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根書記”的元曲情結

單 潔 徐樹忠 齊斐斐

“辣根书记”的元曲情结

在東光縣龍王裡鄉小侯村提起張春榮,鄉親們都會豎起大拇指。他帶領大家建立農業合作社,種植辣根,實現了村裡幾代人脫貧致富的美好夙願。他熱愛文化,專心蒐集整理馬致遠元曲幾百首,編纂成冊。近日,滄州市文化廣播電視新聞出版局命名張春榮為馬致遠元曲編注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說起自己的求學經歷, 53歲的張春榮眼神裡流露出遺憾、無奈,更有一種渴望。讀初中時便輟學在家幫助父親忙於生計,一路走過來,想有更大作為的他有了創業的念頭。20世紀90年代,他看準了肉類市場,做起了火腿腸生意。隨著事業的迅速發展,張春榮一家蓋起了村裡唯一的小二層樓。

再忙也要讀書和學習,張春榮在讀書的樂趣中看到了更廣闊的世界。2001年,張春榮決定另謀新路。《河北農民報》召開通訊員大會,張春榮和來自山東冠縣的一個通訊員攀談起來。山東通訊員說:“你做蒜味火腿,咱們合作合作?”雙方一拍即合,張春榮也隨即做起了大蒜生意。1300多畝地全部集體種植,擴大市場、疏通銷路,成立合作社,這讓村民拍手叫好。

張春榮跟“辣”有緣,各種“辣”成就了他的生活百味。他自己經營的食品加工廠是東光縣城裡唯一一家有出口資質的企業,辣根是工廠的主要加工食品之一,根莖磨成粉,是製作海鮮食品廣泛使用的調味品。“那會兒,我是買家,到全國各地買辣根,買回來加工後裝袋賣給客戶。”張春榮說。

“辣根书记”的元曲情结

客戶提前到基地考察辣根品質

張春榮的食品加工之路並非一帆風順,因為土質和雨水的原因,山東臨沂等地的供應商不再種植辣根。張春榮的食品加工廠斷了原料。“誰有都不如自己有,我們自己種。”

首先要解決的就是土地問題,村裡想搞種植的不只他一家。 “爭來爭去沒有意義,不如合作,共同開發項目。”張春榮拍板決定,大家一起抱團發展,優質土地和一般的土地均分。

第一年,因種植方法錯誤,許多辣根沒出芽,損失巨大。張春榮多方請教,帶著工人邊摸索邊幹。種植密度精益求精,除草劑品種逐個試驗,光線溫度嚴格控制,就這樣,辣根成了合作社種植的當家品種。

“你這辣根個大體肥,分量足,我們下訂單了,明天裝車,現金結賬。”有著幾十年購買經驗的客商,一眼就看出張春榮的辣根品質上乘。

3年時間,辣根種植基地從50畝擴展到3500畝,種植合作社遍及山東、山西等地。去年,收穫的5000多噸辣根,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陸續裝車運往國外,總產值達1350萬元,淨收益420萬元。不僅如此,每到收穫季節,附近村民都到村裡打工,帶動了當地的就業。

十幾年來,張春榮一邊主持村裡的工作,一邊整理馬致遠作品、研究元曲文化。幼時的張春榮,也只是能背出那首有名的小令《天淨沙·秋思》,卻不知“斷腸人”有著怎樣的人生經歷。一次去馬祠堂村辦事的機會,讓他終於和這位元曲大家結緣。

“辣根书记”的元曲情结

工人在認真分揀

馬祠堂附近曾生長著600多棵松樹,松木做了大運河上的第一座木橋;村民蓋房子動地基,聽說是馬致遠祠堂遺址,大家都去看熱鬧,這些故事,讓他產生了無盡遐想。

他開始“留心”馬致遠,到村裡找馬家的家譜,蒐集馬致遠畫像、碑記及曲子。“很多作品只能在各地書店、舊書市場去碰,去淘,有確鑿記載的,字斟句酌,確定書寫背景,做好文字註解,才算是一個作品收錄完成。”聽說石家莊西部山區一戶農家收藏著一套《稽古通志》,他開車找到了這戶人家,“一萬多塊錢啊,當時真是捨不得,可回來後,考慮了一晚上,還是狠狠心買了下來。”張春榮笑道。

2012年,《元曲大家——馬致遠全集》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發行,此書成為目前我國最為完整的馬致遠作品合集,其中收錄了馬致遠的117首小令、26首套曲、12個劇本。前言、曲中、後記體現東光歷史文化、風土人情的註解都是張春榮撰寫的。

作為全村發展的領路人、主心骨,每天都能看到“辣根書記”在村裡奔波忙碌的身影。“元曲是自己一輩子的鐘愛,即使村務繁忙,我還得在工作之餘到處走走,做好元曲和馬致遠文化的傳承,不能讓這些文化在馬致遠家鄉人手裡丟了……”張春榮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