤死的。宠信他几十年的嘉靖帝在他六十七岁时斩了他的头。他其实和关羽一样,也是死在了他的性格上。实际上,夏言为了达到他的政治目的,也常常指使谏官们弹劾政敌,他一度成为政治上的胜利者,但最后也免不了失败的命运,并因此丢掉了性命。有明一朝杀辅臣,从夏言始。

春秋史社,悟空问答最专业的历史领域专家,喜欢历史的小伙伴请关注“春秋史社”,有问题欢迎留言。


春秋史社

夏言是一个正直的人,一个有原则的人,一个对国家尽忠的人。

夏言考试成绩一般,是应试教育的牺牲品。他非常有才能,而且人长的帅,非常擅长辩论。他不畏权贵,曾7次上书解决了建昌候张延龄侵吞民产的事情。在与首辅张璁的斗争中取得胜利,并官至首辅。但是他不贪污,不收黑钱,清正廉洁,敢于直言。对于有才能的人,大力扶持。例如徐阶曾经拒绝提拔夏言的亲戚,夏言知道后很生气。但是后来,再一次人才选拔时他并没有为难徐阶,而是予以推荐。后来被严嵩陷害致死。

总之,他是一个非常有才能的政治家,一个敢于直言、坚持原则的人。


兽兽爱蛋蛋

明史对夏言的评价是这样的。


夏言为人豪迈,才能过人,纵横议论,没人可以屈服他。受到皇帝宠信以后,他揣摸世宗的心思,不想让大臣拉帮结派,因而他长期与议定“大礼”的达官们意见不一。世宗以为他不搞小集团,对他更加厚待,然而最终还是被严嵩迫害至死了。夏言死后,严嵩祸国殃民,时间长了,天下有很多人开始惋惜夏言之死。而夏言曾经推荐、提携的徐阶,后来终究铲除严嵩,为一代名臣。


隆庆初,他的家人上书诉说他冤枉,穆宗下诏恢复了他的官号,诏令祭祀、安葬,谥文愍。夏言开始没儿子,姨太太怀了胎,他的妻子出于嫉妒把她嫁给别人去了,生了一个男孩。夏言死后,他的妻子把男孩迎接回家,相貌很像夏言。到马上就能当官的时候他却忽然病死了,夏言终于还是没有后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