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人點評五代宋朝非常人物一二三

毛主席讀史 | 非常人點評五代宋朝非常人物一二三

一、點評朱溫

朱溫處四戰之地,與曹操略同,而狡猾過之。——毛澤東

朱溫出生在宋州碭山(今屬安徽)的一個鄉儒之家,父、祖均以教書為業。他幼年喪父,家中貧困,隨母親王氏受僱寄食於蕭縣的一個大戶人家。史書記載,早年的朱溫“不事生業”,遊手好閒,兇悍頑劣,以雄勇自負,是個喜歡惹是生非的人物,所以鄉鄰都很討厭他。乾符四年(877 年),二十五歲的朱溫參加黃巢起義,並隨軍進入長安 , 不久又叛離黃巢,投歸唐朝河中節度使王重榮唐僖宗任命他為左金吾衛大將軍、河中行營招討副使,並賜名“全忠”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正是這位“朱全忠”,日後成了大唐社稷的掘墓人。

唐僖宗中和三年(883 年),朱溫被任命為汴州刺史、宣武軍節度使時,還只不過是眾多割據者中的一個,宣武鎮也並非強鎮。憑著勇於作戰又長於謀略,朱溫逐漸從小到大、由弱變強,戰勝各路勁敵,以汴梁(開封)為中心,控制了關東黃河流域的廣大地區,成為勢力最為煊赫的藩鎮軍閥毛澤東對朱溫曾經有過這樣的評價:“朱溫處四戰之地,與曹操略同,而狡猾過之。”

毛主席讀史 | 非常人點評五代宋朝非常人物一二三

梁太祖朱溫(852年—912年),滅唐建立五代第一個中原政權後梁。

當 9 世紀行將結束的時候,唐王朝事實上已經名存實亡了。898 年八月,唐昭宗李曄在經歷了近三年的顛沛流亡後重新回到長安,同時宣佈改元“光化”,聊資慶賀。此時的昭宗早已失去了繼位之初的“興復”志向,只能在各股軍閥勢力的縫隙中求得苟延殘喘。同時,宦官和朝臣之間的矛盾更加白熱化,他們各結藩鎮為援,互相傾軋,為心懷叵測的軍閥干預朝政提供了方便之門,也埋下了唐朝滅亡的禍根。

光化三年(900 年)十一月,宦官劉季述等人合謀廢黜唐昭宗,將他囚禁在宮中的少陽院,並對政敵實施野蠻報復。宰相崔胤因為得到河南軍閥朱溫的支持,才倖免於難。他秘密致書朱溫,請其出兵討亂。這次事件,成為朱溫染指關中、問鼎唐室的開端。

劉季述等人作亂時,

不僅對朱溫投鼠忌器,而且派人前來通款,表示願意送上唐家社稷朱溫召集幕僚商議,決定恢復唐昭宗的帝位,挾天子以令諸侯。在他的支持下,崔胤聯合侍衛軍將領誅殺了劉季述等人,迎唐昭宗復位。為了感激朱溫的功勞,唐昭宗進封他為梁王。

唐天覆元年(901 年)十月,崔胤勾引梁兵入關,圖謀殺盡長安城裡的宦官。宦官韓全誨等人情急之下劫持了唐昭宗,投靠鳳翔節度使李茂貞。朱溫借“勤王”之名,趁機向關中擴充勢力。唐天覆三年(903 年)正月,李茂貞被迫殺死韓全誨等人,與朱溫和解,護送昭宗出城。隨後,朱溫在長安城大舉滅閹,將七百多名宦官統統趕到內侍省殺掉了 , 同時解散神策軍,完全控制了唐昭宗。

這時,朱溫欲取唐室而代之的野心已經昭然若揭。天祐元年(904 年),他殺了宰相崔胤,強迫昭宗遷往東都洛陽,一路上又殺死了昭宗的所有親信侍從。同年八月,唐昭宗在洛陽被朱溫的手下謀殺,他的第九個兒子、十三歲的李柷嗣位,即昭宣帝,又稱哀帝。天祐四年(907 年),

朱溫廢黜了昭宣帝,用接受“禪讓”的形式即皇帝位,改國號為“梁”,最終宣告了唐朝的滅亡。

二、點評張載

張載所講的“為生民立道”乃“相生相養相維相治之道也”;“為萬世開太平”乃“大宗教家之心志事業也”。——毛澤東

毛主席讀史 | 非常人點評五代宋朝非常人物一二三

橫渠四句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四句震爍古今的名言出自宋代思想家張載,又稱“橫渠四句”。

原文為:“為天地立志,為生民立道,為去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意思是要為社會建立正確的價值體系,為百姓奠定安身立命的根基,為往聖先哲接續思想傳統和文化根脈,為千秋萬代開拓太平盛世的偉業

這四句話最能表達儒者的襟懷,最能彰顯儒者的器識與宏願,涉及精神價值、生命意義、學統傳承、社會理想等多方面的內容,集中體現了宋朝士大夫自我意識的覺醒及其精神追求和社會擔當。

青年時代的毛澤東亦十分推崇張載,認為張載所講的“為生民立道”乃“相生相養相維相治之道也”;“為萬世開太平”乃“大宗教家之心志事業也”。

毛主席讀史 | 非常人點評五代宋朝非常人物一二三

張載(1020年—1077年),字子厚,祖籍大河南開封),徙家鳳翔郿縣(今陝西寶雞眉縣)橫渠鎮

他天資聰穎,少年喪父,性格早熟。因當時西夏經常入境侵擾,他一度醉心兵事,想在疆場建功立業,二十一歲時曾向時任陝西經略安撫副使的范仲淹上《邊議九條》,陳述自己的見解。

范仲淹在延州(今陝西延安)軍府召見了他,認為這位儒生志趣不凡,見識超群,可成大器,便勸他說:“你是儒生,當以弘揚聖人名教為事業,何須研究軍事!”與范仲淹的會面改變了張載一生的命運,宋朝少了一位可能的將軍,卻多了一位曠代大儒

三、點評范仲淹

五代綱維橫決,風俗之壞極矣!……宋興稍一振,然猶未也。逮範文正出,砥礪廉節,民黎始守綱常而戒於不軌。……天下風俗,比駸駸隆東漢焉。——毛澤東

毛主席讀史 | 非常人點評五代宋朝非常人物一二三

毛澤東的課堂筆記《講堂錄》(節錄)

《宋史· 文苑傳》說:“自古創業垂統之君,即其一時之好尚,而一代之規模,可以豫知矣。藝祖革命,首用文吏而奪武臣之權,宋之尚文,端本乎此。太宗、真宗其在藩邸,已有好學之名,及其即位,彌文日增。自時厥後,子孫相承,上之為人君者,無不典學;下之為人臣者,自宰相以至令錄,無不擢科,海內文士,彬彬輩出焉。”

這段文字,說明了宋朝重文政策的本末由來及其深遠影響。後人也常盛讚宋朝文治超越漢、唐,並對“尚文”政策的奠基者宋太祖、宋太宗給予很高的評價。到了北宋中葉,這項政策終於開花結果,引起了政壇的變革和思想學術領域的一場革命。

宋仁宗在位期間,朝廷人才濟濟,文官群體享有崇高的政治地位,出現了後人津津樂道的“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局面。仁宗朝科舉入仕的青年才俊如

韓琦、富弼、歐陽修、包拯、王安石、司馬光、蘇軾、蘇轍、曾鞏等在中國歷史長河中構成了一道閃亮的風景線。

毛主席讀史 | 非常人點評五代宋朝非常人物一二三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蘇州吳縣人。

范仲淹雖然是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間的進士,但其人生事業的主要經歷也在仁宗時期,是北宋政壇和思想界一位開風氣之先的人物

毛澤東《講堂錄》裡曾盛讚道:“五代綱維橫決,風俗之壞極矣!……宋興稍一振,然猶未也。逮範文正出,砥礪廉節,民黎始守綱常而戒於不軌。……天下風俗,比駸駸隆東漢焉。”

這些人在思想上提倡正統,崇尚名節,敢於對現實發表批評意見,以捍衛儒家政治道德和倫理規範為最高原則。其中的優秀分子不但成為果敢的政治改革者,而且也成為振興儒家學說、光大聖人之道的中流砥柱。

毛主席讀史 | 非常人點評五代宋朝非常人物一二三

賀新郎·讀史

毛澤東

人猿相揖別。

只幾個石頭磨過,

小兒時節。

銅鐵爐中翻火焰,

為問何時猜得?

不過幾千寒熱。

人世難逢開口笑,

上疆場彼此彎弓月。

流遍了,

郊原血。

一篇讀罷頭飛雪,

但記得斑斑點點,

幾行陳跡。

五帝三皇神聖事,

騙了無涯過客。

有多少風流人物?

盜蹠莊蹻流譽後,

更陳王奮起揮黃鉞。

歌未竟,

東方白。

毛主席讀史 | 非常人點評五代宋朝非常人物一二三

卜憲群 總撰稿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 撰稿

華夏出版社 安徽教育出版社 出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