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择端为何抑郁而终?全因为“清明上河图”没人懂

清明上河图是旷世巨作,在画中每一个人物都活灵活现的,表面上看这幅画是一个盛世,但是从细节来看,清明上河图其实反映的是北宋末期衰败的景象。

张择端为何抑郁而终?全因为“清明上河图”没人懂

街上随意丢弃的酒桶,可以说是反映了当时社会酒患泛滥,甚至连本应该时刻提高警惕的士兵都出现在酒馆门前,这也没有引起北宋朝政的注意,也为之后的衰败做下了铺垫。同样还有没有任何防备的城门,甚至能够看到城门外的胡人自由出入,北宋的警惕心可以说为零。

不仅仅没有士兵过问来往的胡人所谓何事,更可怕的是保障安全的城墙竟然没有官兵把守。

同时也能够在画中看到,本来是用于传递火情的望火楼也没有人了,明明是保障安全的军事,用于危机时刻传递险情的军事,也已经变成了休闲娱乐的场所。

张择端为何抑郁而终?全因为“清明上河图”没人懂

出生在北宋末期的张择端,正值战乱频发,朝政危机重重的时刻,但是让张择端感到遗憾的是,朝廷对于社会风气,士兵的懈怠等各种问题并没有重视,这些社会问题迟早会威胁国家的安危。

为了尽自己的绵薄之力,想要让朝政更加清醒一点,张择端通过自己的画笔,描绘了一副北宋时期繁华的景象,但是这表面繁荣的景象是暗藏玄机的,细细分析,便能够看到盛世之后,盛极而衰的局面。可以说张择端是想要通过自己的画笔,婉转的表达出自己对于社会风气的不满。

张择端为何抑郁而终?全因为“清明上河图”没人懂

但是当张择端将自己费尽心思所画的清明上河图呈现给皇帝时,此时的皇帝却丝毫不能领会张择端的心思,看也不看就将张择端的画给退回来了。

毕竟宋高宗是一个对侵犯持妥协求和态度的人,即使自己能够看到这些危机,但是也并没有心思理会,而且后世对宋高宗的评价也是为历史的罪人,不理会朝政,甚至在种种战役中躲避,比如靖康之役。

张择端为何抑郁而终?全因为“清明上河图”没人懂

张择端看到自己的画被退回来了,心中难掩愤懑,一气之下,将自己辛辛苦苦所作的清明上海图给烧了,幸运的是,这幅旷世巨作被他的家人给抢了一半出来。

即使心有国家,可皇帝并不在意,这个忧国忧民的张择端带来了沉痛的打击,不久之后,这位画家便带着遗憾忧郁而死。可以说张择端为我们留下了一副瑰宝,自己却因这幅画而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