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怀孕得癌却生下孩子的妈妈还是走了:孩子,死亡这道门究竟怎么穿越

靠谱童书每周推荐 孩子免费听故事神器

点击标题下 爱读童书妈妈小莉 关注

600多个经典故事任意听

那个怀孕得癌却生下孩子的妈妈还是走了:孩子,死亡这道门究竟怎么穿越

工作室的客服妹子突然跟我请假,说要回家祭祖。

我一愣,才想起来,啊,怎么这么快,清明节就到了。

我家是一个特别没有仪式感的家庭,我从小到大也没有参加过祭祖,所以对清明节总是后知后觉。

1

一直也很幸运,从我记事到如今,没有经历过亲人的离世。

但我自己,却曾经和死神擦肩而过。

那年,我和拍爸还在谈恋爱。他开车,我坐在副驾驶,一条宽敞的马路,车也不多,却毫无预兆地,从对向马路冲过来一辆私家车!

拍爸当时急踩刹车,却已经来不及,我们嘭地一声,直接迎面相撞。这一幕在我脑海里一直很难抹去,现在回忆起来,都会心跳加速,血流加快。

那时我恐惧到了极点,却又来不及做任何反应,一声巨响以后,我的脑袋像被人狠狠敲了一闷棍,撞出了安全气囊。

所幸,我们的车结实,速度也不快,我只是脑震荡,拍爸的手受了伤。后来才知道,对方是大白天酒驾,在那个酒驾还查得不严的年代,我们三个人都命大。

从那以后,我都不敢独自开车。

那个怀孕得癌却生下孩子的妈妈还是走了:孩子,死亡这道门究竟怎么穿越

自从有了小拍,我更怂了,只要我们开车去远一点的地方,我坐在车上都是瞪大眼睛盯着前面的马路,丝毫不敢懈怠。

我总有一个沉甸甸的包袱埋在心底,感觉自己的生命不只属于自己,还属于我手里牵着的那个小小的人儿。

做了三宝妈以后,我的心更沉了。三棵小树,都在依附我遮风挡雨,可我却弱不禁风,一个偏头疼就能把我击倒。

有时疼得暗无天日,心里就在喊,我是不是要死了,赶紧给我一刀让我死得痛快吧。残存的理智常常会全力遏制住我的疯狂——我怎么能死,老娘还有三个娃要养!

咬牙切齿地挺过去,挺出比钢铁侠还要坚硬的意志。

现在写出来好像有点莫名的喜感,但我确实不敢想象,三个娃没有我的生活。

因为胆小而坚硬,这世上没有比妈妈更分裂的角色了。

2

可是当我最近得知,前年我写过的《人间世》纪录片里的张丽君,最终还是离开了这个世界,我半晌说不出一个字来。

有的妈妈,连胆小的资格都没有啊,死神选中了她,她无处可逃。

那个怀孕得癌却生下孩子的妈妈还是走了:孩子,死亡这道门究竟怎么穿越

她当初唯一可以选择的,就是不做妈妈。

那时她怀孕5个月,正是充满期待和喜悦的时候,却被诊断出了胰腺癌晚期。

可她的第一反应是问:“我的肿瘤会感染到孩子吗?”

医生说,不会。

她说:“那我要把孩子生下来,谁让我引产,我就从楼上跳下去。”

那个怀孕得癌却生下孩子的妈妈还是走了:孩子,死亡这道门究竟怎么穿越

坚定,决绝,不带一丝怯弱。

她心中始终有一个信念,“把宝宝带到这个世界来,是对他满满的爱,我要看着他慢慢长大,我相信我的决定是正确的。”

可她最终还是离开了她的孩子小笼包,在小笼包还不会叫妈妈的时候。

写到这里,就觉得心扎得疼。现实那么残酷,奇迹没有发生,她再也没办法看着孩子慢慢长大了。

孩子还会记得她吗?

这是张丽君生前最担心的问题,于是她强打起精神,穿上喜庆的红大衣,早早给小笼包录好了生日视频。

1岁到18岁,用这样的方式陪伴孩子到成年。

那个怀孕得癌却生下孩子的妈妈还是走了:孩子,死亡这道门究竟怎么穿越

“嘿,小笼包,今天是2016年12月3日对不对,我们的小笼包一周岁了!妈妈现在这里祝你生日快乐,叫妈妈,妈妈就有礼物送给你哦,每年的生日,妈妈都会陪你一起过......”

想象小笼包会说话以后,他问的第一个问题会不会就是,妈妈去哪里了?

小笼包的爸爸,会怎么回答呢?

现在再回看两年前的纪录片,我还是哭得稀里哗啦,心被一块石头堵着一样难受。

3

美国医学博士大卫·伊格曼在《生命的清单》里曾说,人这辈子其实有三次死亡。

第一次是身体的死亡,从生物的角度来说,你死了。


第二次是在葬礼上,认识你的人都来祭奠,从社会地位来说,你死了。


第三次是再没有活着的人,记得你的时候,你才是真的死了。

小笼包和小笼包的爸爸,应该会永远记得张丽君吧,那个26岁在镜头前,笑着说自己会永远26岁的女人。

那张丽君也许会像电影《寻梦环游记》里的亡灵一样,死了以后依然可以过得很好,每年还会像从外地旅游回来一样,和小笼包重新团聚在一起。

那个怀孕得癌却生下孩子的妈妈还是走了:孩子,死亡这道门究竟怎么穿越

每每想起这部电影,就会觉得死亡也没有那么可怕了,小笼包会长大,会有自己的生活,但他只要永远记得妈妈,妈妈就不会离开他。

似乎也没有什么不敢想象的了,如果我死了,我的三个孩子也会如此吧。

生是偶然,死是必然,我们永远逃避不了告别世界的那一天。

想到大家都在谈对孩子的死亡教育,其实如果我们自己都无法坦然地谈到“死”,那真正缺乏死亡教育的人,不是孩子,其实是我们。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