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線城市,距離房價破萬已經不遠了?

文 | 不二財叔

其實,老家的三四線城市是個籠統概念,如果這麼籠統,就沒辦法說了。這麼說吧:

老家5、6000塊錢的房價,在地級市這個範疇內都不算高,這其中建安成本大約就在2000塊左右。

剩下3、4000塊,地、稅、資金成本等都在裡面,開發商利潤沒多少,他們在這類城市的利潤主要來自於走量。

所以,如果是這個價位,只要城市不選的極糟,是沒問題的,五年後你根本再也見不到這種價錢的房子。

因為一切成本都會漲,只有貨幣的實際購買力會下降。

三、四線城市怎麼選?

我先定義一下,無論三線還是四線,都應是地級市及以上級別城市——其實,半數省會是三線,只不過被冠名二線而已。

中國的城市化進程只做到大半,遠未到尾聲。而超大城市如京滬,越來越採取拒絕低收入人群進入,而房價、房租等生活成本已經連中等收入的人群都在拒之門外了。

一二線城市同樣在走向這個進程。也就是說,下一階段的城市化,人口主要流入方向,將是所謂三四線城市。這是趨勢。

因此,可以斷言,大部分三四線城市的房價,維持在萬元以下的時間不多了。

中國的城市不是多了,而是少了;規模不是太大,而是不夠。所以,對於絕大多數所謂三四線城市言,今後的趨勢是人口仍然繼續流入,而非流出。

繼農村空心化後,下一階段會是鄉鎮然後縣城空心化,因為人都往三四線城市去了。

當然,如果你家鄉鎮或縣城離省會只有3、50公里,那是另一回事,恭喜你,你在都市圈內。

三四線城市,距離房價破萬已經不遠了?

下邊是大家最關心的房價走勢。

大環境大制度乃至大週期下,除個別過於冒進區域,個別發展過於沒戲大部分區域外,能上規模的像點樣的城市,房價還是長期看漲的,區別只是漲多漲少。

1,貨幣貶值。

這種上漲的長期性可分大階段看,先主要是實際價格上漲,這近二十年一直主要在走這個週期。實質價格漲不動了,單純名義價格還會漲。

這指的是人民幣購買力的下降,而不是物品價格的下降。

事實上,在消費品生產能力無限且生產成本被全球化生產配置一直下拉的這個時代,消費品越來越無法衡量貨幣價值全貌。

2,投資渠道狹窄。

中國可交易資產實在有限,舉凡土地、礦產、森林、乃至荒山禿嶺……都是國有,都無法真正進入資產交易市場。這是資產的最大宗,可以說是根基。

海量的貨幣卻匹配了世界上最狹隘的資產可交易品種,貨幣只能衝向極少數可交易品種。

中國人對房子又有天然偏好,加之以戶口、學業等生活必須價值與房子的捆綁,造成房子成了個體資產的最主要交易類別。

我不知道你們能不能看明白這個邏輯,希望你們能。

3,麵粉貴過麵包。

另外,從國家層面來講,土地出讓金昂貴,城市化的不斷進行,人口的不斷湧入,這些個問題大家都知道,不再過多敘述。

國家也面臨到房價不斷上漲會給人民生活帶來諸多的不便,所以無論是去庫存政策還是租售同權政策,都是為將來推出長效機制提供一個緩衝期而已。

但是政策是維持房價穩定,用通貨膨脹的方法來稀釋房價漲幅。

舉個例子:現在房價是1萬元每平米,薪資為5000元每月,有壓力。5年後,房價還是1萬元每平米,薪資漲到8000元,當前的壓力是不是減小了?

用溫和的通貨膨脹不僅能促進經濟發展,同樣還能化解房地產過大的風險。

搞明白了房價上漲的原因,那麼對應迴歸到老家的三四線城市的話,策略就簡單多了。

但是,過去十幾年的歷史表明,三四五線城市的房子保值增值性較差,2011年至2016年很多城市呈調整態勢,橫五年,漲一年。

等你意識到房價上漲、聽到周邊親友都在熱議房價,不由自主的忘記了之前下跌五年之痛,興奮的衝了進去。不知,未來一段歲月中,又將傷心懊悔好幾年。

所以,老家置業,自住可以,投資放棄。

自住者對房價小幅波動不敏感,只要不在下跌之前半年左右購房,皆能獲心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