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偶书》里感人的不只是“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的诗选入语文课本的比较知名的是《咏柳》和《回乡偶书》,其中知名的句子是“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以及“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其实,标题中的这两句,也是出自《回乡偶书》,贺知章同时写了两首,课本中选的只是其中一首,完整的《回乡偶书》是: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回乡偶书》里感人的不只是“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

贺知章(约659-744)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现在是浙江萧山)人,证圣(武则天的一个年号,即695年)年状元(中状元,当然是有才华,浙江这个地方出文人,但贺知章是有史料记载的第一位状元),官至秘书家监(因而后人也称“贺监”)。后还乡为道士,好饮酒,与李白是密友。与张若虚、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与李白、李适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等合称“饮中八仙”;又与陈子昂、卢藏用、宋之问、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司马承祯等称为“仙宗十友”,这样的声名放在现在文坛,该称得上超级大V了,贺知章当然写了很多诗,只是可惜时光久远,《全唐诗》只保留了他的19首诗,显然,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湮灭了。

贺知章自36岁中状元走入仕途,历任几朝,一路顺遂,仕途坦荡,大概到天宝三年(744年),因病恍惚,上疏请度为道士,求还乡里,把自己家里的旧宅捐为道观,求周宫湖数顷为放生池。皇帝诏令准许,赐鉴湖一曲。唐玄宗以御制诗赠之,皇太子率百官饯行。不久病逝,享年86岁,到后来的758年,贺知章陪读的皇太子登基为唐肃宗,追赠贺知章为礼部尚书。

《回乡偶书》里感人的不只是“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饮中八仙图)

《回乡偶书》即作于他上疏请归回到故乡的那一年,此时,距离他离乡已有50多个年头了。人生易老,世事沧桑,贺知章心头当然有无限感慨,一个离乡50多年的白发老翁病归故里的情景可以想见,虽然诗名“偶”书,像是偶然写出的,但其实,这份感情却是浓郁而持久的。

第一首写初归乍到,久客伤老。故乡当然是熟悉的,可同时又是陌生的,贺知章一路走来,当年离家时自己风华正茂,现在却已垂垂老矣,一句“少小离家老大回”,写完了他的数十年做客他乡的人生经历,既然说老大,其实已经有悲伤寓含在内,乡音没有改变,而鬓毛却已完全变化了。我要问一问我的家乡啊,家乡方言我还都记得,人们啊,已经变成了老头子的我,你们还记得吗?

《回乡偶书》里感人的不只是“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之后的儿童相见不相识是极正常的白描,多少年没有回来了,离开的时候,这些儿童还未出生,怎么会认识突然来到的老翁呢,于是笑着问,客人啊,你从哪儿来啊?这是儿童不经意轻轻的一问,却是击向贺老翁心头重重的一锤,这里本也是我的故乡啊,现在我成了客人了,想必诗人此时心头的悲哀是无法言表的,因为诗到这里就结束了,戛然而止了。

有问无答,却满满是弦外之音,空谷传响,哀哀不绝。妙就妙在,这是悲伤的情绪,却用儿童的“笑”来反衬,更加显得伤感。

第二首算是第一首的续篇,也是前面未作回答的回答,“离别家乡岁月多”是对“少小离家老大回”的强调,说不尽的感慨啊,“近来人事半消磨”却是对一切人间琐事的总结在外打拼了一生的贺知章怎么会无事可讲,人生经历足够他讲上三天天夜的,但他只用了一句,初看字面觉得抽象、客观,其实是满满的“无从说起”的感觉,因为此时老诗人,大概已经找不到认识的人了,这里是故乡不假,却基本上没有故人了。杜甫的《赠卫八处士》中有名句:“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已算是相当的悲伤了,也只是“访旧‘半’为鬼”,而此时的贺知章已八十有六,差不多应当是访旧“全”为鬼了。或者还有亲朋的子侄辈来问话聊天, 但却早已是万语千言,不知从何说起,只能是“近来人事半消磨”罢了。

但高手就是高手,诗人马上把诗转向了哀而不伤的方向,他把目光引向了远方,提到伤心处,抬眼望云头,门前的一湖春水,还跟过去一样波光荡漾着。

崔护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不也是这个意思吗,只是贺知章的感情更为苍桑沉郁,不如崔护一样的明媚鲜妍,如果第一首还有儿童陪伴,诗人尚需掩饰悲伤之情,而独自面对着波光粼粼的镜湖时,我们可以想见,诗人当是老泪纵横的吧。

《回乡偶书》里感人的不只是“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不久,贺知章故去了。我们大致可以这样想,出门独对镜湖,抬眼不见一个相识人,自己又垂垂病躯,活着已完全失去了滋味了。

贺知章的这两首诗,像极了老年人(比如汪曾祺、周汝昌)的文章,写的都是平常的大白话,讲述的却是浓浓而自然、纯真的情感,像这样臻于化境的好诗,在唐诗中也算是极品了吧?

(【唐诗闲读】之6,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