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弱國尚能圖強爭霸,為何周王室卻一蹶不振?

guai66

春秋戰國時期,也不是所有弱國都能圖強爭霸的,先後成為霸主的幾個國家,鄭國雖然後來淪為二流國家,但一開始是周天子的卿士,掌握專征之權,鄭莊公是很有力量的;宋襄公雖然作戰失敗,但宋國在春秋伊始也是大國;其他的齊國(齊桓公)、晉國(晉文公)、楚國(楚莊王)、秦國(秦穆公)更是四大強國,並不是什麼阿貓阿狗都能當上霸主的。

那麼為什麼周天子不能恢復基業呢?因為歷史包袱太重了,導致周王朝的力量嚴重削弱,完全沒有力量的話,縱有大義名分在手,也是難以重振雄風的了。

周王朝的實力構成由關中區和河洛區組成,犬戎消滅西周後,西周在關中的統治力量遭到毀滅性打擊,後來周平王又與佔據關中一部的周攜王爭位,並藉助晉國之手幹掉了周攜王,這樣關中的周族殘餘勢力也不再接受周平王,周平王只好把關中封給秦國,讓彪悍的秦人去跟犬戎作戰,防衛王朝的西部。

至於河洛區,雖然也說得上領土廣大,勢力強勁,則受累於周朝的封建制度。周朝給自己的中央官員也封了不少領地,導致天子直接控制的領地不多,要打仗的話動員力量也很不方便。東遷雒邑後,這一套官員班子也帶到了東邊,繼續給他們大量封地,周天子控制的自然也就很少,力量自然也弱得不行了。

周天子本來還有一個大打手虢公,跟鄭國齊名的,都是周王室的卿士,戰鬥力相當可以,但是被晉獻公耍詭計滅掉了。此後周室就無依無靠,只能任人宰割了,雖然說還有天子的法統在,但基本上淪落成為橡皮圖章了。


文史宴

首先說一下,舞臺從來都是屬於強者的,弱國不可能參與爭霸,除非國家變強,否則貿然參與,那是找死。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很多,但是霸主就那幾個。首先,春秋三小霸:鄭莊公、齊僖公、楚武王,齊楚兩國的底子本來就好,再加上明主,妥妥的強國,而鄭國地處中原,更是周王朝的卿士,享有很大權力,遇上鄭莊公這個老謀深算的國君,國勢達到巔峰,又怎麼會弱?只是後來鄭國衰敗了而已。

接下來,兩種版本的春秋五霸,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是公認的,他們的國家不用說,沒有明君也不一定是弱國。還有秦穆公和宋襄公,秦國在秦穆公手裡算是四大強國,雖然後來衰落了,可直到楚國國破之時都還幫著楚國復國,說明那時秦國實力也不會太弱,只是戰國初期四代亂政,又碰上魏國崛起,被打慘了,經商鞅變法才由弱變強,最後一統六國。

宋國作為商朝後裔,地位很高,是公爵之國,軍力也不弱,要不是宋襄公死守舊禮,未嘗不能跟楚國一較高下。最後的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至少也是強盛一時,前者攻破楚國,後者多次進軍中原,聲威響徹一時,只不過衰敗得也快。

至於戰國七雄,即便最弱的韓國,也是有滅鄭戰績的,可見都不是弱國。

最後來看周朝,周朝的基礎是分封制、宗法制以及禮樂制度等,周朝將王朝四周的土地分給諸侯,而自己坐鎮關中以及河洛這兩片中心土地,周幽王時期犬戎攻破鎬京,西周滅亡,周朝在關中的力量遭受到巨大打擊,而且很快周朝陷入二王並立的內亂之中。

周攜王佔據關中,擁有周朝在關中的殘餘力量,周平王在關中待不下去了,只好在秦、鄭等的護送下東遷洛邑,為了獎賞秦國,周平王將西周故地封給秦國,秦始為諸侯。後來周平王在晉國幹掉了周攜王,名義上成了天下共主,但是周攜王的支持者顯然不會鳥他,晉國這些大國也開始不聽號令了,而周平王實力不足,也只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只要他們別太過分就好。

進入春秋以後,周王室只佔有河洛一片土地,而且固守分封制,不斷將土地分給宗室、官員,所以周王的屬地越來越小,在農耕社會,沒有土地就沒有錢,沒有錢怎麼養軍隊?正是因為看出王室的衰落,諸侯們才敢越來越放肆。

到了周平王的孫子周桓王這代,周桓王想要重振王室雄風,拿最囂張的鄭國開刀,結果大敗,自己反倒中了鄭軍一箭,而鄭莊公只是道歉了事。此事過後,周天子再無所謂威權可言,像衛惠公,因為怨恨周王,正碰上週王劃了幾塊衛國的地,他直接帶兵趕跑了周惠王,再立過一個。

一沒軍隊二沒土地,周朝早已不是強國,也喪失了由弱變強的資本,焉能重振聲威?


平沙趣說歷史

東周王室自從周平王往東遷都後,使本來已經衰微的周王室更加不振。王室衰落使諸侯各國創造有利的條件:“爭霸”!

周王室的衰落是他自身負主要責任:第一、前有平王由於揹負弒君弒父(周幽王)大罪(周朝重視禮法制度)、後有鄭莊公射中了周桓王之事,這種以下犯上、大逆不道的大事,鄭莊公僅道歉了事。這種行徑,使得周王室威望一代不如一代,任由諸侯可以任意欺凌周王室。第二、平王東遷以後領地控制範圍大大減少,從西周的千里之地到春秋時期的不到六百里,到了戰國末期,僅剩七個縣的領地。第三、經濟衰弱,周王室自身難保,更加無力養兵,在春秋戰國那樣的亂世中沒有軍隊,其說話誰聽啊!


歷史講經

周朝的衰落自西周穆王時期就已經開始,客觀原因是應對西部戎狄的不斷侵擾、自然災害的接連出現、貴族階層的逐日腐化,造成國內矛盾尖銳激化而未得到控制,至幽王罷後、廢太子、戲諸侯時矛盾終於爆發,最後導致犬戎入京,西周滅亡。平王東遷至洛邑,東周開始。

東周建立已喪失諸多優勢。第一,分封制弊端顯現。諸侯國各自擴展領土,改革經濟,逐日強大,獨霸一方,不把王室放在眼裡。 第二,王室封地減少。平王東遷之後,王室直屬封地驟減,在古代,評判實力的標準就是土地和人口,經濟基礎決定一切,王室的財源枯竭導致周王室實力大減,威望日下。 第三,周王室威望日下。部分諸侯對平王繼位和東遷不滿,認為幽王錯不至死,平王得位不正。天子未能尊重宗制禮法,諸侯何必遵守,於是禮崩樂壞、王室權威受到質疑,天子號召力漸失,諸侯更是各自為政。

因此,幹弱而枝強,王室一再衰微,諸侯國開始了兼併征戰之路。


諸侯國能夠圖強爭霸,在於變法,改革舊制度,而這就與周禮不符合。

周王室是不可能自己打破自己定的規矩的,受到種種約束,不可能像其它諸侯國一樣,去消滅弱小諸侯國來增強自己的勢力。

因此,周王室受到自己禮制的束縛,難以圖強。


Blue clear sky

因為周王室東遷洛邑時是諸侯國護送遷的,洛邑是平原,無險可守。重點是周王室遷都只遷貴族,平民不遷,周就缺乏民力,沒人就沒足夠的勞力工作同徵兵的來源。拳頭不大威壓不了其它諸侯,就一個共主的名頭。

後來鄭國君射周天子、楚國君問鼎後,名頭更是一落千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