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角度分析七國之亂根源 從諸呂之亂文帝非法即位說起

新角度分析七國之亂根源 從諸呂之亂文帝非法即位說起

七國之亂

西漢吳楚等七國之亂,很多人都熟悉,都知道是因為消藩而引起的。從西漢到現在,我們都是用大一統的角度,從西漢中央政權的角度去看待七國之亂。因此很容易得到七國之亂是反叛的結論!

但歷史上的七國之亂,僅僅是因為漢景帝消藩這個原因嗎?未必盡然。消藩是從西漢中央政府大一統的角度去看待而得出的結論。但如果從吳楚諸侯國的角度去看待七國之亂,有能得出什麼結論呢?


諸呂之亂的諸侯之約

要說七國之亂,基本上是漢景帝說起。無非是說漢景帝殺了吳王劉濞的兒子劉賢等說起。但實際上,很多人忽視了呂后死後平定諸呂之亂時的諸侯作為。在西漢各分封諸侯來看,漢文帝這個皇帝的位置,和漢高祖劉邦和漢惠帝都不同:漢文帝這個皇帝

是在他們的協助和承認下而才得以合法性的,即類似春秋早期的東周尊王。因此,要說起七國之亂,就不能不說諸呂之亂。

關於諸呂之亂的平定,我們的印象都是有計謀的陳平和老功臣周勃。但實際上,這兩個人只是最後落井下石的人,並不是諸呂之亂平定的關鍵。

根據《史記齊悼惠王世家》的記載,平定諸呂之亂的關鍵是齊哀王劉襄起兵爭帝位灌嬰的連和盟約

“硃虛侯章以呂祿女為婦,知其謀[呂氏作亂陰謀],乃使人陰出告其兄齊王,欲令發兵西,硃虛侯、東牟侯為內應,以誅諸呂,因立齊王為帝。”

新角度分析七國之亂根源 從諸呂之亂文帝非法即位說起

七國之亂中各人輩分圖 來自維基百科

呂后臨制時,漢朝的皇帝先是漢惠帝皇后抱養的漢惠帝兒子,後是同是漢惠帝兒子原常山王劉義。呂后死後,劉義就是西漢皇帝,年紀應該7、8歲左右,估計是漢惠帝死前不久所生的。呂后臨終遺言提到“我即崩,帝年少,大臣恐為變”就說明劉義的年紀很小。

齊哀王劉襄發兵時明確表達了自己要稱帝的心意:

“今高後崩,皇帝春秋富,未能治天下,固恃大臣諸。今諸呂又擅自尊官,聚兵嚴威,劫列侯忠臣,矯制以令天下,宗廟所以危。今寡人率兵入誅不當為王者。

呂產派遣去攻打齊哀王劉襄的灌嬰在滎陽按兵不動,並和齊哀王劉襄等劉姓諸侯王進行連和聯盟。

在灌嬰和齊哀王劉襄等諸侯盟約尚未完成時,陳平和周勃趁呂產、呂祿猶豫不定之際發動兵變。沒有齊哀王起兵,陳平和周勃毫無機會可言。可以說,是陳平、周勃等西漢大臣摘了劉姓諸侯王的桃子。

在諸呂之亂中,齊哀王劉襄的功勞最大。沒有他的起兵,西漢的皇帝就是呂氏把持下的劉義。劉襄沒有能夠當上皇帝的原因在於:

1、劉襄以計欺騙並扣壓呂后所封琅玡王劉澤,因此得罪劉澤,用計得以到長安的劉澤以劉氏輩分最高的人否定了劉襄;

2、劉襄並不在長安城中,在長安城中真正支持劉襄的,只有他的兩個弟弟:硃虛侯劉章、東牟侯劉興,勢力太弱小;

3、誅殺呂氏的大臣以劉義等不是漢惠帝親兒子為藉口,又見於呂后這個強悍的外戚勢力,為了保障自己的利益,因此立母家勢力最弱小的代王劉恆


新角度分析七國之亂根源 從諸呂之亂文帝非法即位說起

七國之亂位置圖

因此,從諸呂之亂的平定過程中,可以看出:漢文帝的帝位,並非來自繼承,而是大臣所立、諸侯所承認(即所謂的尊王)。真正具有繼承權的劉義等已經被作為呂氏一黨被誅殺了。

漢文帝得位的性質,和東周的周平王得位性質是一樣的:他們都不是前任皇帝的合法繼承人,而是以兵變奪位而來,最後被各諸侯所承認的。當然漢文帝是被動,而周平王是主動行為。

漢文帝帝位是西漢各諸侯共同承認的,並不是漢惠帝或呂后,甚至當時所謂的“少帝”劉義所傳位的。這就是漢文帝皇帝之位的瑕疵。

只有西漢大臣所立,沒有得到劉姓各諸侯的承認,也是無法成為西漢皇帝的。劉襄沒有堅持自己即位的決心,否則完全可以以沒有劉姓諸王的參與為由,聯合各劉姓諸王否決西漢大臣所立的皇帝,甚至沒有加入約束皇帝和保障諸侯的條款和約定


新角度分析七國之亂根源 從諸呂之亂文帝非法即位說起

配圖

道理非常的簡單,西漢大臣為了保障自己不被日後清算和利益長存,因此擁立母家勢力薄弱的代王劉恆。劉襄等各劉姓諸侯王卻無一人拿出保障自己利益的措施,也屬過於無能和沒有遠見。這就為齊國的衰落和七國之亂埋下禍患。

吳王劉濞起兵的七國之亂,其實就是對當年齊哀王劉襄在諸呂之亂時沒有保障諸侯

條款的一個修正努力

今諸王苟能存亡繼絕,振弱伐暴,以安劉氏,社稷之所原也。

從漢高祖劉邦分封劉姓開始,西漢的天下就有兩個層次:天子之劉和諸侯之劉。七國之亂的失敗,標誌了諸侯之劉的失敗。諸呂之亂,安了劉氏的皇帝之位;七國之亂,目的在於安劉氏的諸侯之位。

為您提供有價值的觀點,更多元化的看待歷史,請關注歷史哨聲!謝謝的您的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