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亞告訴你: 聰明的女孩子看重什麼

——人性千年永不變。莎翁的話現在也入耳動聽。

《威尼斯商人》是莎翁的四大喜劇之一,對於大部分吃瓜群眾來說,無論是仗義疏財的男一號安東尼奧,還是貪婪的大反派夏洛克,還是對當時猶太人在意大利社會卑下的生活處境作了富有同情心的揭示,都不如白富美鮑西婭小姐的愛情副線那麼吸睛。

作為這齣劇的副線,鮑小姐徵婚的一節雖然佔據的篇幅不大,但是不得不說這是對愛情本質詮釋的經典。

【鮑西婭的三個匣子】

莎士比亞告訴你: 聰明的女孩子看重什麼

鮑西婭居住在貝爾蒙特的一座美麗的城堡裡。她出身貴族,不僅命好,顏值還高,更學習起來還特別用功,從後來她冒充主審法官稔熟的引用各種法律條款可見一斑。她的父母已經去世,小女子初長成,待字閨中,地中海四方的風從每一處海岸上帶來了聲名藉藉的求婚者。

顯然鮑小姐的智慧有家族傳統的。老太爺生前道高德重,已看透了人性種種,早早為前來應徵的各路青年才俊預備了三個匣子,留下遺命: 這三隻匣子中間,有一隻裡面藏著鮑小姐的小像;誰要是選中了那一隻,誰就可以娶鮑小姐為妻。這三個匣子打了三個謎語:

第一隻匣子是金的,上面刻著這幾個字:“誰選擇了我,將要得到眾人所希求的東西。”

第二隻匣子是銀的,上面刻著這樣的約許:“誰選擇了我,將要得到他所應得的東西。”

第三隻匣子是用沉重的鉛打成的,上面刻著像鉛一樣冷酷的警告:“誰選擇了我,必須準備把他所有的一切作為犧牲。”

【金匣子】

第一位應徵者是遠道而來皮膚黝黑的摩洛哥王子,他打開了金匣子。匣子裡面倒是挺嚇人,放著一個死人的骷髏。那空空的眼眶裡藏著一張有字的紙卷。面對骷髏心沒慌,這位老哥手還挺穩,取出紙條來讀,第一句就是那句著名的“發閃光的不全是黃金”。

金盒子是“眾人所希求的”,嘲諷社會主流所推崇的其實都是虛假的。這個,如果你悟到了,就能想明白馬雲說他一生最後悔的事情是創辦阿里巴巴。他不是裝逼,他的人生已經不屬於自己了,每天的行程都有人安排好了。還好,他可以在練習陳氏太極拳中找到人生的寧靜。

金匣子和骷髏頭,也就是轉瞬之間。清代孔尚任在《桃花扇》裡借老藝人蘇崑生之口也有類似的表達: “俺曾見,金陵玉樹鶯聲曉,秦淮水榭花開早,誰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

迎合社會主流的愛情,得到的就像是一具骷髏頭。悲傷塞滿了摩洛哥王子的心胸,他自認已經是敗軍之將就匆匆離開了。

【銀匣子】

第二位應徵者阿拉貢親王顯然比他的前輩聰明一點點,真不多,也就是一點點啦。

他自信心滿滿到爆棚,自詡不凡,豈能隨波逐流? 他不恥與庸俗的群眾為伍,對眾人希求的金匣子不屑一顧。像他這麼尊容顯貴,德才兼備,智勇雙全,鮑小姐必定是為他天造地設的佳偶良緣。果斷選擇銀匣子! 打開匣子,整個人呆住了一聲也不響。在裡面居然是一個眯著眼睛的傻瓜的畫像。

這可真是莫大的諷刺! 銀盒子是自己“所值得擁有的”,這是比喻自以為是的品質。你以為自己值得的,是你的自然會是你的。只是你高估了自己,沒有什麼是理所應當屬於你的,選這個盒子的人更愛自己才對。

阿拉貢親王比起摩納哥王子來還是有風度的,拿著傻瓜的畫像幽默的自我解嘲一下: “頂一顆傻腦袋來此求婚,帶兩個蠢頭顱迴轉家門。” 然後留下一個優雅的背影離開了。

【鉛匣子】

莎士比亞告訴你: 聰明的女孩子看重什麼

大正派威尼斯商人安東尼奧的好基友巴薩尼奧終於從威尼斯乘船度海也來了。小巴問安東尼奧借了盤纏,安東尼奧恰好資金還沒回籠,就向猶太人夏洛克借了三千塊,以自己身上的一磅肉作抵押。這是全劇的主線,情節精彩紛呈,以後我會另起一文介紹。

鮑小姐與小巴曾有一面之緣,對他頗有好感,很是擔心小巴會選錯匣子,再三建議他多作思量。莎翁沒講小巴的人生經歷,這麼一個年輕人,思想成熟到用銳利的眼光居然透過浮誇的表象看透了世相的本質。

他面對三個匣子,作為本劇顏值擔當,居然說出這樣的話: 外觀往往和事物的本身完全不符,世人卻容易為表面的裝飾所欺騙。寒傖的鉛,你的形狀只能使人退走,一點沒有吸引人的力量,然而你的質樸卻比巧妙的言辭更能打動我的心。

沒有摩洛哥王子和阿拉貢親王的選擇強迫症,果斷選擇了鉛匣子。匣子裡果然是鮑小姐的小像。鮑小姐此刻提到嗓口的心也終於落了下來。

莎翁其實想說,鉛盒子是要求犧牲自己。這點出了真正的愛情的本質。喜歡和愛情的區別在於,喜歡是想要得到,愛情則是願意付出。做好了付出了準備才是愛的真實心理。

最終這是一出良人抱得美人歸的喜劇。

四百多年過去了,流浪兩千年的猶太人已經復國以色列六十九年了,威尼斯早已不再是地中海商業重鎮。聰明的你,在現在這個經濟高速發展的世代,會中意選擇哪個匣子呢?


本文插圖取自2004年出品電影版《威尼斯商人》,對於不習慣於閱讀劇本的讀者,觀看這部非常忠實原著的電影是很好的補充。

莎士比亞告訴你: 聰明的女孩子看重什麼

奧斯卡影帝阿爾·帕西諾對反派猶太人夏洛克的演繹非常出彩。為了迎合十六世紀英國上層社會的主流價值觀,莎士比亞把猶太人夏洛克的人設安排為唯利是圖,冷酷無情。富有人文同情心的莎翁,運用春秋筆法描寫許多細節,把猶太人處於卑微的底層處處遭受屈辱嘲弄的社會現實巧妙的表現出來。

阿爾·帕西諾通過兩幕大段的慷慨獨白,對這種宗教色彩的種族歧視進行了猛烈的抨擊。

觀影到這裡,感覺夏洛克身上已然是《教父》裡的唐·考利昂,《聞香識女人》裡的弗蘭克中尉附體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