悅讀城市 上海記憶:近代上海格局超奇特 外國勢力成“國中國”

上海開埠短短几年,在上海縣城北邊就出現了英、法、美三大租界。英、法租界以洋涇浜為界,東臨黃浦江;英、美租界夾持吳淞江(蘇州河),地勢開闊。江海通津均被佔據,內扼上海縣城之咽喉,外通大洋,可引重洋鉅艦,整個上海的軍事、政治、經濟開始落入西方殖民者之手。英、法、美三國租界的開闢,是外國人在上海侵略基地的初步劃定。


近代上海城市形成的格局相當奇特,英租界、美租界(後英、美租界合併)、法租界以及華界(以上海縣城為中心),各為一方,各自為政。在租界內,外國人開工廠,設銀行,建教堂,辦學校,出報刊,看戲、賽馬、賭博……幾乎像在自己國內一樣生活。這裡擁有相對獨立的行政權、立法權、警務權、司法權,巡捕、監獄、法庭也一應俱全。這塊中國的土地,中國政府的權力卻難以鞭及,成為“國中之國”。

悅讀城市 上海記憶:近代上海格局超奇特 外國勢力成“國中國”

悅讀城市 上海記憶:近代上海格局超奇特 外國勢力成“國中國”

1853年至1854年間國內政局的變動,以及上海發生的一系列事件,深刻地影響到租界的走向。如果說太平天國運動爆發初期,因相距於上海千里之外,而沒有形成多大的衝擊;那麼,到1853年3月,太平軍已佔領南京,並繼續揮師東進。這時,上海的中外勢力再也坐不住了。清政府先後向上海各領事發出求援照會,乞求各國派軍艦去南京攻打太平軍。隨後,上海道臺吳健彰也要求各國用武力保護上海縣城。英、美、法等國則密切注視事態進展,不斷掂量清政府與太平軍各自的實力。在尚不明晰誰為勝家的前提下,它們採取了所謂的“中立政策”。這種“中立”,並非完全袖手旁觀,置身局外,而是出於自身利益考慮,企圖以“最穩健之政策”,暫時觀望,伺機而動,從中勒索更多的特權。

悅讀城市 上海記憶:近代上海格局超奇特 外國勢力成“國中國”

就在這時,上海爆發小刀會起義。有關小刀會起義的詳情,下文將作進一步介紹。小刀會的烈火在毗鄰租界周圍熊熊燃燒,引起西方殖民者的極度驚恐。它們唯恐失去上海,自然不會無視起義軍的行動。然而,外國人也不會輕易幫助清政府剿“寇”。於是,正當清軍全力對付太平軍、小刀會,疲於奔命,焦頭爛額之時,侵略者卻在一旁趁火打劫,渾水摸魚。爭奪上海海關權就是其中較為典型的事例。 小刀會攻佔上海城的第二天,位於租界內外灘的上海海關被搗毀。當天,租界當局派兵竊據了海關。隨後,英、美領事各出佈告,宣佈自9月9日起,實行“領事代徵制”,謂在中國政府無力收稅的情況下,由領事代原海關向英、美商人徵稅。這是變相劫奪中國的海關主權。後由於各國利益衝突,意見相左,致使“領事代徵制”不了了之。當時,清政府亟須大量稅款用於鎮壓太平軍起義,而上海關稅向為其大宗。因此,迅速恢復上海海關,成為清廷的大事。上海道臺做了種種努力,但均因英、美、法蓄意阻撓而行之維艱。清政府又不敢與殖民者翻臉,而且還一直想利用外國人來幫助消滅小刀會。這時,發生了泥城之戰,這場表面上是外國侵略軍與清兵的衝突戰,最終卻微妙地使雙方勾結到了一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