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心理學解讀:未竟之事

你是否發現自己總是陷入對某樣東西或者某類人的狂熱追求中?


你是否常常忍不住囤很多本不需要的東西?

你是否會對現任發洩一些本不該對他發洩的情緒?

你是否對過去的人或者某個物品念念不忘?

……

如果是,那麼很有可能你心中有一些“未竟之事”,未曾得到過的,或許是不了了之,或許是戛然而止,或許是求而不得,但都是讓你帶著不甘、懊悔和遺憾的事——“我本可以…”,“如果…就好了”。

“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玫瑰便成了牆上的蚊子血,而白玫瑰則成了窗前的明月光”。

為什麼往往是那些沒有完成的事情,更讓人念念不忘呢?

“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心理學解讀:未竟之事

我們每個人都有對完整的執念

  • 追求圓滿是一種本能

研究發現,當人們看到有小缺口的圖形時,會條件反射地想去補全它,使之成為一個完整的圖形。這是人們在很小的年齡就會表現出來的一種本能。

不論是在視覺上還是心理上,人都會追求和構造一個完整且閉合的圖形。人們近乎偏執地渴望生命中每件事都有始有終。沒有結果的事伴隨著未被滿足的願望或需求,被人們帶入日後的人生中。

我們會一直有慾望終結曾經開啟過的願望、疑問、甚至人生命題,這是一種本能。

  • 未完成,讓記憶更深刻

《愛的博弈》一書中寫道,我們對未完成事項的記憶力,要比對已完成和終止的事件的記憶力強約兩倍。

比如我就一直記得小學時在校門口的文具店,看見一張特別喜歡的賀卡,等媽媽來了想買的時候卻已經沒有了。也許如果我還擁有這張卡片,會覺得完全不符合現在的審美,但就因為沒有得到,我永遠記住了它。

“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心理學解讀:未竟之事

如何處理我們這些念念不忘的事情?

看到文章的這裡,不知道你是否已經隱約回想起了自己的執念。如果很幸運的,你清楚它是什麼,且這件事是還來得及完成的,那最好的方法當然就是去完成它——踏上去你當初魂牽夢縈的那個地方的旅程,去找那個還留著聯繫方式的人問一個答案(當然,也可以選擇稍微委婉一點的方式……)。

如果你不清楚它是什麼,但你卻在當下的生活卻切身的感到空虛和不完整,那麼你可以試著靜下來回想,你是不是一直在重複著什麼事情,或者陷入同一種模式,它們的相似之處是什麼?

在這個過程中,自我覺察的能力是關鍵。

當你意識到了自己未完成的事情,也應該發現了麻木的重複無法真正解決你的問題。所以,直面自己的願望,並接受“這件事本身註定再無法被完成“的事實,是必經的一步。這個過程無疑是痛的,但須要須要承認,缺憾是人生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承認你最想要的,可能就是永遠無法得到。最深的渴望,可能註定不曾擁有。承認它,然後為它、為自己深深地哀慟。同情自己,感到悲傷,難過哭泣。這些都是解開未完成心結所必經的。

這個承認和麵對的過程也是一場鄭重的道別。你可以做一些有儀式感的事情——一個人去當初說好要一起去的地方;帶上曾經的日記回到當年生活的地方,將日記和未完成的願望一起留在那裡……要知道直面痛苦,可能是放下痛苦最好的方式之一 。

“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心理學解讀:未竟之事

最後,要記得並不是每件事都需要一個答案。我在三島由紀夫的短篇小說裡看過這樣一句話:“我們心中某些隱蔽的願望,一經實現,往往會有一種被欺騙的感覺”。當時深以為然。研究發現,對於想要的東西,我們等待的時間越長,大腦就會分泌越多的多巴胺,讓我們更覺那樣東西充滿誘惑。

這也就是說,如果那件沒完成的事,事實上能帶給你的幸福感只有十分,但經過了漫長的等待,你的大腦會欺騙你說,你錯過的是一百分。這也解釋了很多在時過境遷後終於得償所願的人,會產生出一種“不過如此”的感覺。

所以,我們或許沒有必要浪漫化自己念念不忘的未完成,更加不應當將現下的不如意完全怪罪給無法彌補的遺憾。“完成”這件事本身並不能帶來快樂,它帶來的是放下和遺忘。但即便客觀上無法完成,我們仍有放下和遺忘的權利——只要你下定決心選擇它。

你有什麼未完成的事嗎?你想好要怎麼處理它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