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管新規迅速發酵社區支行處境尷尬

輿情觀察

資管新規迅速發酵

近段時間,國內金融市場不甚平靜,因為監管層針對多個領域、多類業務密集發文,或打“補丁”,或立新規,引起了業內外廣泛關注。

  這不,從《商業銀行大額風險暴露管理辦法》到《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產品開發指引》;從《保險公司關聯交易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到《關於組織開展人身保險產品專項核查清理工作的通知》;從《關於規範銀行業金融機構跨省票據業務的通知》到《互聯網黃金業務暫行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此外,還有經銀保監會2018年第一次主席會議通過、將於7月1日起施行的《保險公司信息披露管理辦法》》,個個擔得起“重磅”兩字。顯然,監管層“收緊”的目的,就是將整個金融業“把持”於康莊“正道”,嚴防走偏。

  對此,媒體肯定不會作壁上觀。根據上海金融報社輿情組的監測,剛剛過去的一週(5月7日至11日),諸如《銀保監會明確大額風險暴露監管規則,防範授信“壘大戶”等現象》、《大額風險暴露管理辦法7月實施,部分中小銀行承壓》、《銀保監會:半年後停止開展跨省紙質票據交易》、《央行出手,整頓互聯網黃金市場:註冊資本低於3000萬不可代銷》、《網購黃金被一刀切,逾百家平臺面臨整改》等報道,皆關注到了監管層近期的“頻頻動作”。

  值得一提的是,儘管多項新政足夠吸引人的眼球,但上週媒體仍將不少注意力放在先前落地的資管新規(《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蓋因新規面世時間雖短,但對金融機構帶來的影響卻迅速發酵。瞧,不論是《資管新規打破剛性兌付,已有銀行停售保本理財產品》、《資管新規終結監管套利,銀行同業業務明顯收縮》、《資管新規配套細則待出,中小銀行升級投研能力謀變》,還是《資管新規落地影響初顯現,部分券商下架銀行理財產品》、《資管新規將加劇私募兩極分化》等,相關報道皆為業內外乃至監管層後續觀察政策效力打開了“窗口”。

資管新規迅速發酵社區支行處境尷尬


  一週熱議

  民間借貸遇“緊箍咒”

  除了上述新文件,近期還有一項非常重要的新政,甫一發布就引起各界熱議,它就是銀保監會攜手公安部、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中國人民銀行聯合印發的《關於規範民間借貸行為維護經濟金融秩序有關事項的通知》。《通知》明確規定,未經有權機關依法批准,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設立從事或者主要從事發放貸款業務的機構,或以發放貸款為日常業務活動。

  @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教授李偉:從通知的發文機關及內容來看,是將民間借貸納入國家常態化金融監管,提升了監管層次,相當於實現從民間到社會到國家的跨越。

  @蘇寧金融研究院互聯網金融中心主任薛洪言:《通知》意在明確民間借貸的邊界,防止部分機構以民間借貸的名義做放貸機構的業務,變相突破放貸業務的牌照管理,將不受牌照管理的民間借貸儘可能侷限在小範圍內,這與本輪金融強監管下,強調金融業務持牌經營的大原則相一致。

  @中國人民銀行山西長治中心支行的周慧虹:規範民間借貸應與強化金融機構內部管理相結合,各銀行業金融機構應根據《通知》開展全員排查,及早發現並妥善處理內部人員操縱或為高利貸不法行為提供幫助的情況。

  @北京大成律師事務所合夥人肖颯:一些民間借貸中介機構將不良資產處置外包給“催收公司”,後者無所不用其極,野蠻催收,形成團伙組織,稱霸一方,壟斷某一行業,甚至尋找“保護傘”。這種情況下,《通知》的“板子”可謂打在暴力催收上。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教授李長安:規範和整頓民間借貸,一方面要打擊非法活動,另一方面要滿足社會經濟發展對融資的客觀需求。如此,才能更好地發揮民間借貸彌補現行金融體系不足、增加企業和個人融資渠道的優勢和積極作用。

資管新規迅速發酵社區支行處境尷尬


  “小金”視點

  社區支行處境尷尬

  梳理上海金融報社輿情組上週的監測結果,可以發現,不僅監管層動作不斷,各商業銀行也沒歇著,有的在國內試點“存房”業務,有的在國外啟動人民幣清算結算業務,有的增資旗下村鎮銀行,有的攜手險企在雄安新區建設中開展深度合作,可謂各有精彩之處。

  不過,在熱鬧聲中,有個幾乎埋沒此間的消息不應忽略,那就是走過近五年發展歷程的社區支行,正處於“加法”變“減法”的階段。據媒體統計,根據各地銀監局發佈的行政許可,截至2018年5月8日,年內有125家社區支行終止營業,珠海一地甚至單日有8家支行關停。一度被業界寄予厚望的社區支行竟落得這步田地,未免令人“尷尬”。

  眾所周知,社區支行是為方便社區居民而設立的,曾獲監管層明文鼓勵(2013年12月銀監會印發通知,支持符合條件的中小商業銀行設立定位於服務社區居民和小微企業的簡易型網點,即社區支行),此舉既彌補部分中小銀行物理網點不足,也擴大了金融服務覆蓋面,怎麼看都不應走“下坡路”。問題究竟出在哪?有人說,其“禍首”是手機銀行、網上銀行發展太快,極大地替代了線下業務,而社區支行主要面向個人客戶,業務量當然銳減。

  應該說,這種觀點有一定道理,但並非沒有解決之道,倘銀行做好規劃,把社區支行納入全行渠道戰略統一考量,將之與物理網點、線上渠道形成有效聯動,相信還是能發揮其應有作用。

  這不,某股份制商業銀行天津分行前不久對原有5家社區支行全新升級,集中開業15家社區支行,其底氣就來自於“無現金辦公、智能機具配備”特色,以貼近居民生活的“管家式銀行”理念持續吸引客流。

  由此看來,目前社區支行真正面臨的頭號問題,還是如何通過特色服務來吸引客戶。之所以這麼講,蓋因在社區支行普遍不景氣的當下,仍不乏藉此絕招令“生意紅火”的“出挑者”。比如,近日多家股份制商業銀行下屬社區支行紛紛出招,有的邀約客戶開展“親子畫扇”活動,有的走進小學為孩子講授錢幣故事,有的為中老年居民舉辦健康知識講座,還有的在網點開設“手工口紅製作特色沙龍”,這些舉措既豐富了周邊居民生活,也拉近了社區支行與居民的距離,有利於進一步開展日常業務。所以,融入社區場景,融入居民生活,不冒進、施良策、接地氣的社區支行,終能贏得客戶信任。

  說到底,不想社區支行“加法”變“減法”,關鍵在於銀行“怎麼想”。

圖片均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