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种的荸荠有近两万斤卖不出去,应该怎么处理?

农村多事哥

荸荠,又叫马蹄,在我们老家都叫它菩荠。它有很好的生津止咳化痰的功效,大人小孩都喜欢吃。



以前我们农村有很多人都种过这个东西,一般都是在春季跟水稻插秧时间一同栽种的,到入冬时节收获。以前自己种都是种在水沟里的,到了深秋水也干了,然后用锄头翻土挖菩荠。入冬挖菩荠,真的冷啊,还要用手从泥巴里面扣出来,真的是冻得鼻涕一把一把的。挖到后用水洗干净,去掉外面那层红黑色的皮后剩下里面乳白色的肉,吃起来脆甜脆甜的。


菩荠从土里挖出来后保存方法不对的话是很容易坏掉的。特别是在挖菩荠的时候,工具如果伤到了菩荠,坏的更快。最开始表皮里面开始发黄然后变黑发烂。

题主说到的有2万斤卖不出去,这个问题还真的不好处理。

我记得以前我堂叔专门种植过这个东西,他收获时并不是一次性全部挖完的,而是分批的挖出来。最后天气原因必须要全部挖出来的,挖出来后放在家里都是用沙子堆起来保存。

我们家那以前有个人种橘子,也是种了好多,可卖不出去,人家最后把橘子全部装在蛇皮袋里面,开个拖拉机整个村挨家挨户的送。先不收钱,吃完了再给钱。有些家庭碍于面子也会收下,除非真的不要的人家不会收,一般都是熟人了,也都愿意帮一个忙,而且人家给的价格也是比较低的。这个办法题主你可以考虑一下。不知道你那里什么价,今年过年时我们那菩荠零售10元3-4斤,你打好包,直接按照批发价或者更低点价格送过去,肯定可以消化不少。

菩荠我们一般都是直接生吃,它也是可以用来做菜的。如果那边有知道如何用着做菜的,可以直接供给他们做菜用。特别是当地有大学的。大学创新比较厉害,在配菜这块也是一绝。像菠萝炒豆腐、草莓炒土豆、甘蔗炒排骨,我们平常想都想不到的在大学偏偏就有。由于菩荠本来就有药用价值,跟大学食堂里面人打好招呼,并介绍几个菜的款式,也许是另一个销路。


另外,在市场上看到有真空包装的菩荠,如果有条件可以这么干,不过我觉得这个成本会比较高,而且真空包装后的销路也是问题。

我能想到的就这么些,如果实在不行,那就真的只会浪费掉了。非常抱歉。

如果有好的办法的,请大家留言。


洞庭清水塘

前几天在菜场还买了点

荸荠,没有去皮的5元/斤,说实话买荸荠的人不多,看商贩摊位上只摆了少量的,说不敢多进。我们村里和镇上都没有人种植荸荠,主要还是没有吃荸荠的习惯,个头跟其他水果比个头比较小,剥皮比较费事,个人觉得如果我在村里种植了两亩荸荠,估计也是难销售。

在农村小规模种点东西,还是要迎合当地的消费习惯,即使东西再好,但当地没那习惯,卖起来会很吃力,既然种了有2万斤卖不掉,那不妨从这几方面试下。



主动找大点的水果批发市场

2万斤不是个小数目,不想办法卖掉太可惜,一般的小店铺根本消化不了,自己得主动到县里或者市里的水果批发市场看看,带些样品拍些图片跟水果批发商谈谈。既然是主动找人家的,估计价格得比正常的低些,只要能卖掉价格低些也得接受,当然城里的一些水果超市可以跑跑,也可以卖些的。

找相关部门看能否帮忙联系义卖

农民种植的农产品出现销路困难了,有些地方的相关部门会愿意帮忙的,可以到镇上或者县里咨询下,看他们能否帮忙组织下义卖活动。通过单位认购、进社区、广场上义卖,2万斤荸荠应该问题不大,城里对荸荠接触的多些,只要卖的价格实惠,反响会比较不错。



在村里和周边乡镇低价甩卖

自己或者家人骑着三轮车在村里和周边乡镇甩卖,价格卖便宜点,比如10块钱3斤,多多少少也可以卖点,如果遇到熟人,适当的可以送点,人家不好意思也会出手帮忙买些。我们村里基本上每天都有好几个卖水果的商贩骑着三轮车一路叫卖,有时停下来有人买了,其他邻居也会跟着买些。



荸荠属于寒性食物,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吃,脾胃虚寒的人群尽量少吃,糖尿病患者不能吃,还有女性特殊时期时也最好不要吃荸荠。种植有风险,农民千万得谨慎,如果销路问题没考虑好时,个人认为还是不要轻易尝试。


微尘微视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